王 芳
(湖南省衡东县新塘镇完全小学 湖南 衡东 421411)
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学生们的阅读能力普遍偏低,精读课文全靠课堂上老师逐字逐句讲解,然后摘录笔记,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而对于略读课文,大部分孩子都会束手无策,只有极少数孩子会借鉴平时老师上课的模式,根据单元导读或学习提示,进行自学并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始终应该把阅读能力的训练作为重点。如何提高他们这方面的能力呢?下面我将结合自己平时的教学实践,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字词训练素来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关键要点。在小学阶段,要加强对学生的词句训练,切实做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整篇章的讲解应该逐渐减少。词句训练是语文教学中最基本的训练要素,同时也是段篇章训练的奠基石。所以,不管是哪个年龄段,在文章整体脉络的把握上,都要高度重视词句的基础训练。没有词句训练的课文教学无异于“纸上谈兵”。
词句训练分为好词好句的积累、对词句的理解和词句的运用。值得注意的是,词句的教学方法并不是一成不变或固定单一的,在教学中,我们要适当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式进行学习,灵活迁移知识,引导他们借助浅显的语言文字,层层递进去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如此往复,举一反三。其次,在理解课文内容之后,要尝试自主去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争取能走进作者的内心,深层次地领悟文字与情感的融合。同时,教师还要强化对学生品析词句能力的训练,课文重难点部分要寻求有助于学生理解的教学突破口,紧扣常考知识点,进行语感训练,以此来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度。类似于语感的基础训练,将会让他们受益无穷。学生积累好词句方面,我会为他们精心推荐适合他们年龄段阅读的书目,指导他们采用摘抄或粘贴、列表等方式,有针对性地积累有利于写作的优美词句和语段,还鼓励他们活学活用,现学现卖。
课堂上,我们总会发现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表达方面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如:词不达意、句子连贯性不强、过于口语化等。这些问题和学生平时不注重朗读有很大的关系。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因此,教师在各个年级的教学中都要重视朗读训练。一堂好的语文课,一定会有学生出彩的朗朗书声。教师忌在课堂上让自己成为最亮的那颗星,而让学生的“读”变得黯淡无光。当学生遇到不理解的语句时,就需要教师多次引导学生从读中悟,结合课文学习提示启发学生思考,进而解决问题。教师要坚持把学生的“读”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做到初读了解文章的大概内容,再读品词析句,三读把握情感。
学生的朗读水平也能侧面反映一个语文教师的学科素养,也能帮教师的课堂润色。绘声绘色的读书声,有机调动了学生们的多种感官器,让他们无形中将字词句段输入到大脑皮层,从而加深了他们对课文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最终达到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目的。如:教《草原》这篇课文时,有这样一句话:“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我通过范读指导学生朗读后,指名一位同学读。他读此句时轻柔中抒发惬意,高亢中表达快意,读来情意绵绵,让听众都不禁想要趁此美景高歌一曲。学生从朗读中进一步地体会到了草原的独特魅力。我还采用了多种形式的朗读:个人读、小组读、集体读,全员参与其中,将文章中经典的好词佳句通过朗读感知转化成口语交际的范例,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由此可见,朗读指导对促进学生语言文字能力的发展,提高阅读水平,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课堂中,教师如果从头至尾通讲文章内容,眉毛胡子一把抓,那么,学生不仅消化不了那么多知识,还会导致他对学科产生不良情绪。要实现高效课堂教学,就要求老师能“快”“狠”“准”地抓住课堂训练点,有的放矢。我们可以从这三个方面入手:一是认真阅读“大纲”对该学段语言文字训练的要求;二是根据学情来设计可操作性强的教学过程;三是把握课文本身的特点及其重难点。教师备课是一门艺术,也是一种能力,不仅要备学生、备教材,还要精心设计教学方式和教学过程。
在教学中,我习惯采用“初步感知内容——品析词句——语言文字训练”的模式开展教学。通过引读范读,学生多种形式读,引导他们品词析句,领悟课文中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在学生提出疑问后,训练语言过程中,我注重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循循善诱,活跃学生的思维;对一些重点词句,我希望学生不但能读懂,还要会触类旁通,灵活运用,将知识转化为技能。我在教《少年闰土》一文时,结合语言理解和运用进行训练,抓住课文的训练要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指导学生找出文中对闰土介绍家乡五件新鲜事时的动作、神态、语言描写进行赏析,引导多读多思,学生既学到了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又体会到了人物当时的心情,同时还认识到了少年鲁迅和闰土生活状态的天壤之别。学会这种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既让学生充分了解到作者所处年代的社会背景,增强了对课文的理解,也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
在实现高效课堂过程中,我力求做到:把朗读加进去,把情感加进去,把训练加进去,把练笔加进去。一节课下来,学生读写的时间不少于半个小时,只有读写结合,改变传统的“动口不动手”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才能实现“读写共生”。当学生有足够的时间真正投入到朗读和写作中时,这样的课堂实效一定会非同凡响。
要提高阅读教学效率,教师应刻苦钻研教材,从课后的经典习题着手,灵活运用教法对学生进行文字概括能力的训练。如: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大意;用文中的句式仿写一段话;用恰当的关联词说明文段中的人物特点;给文段取合适的标题……这些紧扣教学内容的习题设计,有助于发散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为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当然,阅读教学的可训练点还有很多,语文教师要吃透《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和《新课标》的教学要求,抓住不同学段的儿童特点,强化语文基本素质的训练,运用合理有效的训练方法,才能扎实开展阅读教学,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