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情”与讲“义”:大学武术课程中涵育职业素养的路径研探

2021-11-22 11:22李晓华
武术研究 2021年12期
关键词:情义武术大学

王 稳 李晓华

1.吉林化工学院体育教学部,吉林 吉林 132000;

2.吉林化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 吉林 132000

现有大学武术课程,多年来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未能很好的处理竞技武术与武术教育的差异、训练与教学的不同,武术课程也就出现了以训练代替教学,武术课程演变为了单一的身体活动,而武术所蕴含的武术思想、武术精髓并没有在课程中呈现。[1]同时,大学武术课程在理念上也未能形成“学生中心”,一味以“强身健体、防身自卫”作为课程教学理念进行教学,而不是以提升学生个人修养、发展学生综合素质的理念进行教学,[2]导致现如今的大学武术上成了训练课、技术课、体能课。那么这里所表现出的问题就是至今对于大学武术课程上什么、如何上等问题界定不清,以至于大学武术课程“枯燥”,让学生产生乏味,感觉“无用”,难以吸引学生,而且大学武术课程中更没有将传统武术修炼中表现出的体悟、特有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应用到生活中,造成了武术课程的内涵与质量不高,进而使得“大学生们喜欢武术,但不喜欢武术课”。[3]因此,在大学武术课程中,如何使课程更有文化内涵,并探索相关有效路径让大学武术课堂变得“有用”,这对于大学武术课程改革与建设来说是当务之急。

1 重“情”与讲“义”的文化内涵

人们对于某种价值观的认知认同无法依靠强制来实现,而是需要运用社会群体和成员都普遍认同的文化心理、思维模式、道德规范等方面共同作用并慢慢调适,才能得以实现。[4]而“情义”文化则正是中华民族普遍认知认同的文化特征和传统伦理。情,是指对他人情感及彼此相对应的责任,即通常我们所说的“人情”;义,品德的根本,也是伦理原则,表示合乎正义的道理或举动,即通常我们所说的“义气”或“义理”。而在中国传统伦理中,离不开“情”字,“情”是核心,要求“情真意切”;“情”又不可独存,需要“义”合宜、合理引伸在感情、言行等方面的联系,体现“以义正情”,情与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相互交融、彼此共生、难以分离的复合型概念。[5]中华“情义”文化信奉“仁、义、礼、智、信、勤、廉、忠、耻”等儒家道德规范,重“情”与讲“义”也是一种伦理道德文化,是德性伦理与规范伦理的统一,在儒家核心思想基础上形成、发展起来的“情义”价值观念对中华民族道德伦理价值取向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重“情”与讲“义”成为影响中华民族性格文化的关键因素,进而促进了中华民族理想道德人格塑造和社会风气的优化。[6]可以说,重“情”与讲“义”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最基本文化内涵,而重“情”与讲“义”又天然的与武术文化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并激发了人们对习武人的一种“行侠仗义”“忠孝仁义”等价值符合的认同。因此,如何通过大学武术课堂内化“情义”符号,打造“有情有义”的青年形象,以此提升大学生对重“情”与讲“义”文化、心理与价值认知认同,这将会对未来青年学子走入社会打下坚实基础产生重要意义。

2 大学武术课程中的问题之审

2.1 对提升大学生综合素养方面的重视不够

何振梁先生认为,长期以来,中国的体育教育有这样一种倾向,重视身体成长的方面多,而关注素质教育方面的少,尤其是对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团队精神等道德品行方面关注不够。[7]郑旭旭教授也认为,武术要在当代中国社会中有一席之地,必须在提升人的修养价值方面下功夫。[8]这些观点都表明当代大学武术课程在文化内涵提升、学生素质培养等方面具体目标制定和任务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赵光圣、戴国斌两位教授认为,大学武术课程目标的建设应该是通过武术教学促进学生们表现出的良好武术道德与合作精神,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关系,养成武术礼仪和武德。[9]这些事实都说明,大学武术课堂或者说我们的大学武术教育者,对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方面重视不够,且并未形成广泛共识。

2.2 对培养大学生职业认识方面的教育缺失

大学生作为高层次人才,应当有更高的目标与要求,具备更高的职业素养。但现实情况却是,大学生不知道“为干什么而学”“干什么要学什么”“干什么怎么学”等之类问题,以至于走入职场,缺乏基本的职业意识、职业态度、责任意识和职业道德等隐性的情感素养基因,这就导致了很多毕业生找到工作但又很快辞职或坚持不了多长时间,“一言不合就辞职”既是形象比喻,以至于用人单位对当代大学生的职业素养认可度正在逐年下降。[10]虽然这些现象并不是武术课程的直接责任或教育目标,但作为大学教育中的一部分,武术课程对此不能独善其身,而要有“应有之为”,这也从另一个方面看出,大学武术课程在“职业素养”方面教育是缺失的。

3 重“情”与讲“义”——大学武术课程中涵育职业素养的理论路径

3.1 以建构大学武术重“情”与讲“义”的文化来强化学生对职业素养价值的共鸣

文化力量既有隐性的元素,又有显性的效果。[11]文化既然有显性效果,而武术的重“情”与讲“义”文化又与职业素养是有效耦合的,因此,只要在观念上改变以往课堂中只注重武术技术传授,在武术课堂上适当融入重“情”与讲“义”的文化内涵,这对于提升大学武术课程中学生的武术道德、合作精神以及如何处理竞争与合作关系等方面将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众所周知,当今的社会结构与环境相比与传统社会已发生了巨大变迁。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价值观念日益多元,个体权利意识逐渐增强,原有的单一化儒家道德文化逐渐被多元化文化所打破,传统的集体协作和共同体关系正遭遇个人本位思想冲击,重“情”与讲“义”文化氛围也被渐渐冲淡。因此,构建新型大学武术课程的“情义”文化必须强化学生对重“情”与讲“义”文化的价值产生共鸣,以此进一步强化学生对其中所蕴含的丰富现代职业素养价值的认同。为此,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承继传统重“情”与讲“义”文化的有益成分,突出武术文化的价值意义,使学生对“情”与“义”的内涵产生共鸣;二是与国家的教育方针保存一致,并创新性地将国家倡导的“民族文化弘扬”主流教育思想、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大学课程改革要求等有效衔接,使重“情”与讲“义”的文化价值得到进一步认同;三是尊重大学生们的成长规律和心理特点,引领学生对于重“情”与讲“义”文化的在武术课程中的有效实践,即通过强化大学武术课程中的“职业素养”传递意识,用“情义”文化走入学生内心,在润物无声中提升情义文化在学生们中的认同度;四是构建简洁明了的武术礼仪和高雅生动的课堂仪式将“情”与“义”的文化内涵具象化,并植入教学过程,用以培养良好品行为宗旨的大学武术课堂来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也就是说,只有建构有特色、有内涵、有质量、能普适的大学武术课程文化,才能营造优秀大学武术课程的武风、学风,进而强化社会中大家普遍认同的重“情”与讲“义”文化,以此涵育大学武术课程中同学们对“职业素养”价值共鸣。

3.2 以传播重“情”与讲“义”的文化来促使大学武术课程中职业素养价值的入心

重“情”与讲“义”文化凸显了中华“德性伦理”本质,崇尚道德也是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以仁为本、义利统一、诚信敬业等传统职业道德的核心价值观是中国传统“德性伦理”文化中别具特色的重要元素,在现代社会中仍然独具魅力,也是现代职业活动中不可或缺的基本元素。自古以来,习武人就重“情”讲“义”,习武人重“情”与讲“义”主要体现为:对国家“忠”的情义、对父母“孝”的情义、对师父“敬”的情义、对朋友“悌”的情义,这些历史人物中有:岳飞、关羽、戚继光、霍元甲等,这些都突出彰显习武人的重“情”讲“义”。同时重“情”讲“义”也影响着习武者的心性修养、精神面貌、道德行为,并与武术礼仪相互依存,在拜师择徒、教武习武、切磋用武的过程中无不体现重“情”与讲“义”对人际关系的协调作用,是习武人协调社会伦理、练武与修身相统一的具体运用和外显,即强调尚武和崇德是密不可分的两个方面,也使之这种重“情”讲“义”在武术修炼过程中逐渐深入习武人的骨髓之中,成为习武人最基本的价值追求,这也为弥合当代大学生普遍缺失的隐性情感素养提供了有效路径。因此,在大学武术课堂中传播重“情”与讲“义”文化来促使“职业素养”价值对大学生们的入心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传播:一是武术教师的直接示范、带动和传递作用,武术教师作为习武人的直接代言人,在平时教育教学过程中要表现出超强的职业素养,以高尚的武德、高超的武技、厚重的文化、精湛的教学、严谨的态度、特有的尚武精神等成为大学生职业成长的示范者引路人;二是武术教师在课堂教学上凸显重“情”讲“义”文化的教育力度,并将其作为一种隐性情感需要一点一滴慢慢养成,在这个过程中要依靠老师的“教养”,如通过挖掘历史和现实图景中的“人、物、事”,促使同学们在感受重“情”讲“义”文化过程中体悟传统道德的力量和效应,从而潜移默化地将传统的职业价值观内容融入学生内心;三是教师可在课堂中强化学生们“尚武精神”文化的“修炼”,通过在武术课堂中“找情义、立规矩、育武风”等具体的武术礼仪和仪式教学,将优雅的武礼、真诚的尊重、拼搏的精神、团队的合作和顽强的意志等具体要求植入到课程教学中的各个环节,以此促使“职业素养”价值对大学生们的入心。

4 重“情”与讲“义”——大学武术课程中程涵育职业素养的实践路径

4.1 具体手段:建设与时俱进的课程

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指出,社会急剧变迁造成人类心灵上丧失最宝贵的三件东西:共识、程序与意义。由于当代大学生思想活动的独立性、差异性、多变性、选择性等特点明显增强,其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态势,造成了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价值共识偏离。面对新态势,只有立足学情,引领大学生思想方向,坚持创设多样化的课程思想观念,才能为建成与时俱进的课程体系提供有力思想保障。因此,有必要囊括中华文化最基本的“情与义”文化基因教育以达成共识、产生共鸣,并重新规划大学武术课程程序和构建具有真“情”实“义”意义功能的大学武术课程,以减少这种危机在大学领域内的泛滥。因此,探索以中国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大学武术“课程思政”建设既可成为重要手段,增加武术理论、武术文化、武德修养等文化元素内容,将重“情”与讲“义”作为一个主题纳入大学武术“课程思政”建设的程序之中,并将其改革中所涉及到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流程、教材编写、课外活动等方面紧密结合起来,在“课程思政”的作用之下,倡导真情的做人、做事、待物,传递和弘扬武术课程中重“情”讲“义”实践与锤炼是做人之基本,这也是未来职业发展之根基,这样就可以突出中国武术文化中特有的“情义文化”和“职业素养”核心价值得到更多同学的理解和认同,进而成为大学生们认识上的共识和行动上的指南。

4.2 具体方法:创设多样的教学手段

在传统教学方法上,增加中国古代武术师徒传承中“心传体知”教学手段,师徒一起生活、学习、讨论、钻研技术,师父如父母教育子女一样,教徒弟学做人,学自立。“心传体知”授徒,也是凝聚师徒、同门之间重“情”讲“义”最重要的环节。因此,即可在大学武术课程中创设“心传体知”的教学模拟场景,师父不仅有责任传授给徒弟武艺,还要教会徒弟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学徒清晨起来,即抹桌、掸椅、扫地、掸柜等俱系初学之”。这样就可教育大学生在上武术课时提前到达训练场,擦拭自己的器材、收拾场地、整理自己的仪容仪表,课后收拾器材,收拾场地、再次整理自己的仪容仪表,改变课前课后学生松散状态,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事情处理好,培养学生在生活中最基本的动手能力及未来在职场中从小处着手的行为习惯。同时,还可创设授徒情景,如:上课即学徒(上班),通过师父具体实例说明、演示行业规范(武术课堂武礼规范、要求等),同时师父对武术修炼进行“立样”与“程准(武术技术标准)”,这样就会使学生们从一种内在的精神熏陶和无形的心理上感知老师的教徒“情义”及对他们未来的期许。通过这种“心传体知”教学手段,帮助同学们解开“为干什么而学”“干什么要学什么”“干什么怎么学”等问题疑惑,同时“心传体知”教学手段最终也会对学生们的心性修养、精神面貌、道德行为产生深刻影响,重“情”与讲“义”文化价值的入心也就成为可能。

4.3 具体途径:建立有效的考评方式

考评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考评是引导教师不断做好课堂教育教学的“纠正器”,考评方式也是课堂教学有效落实的导向标。[13]弘扬重“情”与讲“义”文化来促进大学武术课程中“职业素养”价值落实关键是实践,实践是培养大学生道德品质的熔炉,因此其考评方式就需要指引学生对大学武术课程中重“情”与讲“义”文化学习向实践中落实。重“情”与讲“义”文化及其蕴含的职业素养相对抽象,传统的考试、测验等考评方式则很难客观进行评价,因此,实施和推行以关注学生武术课程学习过程中的“发展性考评方式”无疑是有效手段,概况起来既是“听学生说、看学生做”。“听学生说”既是依据:“增加‘情义’文化教育,将其融入大学武术的课程思政改革建设”方案,针对大学生文化素养相对较高的特点,布置相应的理论作业,完成武术重“情”与讲“义”文化与职业素养耦合的资料查找,并形成文字,每节课留出10分钟左右时间让同学们进行发表,促使学生真正参与、思考,以此来听学生的“感悟”;“看学生做”既在老师的讲、自己的说中,让学生在武术课堂前、课堂中、课堂后都以“情义”文化伦理标准要求自己,身体力行——“情义”的时刻展现,做到以礼始、以礼终,对于老师与同学们的帮助要敬礼说“谢谢”,对于老师的批评与同学们习武之间不小心发生的碰撞要说“对不起”等等,同时还要观察学生每次课对自己衣着、器械的整理与摆放,有没有注意这些礼仪规范细节。“礼”作为重“情”与讲“义”文化伦理的外在表现形式,通过观察学生知行是否合一、表里是否一致、是否体现了“敬人、敬事、敬物”的恭敬之心,通过这样的“情义”行为来对学生“知与行”的“发展性”进行考评,其考评结果应由老师以单独聊天、谈心等形式进行反馈,避免在人多的地方直接进行点评,做到充分尊重学生。通过这样明确有效的考评方式,可全面推进大学武术承继重“情”与讲“义”文化,这对大学生在礼节、仁爱、诚实、节制、宽容等“职业素养”方面的实践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让学生们真切感受社会任何场域内都需要遵守的最基本为人处事规范,最终促使职业素养价值在学生层面的落细、落小、落实。

5 结语

重“情”与讲“义”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独特的形象符号为大学武术课程未来行稳致远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通过承继重“情”与讲“义”文化,涵育大学武术课程中职业素养的探讨,也有效衔接了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所提出的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普通本科高校课程改革要求,这对大学武术课程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改革进行了有益探索,有效补充了现有武术学科研究对于微观的“学生成长、成才”等方面研究的不足。因此,充分利用大学武术学科特点,推动大学武术“课程思政”建设,挖掘武术文化中有关塑造大学生道德品质资源,将重“情”与讲“义”文化教育有机渗透到武术教育教学活动中去,无论从为培养学生成人(内强素质,外塑形象、心怀感恩)、成才(心存远志、事业赤忱)等方面获得社会认可角度,还是让大学武术课堂上的更有质量、更有内涵等方面的迫切需求,这些因素将会对涵养学生们真挚情怀、承继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产生最直接的价值效益。

猜你喜欢
情义武术大学
中华武术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情义与曉東:筆墨之间真挚表達
武术
情义如金 价值之选
如何让学生掌握好武术中的寸劲
金钱有价 情义无价:清华20名受资助研究生的感恩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