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匡梦叶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结果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402万人,占18.70%,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9064 万人,占13.50%,预计“十四五”时期,我国的老年人口将突破3亿,从轻度老龄化进入中度老龄化阶段。“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中得以体现,标志着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在老龄化大背景下,养老问题也被越来越多的社会大众关注,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成为全国各地各级政府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关注的重要议题。养老服务人才是养老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重点关注养老服务人才中社会工作者的培养,从养老服务对社工人才的需求及当前高校社工人才培养现状出发,提出高校培养社工人才的实施路径[1]。
面对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养老服务的供给侧改革迫在眉睫。从“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可以看到,养老服务供给包括养老服务机构供给、养老服务床位供给以及养老服务人才供给三大方面。“十三五”期间我国先后在203个地区投入50亿元开展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截至2020年底,全国有养老机构3.8万个,各类机构和社区养老床位823.8万张。在养老机构和养老床位不断增加的同时,养老人才不足这一行业痛点成为制约养老服务供给的最重大因素,从业人员数量及专业能力不足、行业留不住人等严重影响了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的实施[2]。
在《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35号)中,明确提出要加快培养老年医学、康复、护理、营养、心理和社会工作等方面的专门人才,可见,社会工作者是养老人才体系的重要的组成部分。社会工作者不仅能直接服务于老年人,还能将照顾者、护理人员、志愿者等群体纳入服务范畴,既是直接服务者,也是服务管理者,在整个养老人才体系中发挥着枢纽作用[3]。
一方面,学校是养老人才培养的重要主体,据统计,全国开设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的高职院校有二百多所,但仅有5所本科院校开设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4]。在学历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情况下,高职院校的学生对提升学历的需求越来越大,近年来选择升本的学生也越来越多,这也导致这些学生被其他专业分流。
另一方面,本科院校当前社工人才的培养以大类培养为主,社会服务的各个领域都有涉及,但对养老知识的学习还不够深入,不能满足养老行业对于社工的需求,因此,探索出一套社会工作养老人才培养体系对于推动积极老龄化战略的实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从宏观服务背景来看,以广东省D市为例,在居家养老方面,全市593个社区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90%是由社工机构承担;在机构养老方面,全市34家公办养老机构中的岗位社工全覆盖;在社区养老方面,全市150个社区(社区老年人服务中心)中100%由社工机构运营。可见,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及社会工作者在全市养老服务体系中承担着重要的角色。
为了具体了解社会工作养老服务人才培养的需求,笔者对在养老服务领域具有多年服务经验且承接了D市较多养老服务的Z服务机构进行了调研,通过查阅服务文献、机构负责人访谈、实地考察等方法收集资料。
Z服务机构成立于2009年7月,是一家专门从事社会服务的民办非企业,服务领域涵盖老年人、社区、妇女家庭、青少年、残疾人等。在养老服务方面,Z服务组织专注于老年人一线服务、居家社区机构三位一体的养老综合体开发、养老策划咨询、养老机构运营与管理、养老教育培训等领域,承接了D市23个社区(社区老年人服务中心)及4个居家养老中心的服务。
在“医养结合”理念下,Z服务机构主要为老年人提供家庭医生服务、清洁服务、生活照料服务、文化娱乐服务、精神慰藉服务、平安铃服务等六类常规服务,并为家属提供志愿服务,为护工提供增能服务。与此同时,链接多方资源搭建医院—社区共建平台及社区嵌入式养老综合体。
从Z服务机构提供的养老服务内容来看,机构需要的是跨专业的养老团队,既包括康复师、护理师、专业护工等专业护理人才,也需要既有专业知识又能链接资源的专业社工及管理人员。那么,社工在跨专业养老团队中应该承担什么角色呢?主要包括两大方面:一是熟练掌握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技术,能够整合有效资源、提供专项服务、供应整合型服务、满足老年人需求的养老服务型专才;二是懂运营、懂管理、懂服务的跨专业复合型管理人才。
据民政部统计的数据,截至2019年,全国共有82所高校开设了社会工作专业专科,348所高校开设了社会工作专业本科。高校作为社工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其培养模式必然影响着社会服务人才的供给[5]。
从目前本科院校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现状来看,对学生的培养以大类培养为主,即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学习的课程除了概论、伦理、理论、等综合性课程及儿童、青少年、老年人、家庭、企业、医务等具体服务领域大类课程外,没有分方向针对某一领域的深入培养措施。因此,学生在经历四年本科学习后,对各个领域的服务都知道一些,但还不够深入。具体到养老服务领域,专门针对老年人服务的课程只有“老年社会工作”这门课,该课程开设时间为一个学期,课程内容包括服务理论、服务伦理、服务方法、服务内容等,无法满足实务领域对养老社工人才的需求。
针对这一问题,高校可以在大类培养的基础上,设置多个学科方向供学生选择,并改革当前的课程体系,构建“纵向贯通、横向融通”课程体系。学生在大一和大二学年学完社会工作专业大类课程后,可以结合个人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和发展潜质等选择具体的专业方向,如老年人服务、青少年服务等。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提出要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职业教育大会上提出要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可见,推动高校社会工作专业职业教育发展,是高校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向。
一是要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发〔2019〕4号)中提出,要借鉴“双元制”等模式,总结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经验,校企共同研究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二是要优化师资队伍,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可以将具有丰富一线社会工作服务或机构管理经验的社会工作行业从业者作为兼职教师纳入教师队伍。三是要举办并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工作技能大赛等赛事。四是要引导学生积极考取相关技能证书,《关于做好首批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的通知》(教职成司函〔2019〕36号)公布了包括老年照护在内的首批6个职业技能等级证书,高校在人才培养体系中应实现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相互衔接融通,将证书培训内容有机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产教融合是一种开放跨界的教育运行体系,实现职业教育产教深度融合依赖于政策的有力执行。无论是人才分类精准培养还是发展职业教育,都离不开校企合作。从当前高校社会工作招生规模及师资配备力量来看,要实现人才分类精准培养有一定难度,社会工作专业招生规模小,分类培养成本高,师资难以匹配,因此需要让社会服务机构通过建设实习实训基地、输送双师型人才、举办培训班等形式承担一部分人才培养的任务。同时,对社会服务机构来说,高校能够为机构输送实习生、志愿者等人力资源,从而实现多赢。
当前,已有部分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在校企合作方面作出了一定尝试,如广东白云学院就与广州市白云区江高镇天星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合作,搭建了产教融合实践平台。社会工作专业每个学期都安排两周阶段实习,学生进入实践基地,深入社区调查,组织、策划或参与社区活动,将个案、小组、社区工作方法应用到实践。这种校企合作方式虽然还存在一些不完善的地方,但是对学生提升专业认知、提升实践能力水平起到了一定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