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传锋 赵 杨 肖 晶 孙晨晨
陕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陕西 西安 710119
体教融合是基于新时代背景下对我国教育和体育事业做出的一项重要举措,它侧重于青少年的全面健康发展,强调体育与教育高度协调,促进其功能融合、目标融合。2020年8月31日,经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经国务院同意,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联合印发了《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充分发挥党委领导和政府主导作用,深化具有中国特色体教融合发展,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锤炼意志、健全人格,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体教融合概念的提出对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指引和推动作用。学校体育作为体育发展的基础性工程,其发展的好坏对我国体育未来的影响举足轻重。而在学校体育中,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始终保持着自己的独特性和民族性,无论是在提高身体素质、培育民族精神和展现人体艺术形式当中都发挥着自己独有的作用。但是近年来,由于受到西方体育项目及文化的冲击,再加上武术自身无论是在其定义上还是其发展过程中都曾陷入过迷茫的状态,随之而来的便是武术不断的被体操化,舞蹈化,甚至出现了武术即“舞术”的声音,其发展道路可谓是布满荆棘,阡陌纵横。尽管国家在大力提倡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但武术的发展依然不能尽如人意。具体到学校武术中就表现在:武术教材内容陈旧,缺乏创新性;[2]课程内容单一;师资力量匮乏;学校重视力度不够等问题。其中比较典型的一个例子就是学生喜欢武术却不喜欢上武术课。因此,在体教融合背景下,学校必须转变发展观念,从学生对武术的需求出发,对现有的武术教学体系进行反思和创新,以适应新时代对武术发展的要求,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使学生不管是在身体素质还是人格品质方面都能取得质的突破。学校武术的发展必须紧跟改革的步伐,紧跟体育强国建设的步伐,为我国体育事业和教育事业增砖加瓦。
一方面,体教融合强调要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促进学生成长健康。这就要求学校武术对其现存的教学内容、教学设计及课程强度,课程的趣味性等方面进行完善,从而符合学生健康发展的需要,使学生在增强体质的过程中又能收获快乐。另一方面体教融合重视锤炼学生之意志,健全学生之人格。这对于学校武术来说可谓是任重而道远。过去的学校武术课程往往只是简单的教授一套拳,比如初级三路长拳,24式简化太极拳,对于其中蕴含的机理及精神品质重视程度有待提高,因而武术当中蕴含的忠心爱国,自强不息、尊师敬长的精神有所忽略。因此,新时代学校武术应该在野蛮学生体魄的同时,也一定要注意文明其精神,二者应结合起来,共同融入到对学生的武术教育当中,培养出更多高素质,优体质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体教融合提倡加强体育传统特色学校,整合原体育系统项目学校和体育特色学校,建设“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学校体育模式。[1]这对学校武术来说无疑是更好的机遇,也为很多学校的体育发展提供了全新的选择和方向。更多学校的体育建设既能够以武术作为自己的特色体育项目,也可以在保持原有特色的基础上发展成为具有武术特色的学校,其前提是武术这个运动项目具有足够的吸引力,并且与本校的体育发展规划相契合。这就需要学校武术在自身建设上再加把劲,要想从众多的体育项目中脱颖而出,既需要保持好自身项目的特色,也需要紧跟时代的前沿,摆脱当前发展的困境,在学校体育当中焕发出另类的光彩。
第一是增加武术课时数,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和更多的时间接触武术,更好地巩固所学习的技能和知识。有研究表明在武术课堂教学方面,小学和初中的学生由于学校武术课程课时数安排较少导致学生未能够熟练掌握技术动作。[3]此外武术教学内容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增加技击性教学内容,增强对抗性技术的内容教授,让学生能够学习更多实用的技击性技巧,恢复武术防身自卫的功能,回归技击性的本质,而不是仅仅只简单的进行套路教学。第二是充实师资力量。学校武术老师师资方面力不从心,绝大多数学校缺少从事武术教学工作的专业老师。[4]对此,学校在招聘教师时应注意招揽武术专业人才,填补学校武术师资空缺,并且在行动上支持武术老师参加教学技能培训,务必从教师的角度将武术技能,武术礼仪,武术品德落实到位,这样才能更好地让学生学懂、学会、学精。第三是中小学成立学校武术队,培养武术人才,让更多喜欢学习武术的青少年有一展宏图之地,同时也能够拥有一项使自己终身受益的运动技能;大学武术专业的老师和同学们要充分发挥好“领头羊”的作用,加强宣传和鼓励,善于发现有武术天赋及对武术习练有浓厚兴趣的同学,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到社团当中,让武术专业的老师和学生去教授技能或者进行理论上的探讨,有条件的学校可聘请专业的武术教练员,教授学生运动技能,从根本上解决想学没人教,教不好的问题,让更多对武术有兴趣的学生能够拥有一个武术学习和施展的平台,使学校武术的发展更上一层。
学校武术既要注重对学生身体素质,技击技能的培养,也要注重对学生勇武精神,自强不息精神的培育,二者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缺少武德的武技是没有灵魂的。即使一套简单的五步拳,如果旨在提高学生顽强精神,采取适度的强度和量,也能实现以武育人的目的。[5]在日本和韩国的各类武道项目中,无论是竞技还是对抗比赛,还是演武,都采用“礼仪+对抗”模式,这种模式首先可以培养迎难而上,敢于拼打的精神,其次可以培养尊重对手、体谅弱者、克制自己的品质。[6]在这其中,跆拳道的成功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而中华武术也可以借鉴其发展的经验,奋发自强,发挥自身蕴含的特有的民族精神,取之精华,加以发扬。学校武术要从教育的角度出发,选择适合学校本身,适合学生成长的精神品质加以利用,培育出具有优秀德行的中国少年,使武术精神在新时代也能够发挥出它的自身价值,与时代共进。此外,在注重武术精神价值传承的的同时,学生也应对其所学武术技能的攻防含义、技击原理有所了解,不能只会比划,知一而不二。
竞赛是体育发展的杠杆,赛事具有导向、激励、和评价作用。[7]在学校体育中,通常一提到比赛大家想到的一般都是足球赛、篮球赛,很少学校会组织武术比赛。虽然我们口口声声说着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武术文化,但真正落实到位的实属罕见。而相对于其他的体育项目,武术虽是我国特色体育项目,但是会的人可以说是寥寥无几,无论是小学、中学还是大学,武术都可以说是一个冷门的项目,受到大多数学生的冷落。纵使开展了武术课程的学校也总是会出现学生学习套路很快会遗忘,学了感觉没什么用的问题。究其原因,其实是出现了教学效果无法巩固的问题。在这时,竞赛往往是巩固教学、检验教学成果的有效手段之一。一方面竞赛不仅可以激励学生自觉地练习,在一遍遍的练习中自然而然的巩固动作,增强体质的同时还切切实实的掌握了一门运动技能。另一方面竞赛在精神上也起着鼓舞作用,中国自古以来崇尚的勇武精神在竞赛中得到了传扬。以武会友,能让学生结识更多优秀的人才,在互相交流中获得成长与进步。与此同时在比赛中获得名次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获得成就感,加强对武术的热爱,更好弘扬和推广中华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在未来的发展中,武术不能再只是一小部分人的事情,所有对武术有兴趣的青少年都应该被鼓励参加比赛,并且参加适合自己的比赛。学校武术可以从班与班、校与校的武术比赛开始,再逐渐过渡到全国性武术比赛。除此之外,学校武术还应该协调好教学、训练、竞赛之间的关系,三者之间环环相扣,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其发展。
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这里的健康不能单指身体上的健康,心理上的健康也尤为重要。体教融合要求体育部和教育部门联合发力,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体育强国的重要指示,在提高全体青少年全面素质的同时,也能为国家输送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竞技人才。学校武术作为德育、体育和美育等各方面培养的重要阵地,务必要谋创新,求发展,不断反思自身的教学体系,要贴切符合国家发展的需要、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学生发展的需要,发挥自己传统体育项目的特色,助力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扬,助力国家体育事业繁荣富强,为实现体育强国建设、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