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成都中医药大学 李莉
后疫情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内容、形式、话语均发生了变革。以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主要通过面对面交流、理论宣讲、主题班会、团课党课等方式开展,而疫情期间,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切换到云端,思想政治工作的载体、内容、形式、话语等发生了变化。如果说以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通过搭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矩阵,而此次疫情则侧重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教育内容、形式和话语的转型。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手机已渗透到当代大学生学习、生活、社交等方面,作为“数字原住民”的当代大学生,将时间花在各类手机客户端上,网络对大学生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对其学习、生活、社交等产生深远影响。因此,高校充分认识各类移动客户端带来的传播优势的同时,应破除其对传统思政教育的不利影响,通过路径创新,有效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感和时效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实现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2018年教育部印发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明确提出,积极推进“互联网+”教育,坚持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核心理念,构建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在疫情冲击下,大学生生存境遇发生重大变化,学生的学习、生活、社交、就业、心理、思想等随着外部场域的变化而波动,思想政治教育发生转型,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方式、内容和话语都呈现新的特征。
后疫情时代,传统线下“一对一、点对点”的个别谈心、主题班会、会议报告等受疫情影响产生空间阻隔,难以适应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亟须转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转型主要涉及载体转型、方式转型、内容转型。一是载体转型。疫情防控背景下,传统线下主题宣讲式思想政治教育难以开展,而以视频、音频、直播、动漫、二次元、VR等载体为主的多模态话语表达受到广大师生的追捧。二是方法转型。疫情期间,大学生群体不畏艰险、冲锋在前,主动加入战疫服务,在学思践悟中推行知行合一,在奉献集体、服务社会、贡献国家中彰显个人价值。教育者通过典型教育法和感染教育法讲述在抗击疫情斗争中涌现出的一批批可歌可泣的先进典型,如获得“共和国勋章”的钟南山院士,抗疫英雄李文亮医生,一批批最美“逆行者”,众多累垮在一线的共产党员。通过此类教育法,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引领,激励大学生向榜样看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三是内容转型。新冠疫情发生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主要聚焦基础理论知识和常态化教育,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等基础性内容。新冠疫情发生后,思想政治教育更侧重于爱国主义教育、生命价值观教育、形势与政策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内容,引领大学生将爱国情扎根于内心,将强国志贯彻于人生,将报国行融入日常学习生活中。
疫情期间,以学习强国、易班为主的思政类移动客户端通过浏览文章、发表评论、视频学习、视频会议等功能,打造集“班级管理-学习-社交”为主的一站式服务平台;以MOOC、学堂在线为主的课程类移动客户端思想政治教育类课程资源丰富,内容囊括思政公共课、思政专业课、课程思政等元素的各类课程,通过课程学习、讨论发帖、作业提交、课程点评等形式加强学生对于国际国内时事、思想政治理论与实践的认识和理解;以微博、微信等为载体的社交类移动客户端,通过公众号、学生工作QQ群和微信群、信息推送和召开主题班会等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沟通中得到思想的升华。三类移动客户端在疫情期间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三类移动客户端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时仍然存在着许多薄弱环节,思想政治教育未充分彰显。首先,疫情期间,各高校充分利用三类移动客户端向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虽然强化了爱国主义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却忽视了对其时代价值的挖掘和提炼,大学生难以将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和自身发展联系起来,难以让学生产生共鸣。其次,疫情期间,三类移动客户端通过图文、视频、文本等多种形式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但是大多仅以展示为主,缺少互动设计,无法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更不能及时回应大学生的思想困惑,很难产生思想共鸣。
(一)推动媒体融合,创建平台共同体。建立从学习强国、易班到MOOC、学堂在线再到微博、微信的多渠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占领意识形态高地,在媒体融合背景下达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能的放大。以课程类、思政类、社交类为代表的三类移动客户端应转变思维方式和发展模式,充分利用三类移动客户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合作建立平台共同体,使思想政治教育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效果。首先,思政类移动客户端应发挥主导作用,牢牢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例如,学习强国客户端应针对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及时发布权威信息,以正视听,引导舆论走向。同时,高校应充分利用易班网络空间站的优势,及时在各高校易班平台上发布信息,形成上下联动效应。各高校应纵向聚合国际、国内热点新闻,让广大青年第一时间了解国际、国内大事。最后,社交类移动客户端整合各位思政元素,通过表情包、音视频、文本等多维话语表达形式,打造集“日常班级管理+课程学习+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新媒体,使思想政治教育趣味化、形象化,让思政的声音传得更广、更深入。
(二)优化教育资源,建教师共同体。要把高校思想政治教师队伍建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明确建立教师共同体的重要意义,努力提高思政教师队伍的能力与水平,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打造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新型思政教师队伍。一是优化整合教育资源。依托学校现有各类资源,积极发展思想政治教育,营造高校全员思政的大格局。首先,打造优质思政课堂。疫情防控背景下,高校要善于借力思政类、课程类以及社交类平台,通过微视频、微讲座、微沙龙等形式对全校师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打造“云思政”大格局。其次,挖掘思政教育红色资源元素。二是健全思政工作队伍培养机制。依托学校现有培训基地和培训模式,完善思政教师队伍人才培养机制。首先,激发思政教师队伍内生动力,实现内外兼修。对内以高标准严要求为准则,不断加强自身学习,提高自身理论水平、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对外练就沟通本领,加强与思政课教师、学工处等部门教师的交流研讨,学习其他教师好的经验与做法,建立思政教师共同体。其次,落地思政队伍培训和发展机制。高校应完善思政队伍的培训机制,通过邀请校内外专家学者做讲座,搭建线上线下的相关培训和研修基地,提升思政队伍业务能力和理论水平。
(三)优化平台运营,建管理共同体。通过建立健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和服务机制,整合各类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和服务的能力。首先,坚持党的领导,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论断,建立高校各部门之间的联动机制,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全校工作有机结合。其次,高校应整合高校思想工作者、辅导员、学生党员干部等各类工作者的力量,积极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宣传教育工作,促进各方积极参与。一是高校思政工作者通过课堂教育发挥显性教育主阵地的作用,同时挖掘课程素材,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发挥好第二课堂的隐性教育作用,使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每一位思政工作者的自觉行为和主动担当。二是辅导员要以为学生服务为宗旨,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日常工作中,以易班为载体,发布相关信息,引领学生思想;以QQ、微信为主导,通过信息发布、交流联系等与学生进行深入沟通,通过辅导员自身的言谈举止来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