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沈阳工程学院 姚姝婧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对高校辅导员的身份是这样界定的: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是高等学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指导者。而在日常工作的实际开展中,高校辅导员更倾向于大学生日常事务管理者的角色,“思想政治教育”这一职能和身份并未得到良好的匹配,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中面临种种问题及困难。
(一)重管轻教,实际工作中倾向于管理者。2017年9月出台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43号令)明确了高校辅导员的9项工作职责,其中涉及思想政治教育范畴的仅有“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党团和班级建设”“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以及“理论和实践研究”4项,其余5项更倾向于管理范畴。相较于“教师”身份,高校辅导员的“管理者”身份相对突出,这一点仅从工作职责的设定中就不难看出。实际工作中,高校辅导员除学生日常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外,还承担着大量的行政事务性工作,工作内容繁杂,工作压力巨大,导致辅导员普遍缺乏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去,也缺乏余力自觉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提升,思政教育工作的质量和效果难以得到保证。
(二)缺乏标准,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缺乏主动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漫长而又复杂的过程。辅导员需要根据学生的具体特点和具体需要,结合当下的时政热点进行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高校难以对辅导员思政教育的具体内容进行详细规划部署,只能做大方向上的引导。另外,思政教育成果在短时间内难以体现,对教育成果的考核难以像就业率、过级率统计那样有直观的衡量标准。这些因素导致高校乃至行业缺乏辅导员思政教育专项工作的实施细则和考核标准。导致辅导员在该项工作的开展时有灵活性和随意性,基本依靠个人自觉,那么对于一些能力素质不过硬、缺乏自觉性的辅导员来说,甚至可以直接忽略。目前,辅导员干部及教师双重身份的双线晋升机制虽然已逐步完善,但整体来看,辅导员对自身身份的认同感仍不强,把辅导员岗位作为跳板,从而跨越为专职教师或政工干部的现象仍非常普遍;相当一部分在职辅导员无正式编制,仅把工作目标设定为完成硬性工作任务,其余更多的时间、精力花在了考编制、寻找其他工作等方面;在编在岗的辅导员也会由于缺乏具体的评判标准和考核机制,在实际工作过程中缺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积极主动性。
(三)教管割裂,三全育人协同机制难以开展。在高校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中,思想政治课教师的授课内容与辅导员的工作内容并无很强的关联性。思想政治课教师负责在有限的课堂范围内按照教材和时事政治等内容实施教学计划和理论讲解,辅导员则按照学生主管部门及学院的工作要求,结合当下工作需要灵活开展主题班会等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具体活动,二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缺乏协同性。辅导员开展的具体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通常与课题的报送、辅导员精品项目的参评、职称评定有极大关联,于是在实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中具有很强的主观随意性,缺乏系统性与全面性,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碎片化、模块化。这无疑与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协同育人教育机制的要求相去甚远。
(四)专业性弱,开展思政教育心有余而力不足。辅导员工作需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及思想政治教育,这对辅导员的专业素养有较高要求。目前,辅导员队伍准入机制不完善、待遇欠合理、职业认同感不高等多重因素直接导致该岗位的准入“门槛”不高且流动性强。高校辅导员的招聘条件限制通常较为宽泛,对所学专业并无限制,这使得高校的辅导员队伍中,学科门类冗杂,可以覆盖到各类专业,职位匹配度低,适应度差。非思政教育学科门类出身的辅导员欠缺专业理论及知识结构,在实际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心有余而力不足。
此外,高校尚未形成完善的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训机制,缺乏资金和设备的必要投入,这也导致辅导员通过专业培训提升自身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力与水平的需求得不到满足,辅导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和专业能力得不到有效的控制和提高。
(一)提升重视程度,搭建工作平台。高校应提升对于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定期召开思想政治专项工作会议,总结梳理学校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上取得的经验,并就下一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进行部署,形成长效机制,从工作形式上提升辅导员队伍对于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高校应为全体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能力的培养提升搭建好相应工作平台。校内学生管理部门及二级学院需加强及完善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交流机制,经常性召开辅导员沙龙、座谈、专题报告等多种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经验交流分享及研讨会,推动学校内部工作平台的搭建;高校间也应加强有关辅导员思政教育的互联互通,推选辅导员参与相关的思政教育学术会议,为辅导员走出校门,学习借鉴相关经验,开拓视野,提升思政教育技能搭建好平台。
(二)完善考评机制,提升工作动力。高校应加强完善学生管理制度,理顺学生相关工作流程,避免形成疑难杂症均由辅导员包揽的局面,将辅导员从终日陷于繁杂事务性工作的局面中解放出来,有效促进辅导员“教育者”和“管理者”双重身份的均衡,确保他们有更多的时间精力投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来。高校要建立健全现阶段辅导员思政教育工作开展情况的考核机制。制定考核标准,完善考核制度,鼓励辅导员积极开展思政教育方向的科研和实践活动,对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量化和绩效考核,并扩大该项工作在辅导员年度测评成绩中的比例,将思想政治教育成果列入岗位晋升条件,与干部晋升考核结合起来,以激发辅导员的工作热情,从而自觉主动投身于思政教育研究工作中。
(三)提升专业技能,加强专业建设。一是加强培训。日常业务培训是辅导员培训的主要形式。学生主管部门及二级学院可以不定期邀请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有所建树的校内外专家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果丰硕、有资质的辅导员在校内或学院内部做专题讲座培训,以此做好辅导员思政教育能力的常规提升。与此同时,也要积极选送辅导员参与更高级别的校外思政教育专项培训及会议,并做好培训成果经验交流分享工作,力争最大程度上扩大培训成果的覆盖面。二是鼓励进修。高校要积极鼓励辅导员扩大视野,提高素质,支持辅导员在职攻读思想政治教育方向的学历提升教育,选拔优秀的辅导员参加各级各类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骨干队伍培训班、训练营等深入学习,从而多渠道促进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理论、专业技能以及教育水平的有效提升。三是以赛促建。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是提高辅导员理论水平,检验辅导员工作策略、方法的有效途径。该比赛各个环节的设置均对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各项能力有不同侧重的考察,对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推动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建设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高校学生管理部门可以定期举办辅导员职业能力素质大赛,以赛促学、以赛促建,通过备赛推动辅导员队伍思想政治教育知识储备的提升和实际能力的培养。
(四)强化岗位特色,积极运用网络。《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加强对课堂教学和各类思想文化阵地的建设管理。“积极开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是《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所规定的高校辅导员主要工作职责之一,这为辅导员创新思政教育工作方式指出了一条新的路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辅导员相较于思政课教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及特色之一。该形式不局限于师生面对面的交流,不受时空条件限制,可以随时随地开展。辅导员应当发挥平日与学生在学习、生活、工作等方面接触密切的岗位优势,积极运用新媒体手段开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成立辅导员思想政治工作室、撰写思想政治教育类网文等,并将相关成果发布在QQ空间、个人公众号、朋友圈等,在潜移默化中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