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校课程思政与体育教育融合路径创新探索

2021-11-22 08:35张国辰
当代体育科技 2021年34期
关键词:思政育人体育

张国辰

(安阳师范学院体育学院 河南安阳 455000)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历来是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的 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重要场合就教育问题作出了重要指示,强调要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的发布,为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指明了方向。课程思政是教育改革的热点问题,也是需要长期持续建设的过程。高校是育人、育才的重要阵地,培育的对象是一群成长于网络数字时代,又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因此,高等教育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在大学生中开展思政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政治需求。

体育课程是高校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思政教育的移动载体。“没有体育课程,思政教育就缺少载体;放弃思政教育,体育课程就缺乏灵魂”[1]。可见,体育课程思政是落实思政教育的主要依托,思政教育不仅充实了体育教育的内容,而且渗透于体育教育的全过程。他们有一个共同的育人目标,就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二者的融合是必然的,能够提高高校立德树人成效。

1 发挥体育课自身优势,形成育人合力

毛泽东同志在《体育之研究》一文中曾指出,“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体育不仅可以增强学生体质,完善道德品质,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理想人格。体育在课程思政建设中自带“气场”“能量爆棚”[2],高校课程思政与体育教育的融合应以创新体育课堂教学设计为最终落脚点,通过体育课程进行思政育人有其独特的优势。

1.1 体育课思政元素丰富,思政内容供给充足

体育运动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如爱国爱集体、拼搏不言败、协作赢强敌、公平守规则等。当前,高校体育课程的设置多以体育竞赛项目为主,不同运动项目对学生发展具有独特的功能和价值[3]。每一个运动项目都有其自身的思政教育价值,这些价值是每个体育人和体育团体在竞赛场上展现出来的。每个运动项目都成就着体育明星,他们的励志故事及奋斗经历无不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思想精华和时代价值。将这些故事作为思政育人内容及教学案例展示给学生,通过体育明星的榜样魅力,达到完善大学生道德品质、培育理想人格的目的。

1.2 体育课施教环境开放,互动性强,思政内容融合自然

高校体育课多在室外进行,学生在开放的环境中参与体育活动的心理会更加趋于主动,在享受体育乐趣的同时,也会毫无保留地释放自己的真实情感。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分享情感体验,因此,高校体育教学本身就是互动[4]。教师要把握好互动性强的课堂氛围,精心设计教学互动情境,渗透思政内容。因此,教师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因材施教地进行思政教育,学生会自然而然地接受,也会提高课堂思政育人效果。

1.3 体育课班级编制人数少,学生参与度高

体育课多采用30 人小班的编制(参阅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的通知),便于教师及时发现学生的思想动态,并在第一时间采取合理的措施与学生进行交流。班级人数过多,对学生的学习效率会有很大影响[5]。小班化教学,学生参与度高,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运动技能,达到“育体”“育才”的目的,而且有助于教师引导学生的思想,提高“育人”的成效。

2 创新教学设计,榜样示范引导,实现课堂内外全过程育人

在《纲要》的指导下,思政课程和体育教育的融合具备了良好的教育大环境,体育课程有了自身的优势,二者的融合重点在于如何落实。课堂教学无疑已成为课程思政建设的“主渠道”,如何守好这段渠,关键在教学设计的创新。体育教学设计是对单元和课时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各个要素进行全面分析,科学地制定体育教学策略[6]。可见,体育教学设计是体现课程思政和体育教育融合的具体组织实施过程。这一过程的落实和顺利实施,除了精心修订教学文件,充分融入思政元素作为保障外,还需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创新课堂教学和辅助教学形式相融合的教学模式,以拓展课程思政教学的方法和途径,实现全过程育人。

2.1 讲好体育故事,做好价值引导

好的体育故事不仅感人,而且能感染学生。“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好的榜样有助于学生塑造正确价值观。从在延安雪地上打乒乓球的毛泽东同志[7],到“铁杆体育迷”的习近平总书记[8],从新中国实现奥运会金牌“零”突破的射击运动员许海峰,到集体登上国庆70周年花车压轴出场的中国女排等,从国家领导人到每一位体育人、每一个体育团队,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讲述着中国体育故事,激发着国人的爱国热情,增强着全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教师要做好单元和课堂设计,把讲体育好故事合理地融于教学全过程,引导学生见贤思齐,将体育故事人物的内在精神价值转化为敬业的自觉行动。

南宋陆游的《冬夜读书示子聿》中“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一句,道出了在知识获得过程中亲身实践的重要性。获得知识是目标,实践是获得的路径。众所周知,任何一项体育运动技能的掌握,都离不开亲身参与和练习过程。同理,思政知识的学习也需要学生亲身参与和实践。因此,在体育课程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创造学习情境,通过设计学生讲故事的教学环节,让学生亲自动手、动脑参与到故事素材的搜集、整理过程中,润物无声地进行思政教育。也可以让学校参加过各级各类体育竞赛的学生讲述自己在训练、比赛过程中的亲身经历和感受,“身边人讲身边事”更有感染力,更容易让学生感同身受。故事应短小精炼,以3~5min 为宜,内容应体现不同的思政要素。还可以录制学生讲故事的视频,教师经过甄选后,将有代表性的视频上传到线上教学课程的思政育人模块,供学生随时观看学习。这不仅丰富了体育课程思政教学手段和方法,而且形成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模式,做到了显隐相统一,以培养大学生知行合一的实干精神,增强大学生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2.2 推荐优秀体育文艺作品,延伸思政课堂

一部优秀的文艺作品一般都蕴含丰富的精神价值和思想内涵[9]。北京夏季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和冬季奥运会的主办,我国体育健儿在国际赛事屡次摘金夺冠,这些都表明我国在国际体坛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体育强国背景下,我国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都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体育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人们对体育的精神需求也随之增长。基于此,以体育为题材的文艺作品逐渐增多,视角多样化,为当代大学生提供了更加丰富的精神食粮。当代大学生成长于网络信息时代,他们很容易地获得信息,但获取的信息良莠不齐,教师帮助和引导大学生塑造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尤为重要。

体育报纸、书籍、电视电影、网站等都是传播媒介,通过这些媒介将体育文艺作品呈现给大学生,不仅拓展了体育课的广度,而且增加了体育课的人文教育,延伸了思政课堂。体育文化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体育文化中蕴含着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顽强拼搏等精神元素。教师通过向大学生推荐一本体育好书、一个体育好电影、一部体育电视剧等体育类文艺作品,利用新媒体手段开设网络课程,将优秀的体育文艺作品作为课程资源传播给大学生,帮助大学生理解不同时代的体育精神,传递体育正能量,讴歌时代主旋律。以体育为载体,以文艺作品的形式向大学生推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思政元素,帮助并引导当代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增强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

2.3 结合地方特色开展参观教育,陶冶学生情操

参观是让事实说话,通过实践来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10]。参观的形式可以使学生通过直观的感受达到“事实胜于雄辩”的育人效果,拓宽体育思政育人的课堂,陶冶学生的情操。利用周末或节假日,有条件的学校可组织学生参观周边体育相关展览,如天津的中国排球学院组织学生参观中国女排精神展。可以参观自己学校的校史馆,也可以参观具有地方特色的爱国主义教育展览。还可以结合学校的体育特色,打造学校体育文化走廊,将参观合理安排于课堂教学环节中。比如,根据校园整体规划,选择一条道路两侧或上课地点周边,以不同体育项目为主题,修建专项文化墙、文化角,根据需要设计不同单元内容,可以有该项目的历史和发展的知识、竞赛方法和规则,学校该项目的发展情况,体育明星或学校体育之星照片,并配以照片背后的故事等。总之,要体现项目特色和学校特色,通过环境育人方式,以培养学生理想人格为主线,将专业课程教育和思政教育紧密融合,形成合力育人效果。

2.4 打造一个网络学习平台,搭建思政桥梁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只有当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时,他们才能把书本上的无声文字变成体内流动的“活跃细胞”。如今,大学生对网络依赖性强,思维活跃,接受新鲜事物的兴趣高。教师应以这一特点为出发点,利用学习通或微信学习群等,依托互联网建立网络学习平台,将线上自主学习和线下教学相结合,形成师生随时随地可交流的双中心混合教学模式。线上学生可反复观看和学习知识点,达到了因材施教的目的。课外,教师可以安排适量的体育作业,学生通过网络平台将作业提交给教师进行网上评价。作业要有一定的挑战性,并随着进度的实施,逐渐增加难度,让学生经过练习后完成目标,体现持之以恒、吃苦耐劳、突破自我的思政元素。在师生之间架起一座无形的沟通桥梁,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更好地传授知识。

3 做好顶层设计,发挥教师主体作用,保障育人成效

3.1 学校做好顶层设计,当好管理者,做好服务者

学校应该既是一个好的管理者,又是一个好的服务者。作为管理者,要建立健全相应的课程思政奖励机制、督导机制、教学评价等一整套思政育人体系。作为服务者,可以聘请校外相关领域知名专家,来校做报告,分享经验。让学校的思政课教师与体育教师交流思政授课经验。也可以安排集体政治理论学习、教研活动和主题党日活动等多种形式,服务于教师思政学习需求,以提高教师思政教学能力。积极统筹、协调学校各部门、各学院之间的联动协作,为校园体育文化走廊建设的场地规划、参观活动的交通安排及资金投入等创造有利条件,服务于校园思政文化建设需求,以提升校园思政育人氛围。

3.2 教师守住一颗红心,传承红色基因

《纲要》中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教师是关键。体育教师是课程思政与体育教育融合的设计者和执行者。教师只有用坚定的信念学会、学懂思政教育内容,才能以自身的情怀打动学生,当好“红色基因”的传承者。“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要传承红色基因,首先要身正,在课堂上要传播正能量知识,用端正的人格示范达到潜移默化的育人效果。其次,建立终身学习理念,不仅要学习思政内容,还要学习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本领。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就要先拥有足够多的“红色知识”。这就要求教师除了保证参加集体学习活动外,还要充分发挥个体主观能动性,利用网络终端等介质,以自学的形式进行思政知识的储备,以提升思政育人能力。教师还要提高自身信息素养和信息化教学能力。学会操作一些常用教学软件,如学习通APP 和视频编辑软件等,进而可以在网上创建课程和编辑教学视频资料,为体育思政育人提供手段支撑。

总之,思政教育与体育教育的融合并非一时之举,对学生的教育也并非一课之为。其关键在于教师要发挥主体作用,积极主动地投入到体育课程思政建设中,通过学、思、悟,提高自身育人意识和水平。将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支撑,充分挖掘体育运动中的思政元素,合理设计教学环节,丰富体育课程思政内容供给方法。只有从思想上高度重视自身思政知识的学习,从教学手段上与时俱进,才能使思政内容在体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中得到充分融合,从而提高体育思政育人的执行力,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4 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体育课程思政不仅是教学改革的需要,还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更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及国家战略的需要。因此,各高校应该结合学校和地区特色,依托一切现有可开发资源,充分挖掘体育课程中的思政育人元素,积极探索融合创新路径,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国家培养具有坚定理想信念及健全人格的高素质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猜你喜欢
思政育人体育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我们的“体育梦”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