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若菡
(北京师范大学,北京 100875)
《杜子春》出自牛僧孺的《玄怪录》,改编自玄奘《大唐西域记》卷七婆罗痆斯国《烈士池及传说》。该故事主要讲述了北周、隋年间,杜子春家道中落后的传奇经历。该故事以杜子春为视角展开,按时间顺序叙事。剧情紧凑、跌宕起伏、虚实结合。细节描写突出,只言片语便将人物形象、情景灵活展现。虽篇幅不长,主人公便已经历了人生万般。
英译文由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教授韩瑞亚译,纵览全文,该译文最大的特点——忠实原文。原文中所有的细节,韩瑞亚教授如实译出。全文主要采用直译方式,语言通俗易懂、直接生动、信息较为准确。篇章结构上,译文与原文基本一致,只是在段落的划分上,有所差距。译者采用时间顺序叙事,完整再现所有故事情节。具体的段落划分上,相较于原文,译者做出了些许改变。原文本由7个段落构成,分别讲述“子春潦倒遇老者”“三次相助终悔改”“追随老者戒勿言”“将军胁迫神不动”“被贬女子终发声”“功亏一篑老者叹”“子春有愧叹恨归”。译文由26个段落构成,拆分了原文的段落构成,按照时间点、故事发展进程,进行更细致的划分。例如,原文中的第一段,译者将其拆分成四个部分:“杜子春简介”“杜子春陷入困境”“街上相遇老者”“三百万相助”,且对话单独成段。
可见,译者在划分段落上主要有以下两点思路:首先,不同的时间和不同的场景单独成段。其次,角色出场与结果也单独成段。该划分方式,使得文章脉络更加清晰,每一个时间点和故事发展进程都清楚呈现,符合西方小说的“场景式”叙事风格,便于读者跟进。
作为古典文篇,《杜子春》中涉及大量的传统文化词汇,也存在古汉语一词多义现象。大多译者都已准确译出,但部分翻译有待改善,下面笔者重点关注文化词汇误译现象,并举例分析。
例1
ST:乃许之。卢生备礼亲迎为妻。
TT:So they consented.Lu prepared gift and received her as his bride.
分析:例句展示的是幻象中,进士卢生提亲一位女子的场景。文中的“礼亲”为古代“六礼”,《礼记·昏义》中规定“六礼”为: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因而“礼亲”指从议婚至完婚过程中的六种礼节,并非简单地准备彩礼。综上,译为“prepare gift”是不够准确的,译者在文中也标注了“六礼”,但并未真正理解六礼中各项礼节的含义,非“礼物”而为“礼节”。在了解传统婚俗文化后,这里认为可译为“Lu prepared the six ceremonies of betrothal and marriage.”
语境涉及故事发生时的各种环境,包括上下文情境、文化背景等。本部分笔者将从上下文、文化语境的角度,分析《杜子春》在翻译过程中对其忽视而导致的误译,并举例说明如下:
例2
ST:自以为终身不复羁旅也,乘肥衣轻,会酒徒。
TT:He thought he would not be a traveler far from home again his whole life long.He rode sleek horses and wore light clothing,met with drinking companions.
分析:例句讲述杜子春接受老者第一次援助后的所作所为,表现主人公挥霍无度,醉生梦死的生活。“羁旅”在《古代汉语词典》(李国祥,杨合鸣2010)中意为寄居他乡,译者直译为:“a traveler far from home”,字面上是比较准确的,但“traveler”一词不够准确,未完全符合语境。原因如下:首先,该句的前半部分讲述的是杜子春家道中落后,潦倒落魄、饥饿难耐、无家可归,无奈客居他乡。所以“羁旅”指,杜子春无家可归。其次,“traveler”本身没有“潦倒、无奈”这层象征义。综上,由于该句强调主人公的落魄和悲惨境况,文章认为可取“homeless”之意。
此外,“乘肥衣轻”译为“light clothing”也欠妥,译者只译出了字面意思,未考虑语境和词语的文化内涵。“衣轻”在古汉语中指穿轻暖的裘衣,唯有富贵人家才穿得起裘衣,因此多指富贵的衣服。杜子春得到救济后,生活富足,穿着十分华贵,原文在此,为突出杜子春一前一后形象的对比,强调其奢靡生活。综上,结合词义的文化背景和上下文语境,“衣轻”应取“luxuries”之意。
前面几节主要探讨文化和语境的理解偏差,导致译文未能准确达意。本节主要以译入语读者的视角,分析译文中具有代表性的“硬译”。
“硬译”最初是由鲁迅先生提出,即逐字逐句如实翻译。“硬译”与“直译”在文章中非等同关系。“直译”是建立在确保逐字逐句翻译后,读者能够理解的前提下。而“硬译”是不管文化差异、语境等,直接照着原文直译。翻译要把握好“尺度”,非所有词句都可以生硬直译,否则将使翻译“生硬”“别扭”“极端难懂”。笔者将关注译文中的硬译,举例分析其可完善之处。
例3
ST:因与三千万,曰:“此而不痊,则子贫在膏肓矣。”
TT:Then he gave him thirty million and said, “if this cannot cure you,then you are poor down to the place no medicine can reach.”
分析:例句描述老者第三次馈赠杜子春时所言,老者表示若杜子春这次仍不可改过自新,将不可救药,一辈子受穷。说话内容的翻译欠佳,原因如下:字面上来看,“痊”即“恢复、痊愈”,汉语常用借喻修辞,以描述抽象的行为,“此而不痊”表面上是指疾病的痊愈,实则以“痊”来比喻杜子春需走上正途,恢复家业。与之相对的“膏肓”也是医学词汇,古代医学以心尖脂肪为膏,心脏与膈膜之间为肓,比喻无可救药的失误或缺点。其中“无可救药”非单纯地指没有药物可以拯救,常比喻人或事物坏到无法挽救的地步。整体来看,例句指若杜子春不可改过自新,他将一辈子受穷,无可救药。
因此,直接译为“if this cannot cure you,then you are poor down to the place no medicine can reach.”不够恰当。原因有二:首先,且前文并未提及杜子春病了,这里出现“medicine”会略显突兀。其次,对汉语不够了解的读者,无法看出这句话的修辞手法,进而无法准确理解这句话想表达的内容。不考虑读者接受程度和两国文化差异,直接逐字逐句翻译出浅层含义,读者也许会不知所云。因此,意译出比喻义更易理解,如:“if you cannot turn over a new leaf, then you will be poor forever.”
例4
ST:未受之初,愤发以为从此谋生,石季伦、猗顿小竖耳。
TT:Before he got it,in rage he was determined that from this time on he would make a living,and make Shi Chong or Yi Dun look like boys.
分析:例句是杜子春第二次接受老者馈赠所言,主要表达的是杜子春下定决心,要奋发向上置办家业。译者将“小竖耳”译为“look like boys”有些生硬。首先,字面上,“竖”在古汉语中有以下两种意思:一为直立,直立的;二为旧称未成年的童仆、小臣,引申为卑贱的。由于文中形容的两位富人,表达对其的不屑,取第二种意思更贴合。
了解完词义后,笔者认为译为“look like boys”是欠妥的。原因有二:首先,虽然boy在英文中有男仆之意,但直译为“像个男仆”“像个男孩”,有些过于直白,未表现出杜子春的意图,读者可能会误解为两人形象像个男仆,而忽略了杜子春嘲讽和骄傲的语气。其次,该句话主要是照应前面的置办家业、发家致富,提及古时巨富也是为了做比较,以表主人公自以为很快就能够与之媲美。综上,这里改译为“I can rival Shi Chong or Yi Dun.”较贴合主人公得意、骄傲的心境。
文章着重从文化、语境和读者的角度出发,以批评的方式分析了原文中的欠佳之处。古典文学的语言较为晦涩难懂,需要译者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习俗和伦理,以抉择翻译策略。因而,其翻译对译者而言是一项巨大挑战。涉及具体翻译时,首先,由于部分词汇有多层含义,且在不同时期词语的词义也会有所变化。因此,译者在梳理出词义的同时,应充分理解上下文逻辑和语境,以确定词汇内涵。其次,译者也需要结合文化背景,因为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使得许多比喻义在理解上会存在偏差。在此过程中,译者需适当对原文进行改写,确保原文内涵能够顺利传达。最后,译者应适当考虑读者的接受程度,把握好翻译“尺度”,尽量让读者与作者实现最佳默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