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畏语文教学的五个维度

2021-11-22 08:17吴克康
名师在线 2021年12期
关键词:敬畏语文课维度

吴克康

(福建省霞浦第一中学,福建霞浦 355114)

引 言

笔者记得在学生时代,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介绍作者、写作背景,分段概括段落大意,概括中心思想及文章的写作特点。当自己站在讲台上时,笔者才发现,语文教学不应以这种姿态呈现。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从语文性质的认识到“三维目标”的确立,从学习方式改变到以学论教的课堂评价方式,再到高中语文核心素养、任务群的提出,新的教学理念不断地指导教师的教学实践。笔者自己也在语文这块百花园中努力耕耘着:学名师、学专家、听讲座、听同行、学理论、学课堂实录、看视频,并把这些经验转化为自己的课堂实践,在模仿与学习、探究与思考中,慢慢沉淀,且行且思。渐渐地,笔者发现,语文教学应敬畏语文的性质、文本、传统、学生和自我这五个维度。教师敬畏这些维度,也就解决了“语文教什么和怎么教”这一根本问题。基于此,笔者就对这几个维度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敬畏语文性质

要想更好地开展语文教学,语文教师就要弄清语文是什么,了解语文的本质规律。语文教学是通过语言的揣摩与品味,去实现思想的升华,从而达到审美的愉悦、思维的训练。语文课是以学生的活动为中心的,以正确的理解和运用本国的语言文字为目的,是一门实践性、综合性较强的课程,是一种用教材教学生学习的言语形式,而不仅仅是教教材内容。“就语文教学而言,则是为了获得实现言语内容的途径。”[1]“透过言语形式理解言语内容,进而凭借对语言内容的把握,品味语言形式的妙处,获得言语形式运用规律、技巧及言语本身,才是语文教学的现实目的。”[2]这就告诉我们,语文教学应聚焦在用怎样的语言形式,而不是只关注教什么内容。语文教学要落实语言文字上的教学。

归有光的《项脊轩志》分析母亲和祖母的形象时,文中写道:“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这里用“叩”这个字,若把它换成“拍”字行不行?两个“乎”字的运用,让学生体会到母亲对孩子的关爱。在写到祖母时,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教师引导学生去体会这些朴实的语言,就会发现:用“吾儿”称呼可见祖母对自己的疼爱,“竟日”可以感受到祖母心疼自己,同时祖母看到自己如此用功也感到很欣慰。语文教师在教学时要结合文字、文本的语言,带领学生去思考、去感受。正如于漪老师所说的,“语文就是语文”。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我们就应该站好“语文”这班岗,把握好语文性质。

二、敬畏文本

很多课堂之所以走形式主义,是因为脱离了文本,因此教师要坚持以文本为主。《琵琶行》文中写道:“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当读到这段时,有些学生认为,白居易看不起这些山歌,住不惯农村生活,留恋繁华的都市生活,对这样的一位文人,不值得同情。学生这样解读文本是浅薄的,是没有贴近文本而做出的错误理解。白居易少年得志,不料遭此打击,从天上落到地下。琵琶女的琴声早已勾起了诗人痛苦的回忆。当听了琵琶女的悲惨身世后,他再也控制不住长久以来积压在内心深处的感情,像是一个受委屈的孩子,见到久别的母亲倾诉的闸门一下子被打开,写下了这段话,表现自己谪居之后的生活状况凄凉落寞、孤独压抑。当听到美好的音乐,他“如听仙乐耳暂明”。正如人们所说的,“枫叶荻花何处寻?江州城外柳阴阴。开元华曲无人记,一曲琵琶说到今”。因此,教师要对文本有敬畏之心,在课堂上要引导学生正确解读文本。

三、敬畏学生

教师要尊重学生,公平、公正地对待学生。一节课堂成不成功,不仅要看教师有没有精彩的表现,还要看学生有没有进步性的表现。教师在语文课堂要以学生为主,懂得尊重学生。对于学生的错误,教师不要一味否定学生,而是要引导学生,使其认识到自己的理解错误,从而纠正错误。

例如,在教学《记承天寺夜游》一诗时,有位学生把“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翻译成“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捂住耳朵的闲人”。对于学生的“错误”,笔者没有直接否定,而是把它作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契机。笔者首先肯定了这位学生对文言文朴实的理解,能想到“吾”通“捂”。然后,笔者引导学生:“这句话是这样翻译吗?请你重新读一下文中那段精彩的景色描写。”学生通过朗读、品味、感受,明白了月夜下这么美的景色是需要作者打开五官,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的。最终,这位学生明白了这句话的意思。在课堂上,教师眼中要有学生,心中要装着学生。当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有自己的体会和看法时,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这些体会和看法,给学生足够的读书时间,让他们真正进入文章中解读文字。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体验和感悟,提出问题,重新组合生成新的教学内容,对学生加以引导、点拨、补充、追问,真正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长进。

四、敬畏传统

教师应让语文教学回归正轨、回归本质。传统语文教学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如读书。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最终都是通过朗读得出的。基于此,教师要带领学生在读中品、读中揣摩、读中碰撞、读中提升。读,既要有有声的读,又要有无声安静的读,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语文传统教学非常重视启发性的诱导。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就是告诉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在课堂上要有善于提问的意识,只有有效的提问才能启发学生,一些无用的、琐碎的提问是很难有启发性的。问题要简化,要利于学生思考。此外,教师还要学会设计探究性问题,就是要让学生进入文本场,阅读全文后去想、去思考、去发现。启发性教学最怕没有质量的提问,而琐碎的提问只会把课堂节奏打乱。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自己的主题空间去思考问题。

例如,在教学《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一文时,笔者设计了两个主题:“奥斯维辛真的没有新闻吗?”“奥斯维辛,真的有新闻吗?”学生不仅在课堂上体会到作者蕴藏在字里行间的感情,与作者产生共鸣,同时还产生了自己独到的感受和见解。

五、敬畏自我

当对课堂教学不自信,感到课堂教学氛围枯燥、乏味时,教师要进行自我反思:是否自己的专业水平有待提高。语文教师需要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不断地学习和探究先进的教学策略与方法。要想做到这些,教师就需要多读书,积累更多的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知识积累量;需要在平时的教学、教研中寻找自己的不足之处,以及自己提升的空间。基于此,教师要永远怀着一颗赤诚、谦逊的心不断学习,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

笔者常怀念这样的语文课:一位儒雅、淡定的学者型的教师,以一份沉稳、谦和的态度,操一手清秀俊朗的板书,带我们走入或馥郁或清幽的文字花园,课上有朴素平实的教学方式,有含蓄内敛的教学风格,有学生朗朗的读书声,有教师准确、深刻的讲解,更有学生在教师点拨下感悟后的会心微笑。这样的语文课是需要所有语文教师从自身开始努力的。

结 语

在语文教学的道路上,一代又一代的语文教师,都在努力探索“语文教什么和怎么教”的答案。这几个维度很朴实、直白,没有什么高深的理论,但笔者认为,只要有一颗敬畏之心,认认真真做好这几个维度,语文课堂就不会跑偏,语文课就能做到如钱梦龙老师所说:“语文课要实实在在教会学生读书。”

猜你喜欢
敬畏语文课维度
理解“第三次理论飞跃”的三个维度
学习三个敬畏,践行当代民航精神
认识党性的五个重要维度
语文课应该培养什么?
浅论诗中“史”识的四个维度
一些敬畏
敬畏一粒米
敬畏“签字权”
最快乐的一堂语文课
人生三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