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艳 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杨庙中学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体育作为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课程,使其在教育领域中的地位得到了显著提升。同时人们对于体育教学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即在体育教学中,不仅需要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而且还需发挥出体育教学的德育教育功能,让学生获得更为全面的发展。如何高效开展德育教育成了初中体育教学需要考虑的新课题。这就要求初中体育教师应立足于新课改教育指导思想,深入剖析体育教育中的德育内容,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需求,合理开展德育教育活动,促使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思想道德素养获得全面提升。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对于学科教学中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德育教育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在体育教学中合理开展德育教育,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体育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德、智、体、美、劳等综合素养也能获得全面发展[1]。并且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和人生观建立的关键时期,极易受到各种不良情绪的影响,出现思想或行为上的偏差。而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合理开展德育教育,则可以引导学生学会去调节自己的情绪,并帮助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态度和坚定的性格,这对于学生正确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形成是非常有利的。可见,将体育教学与德育教学相融合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选择。
在新课程改革中对初中体育教学做出了明确的要求,即在体育教学中不仅需要将体育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而且还需要充分发挥体育教育的德育功能,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的全面发展。这就要求初中体育教学积极转变教育观念,并结合学生发展需求,实现对体育教学的优化,促进体育教学和德育教学的融合,进而使得体育教学更好地的满足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体育是初中阶段的一门重要课程,该教学主要分为体育理论知识教学和运动技能实践教学两个部分,其基本的教学目标是为了锻炼学生的身体技能,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而将体育教学与德育教育相结合,充分挖掘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内容,开展丰富多样的德育教育活动,有利于体育教学内容和形式的丰富,增强体育教学活动对学生吸引力,激发学生体育学习和运动的兴趣,进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越来越多的初中体育教师开始意识到体育教学与德育教育结合的重要性,并以新课程教育理念为导向,很好地将德育教育贯彻到日常教学中,并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在德育教育中,多数初中体育教师都能做到严于律己,为学生树立了好榜样,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德育的熏陶,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德育方面的发展[2]。同时在日常教学中,体育教师也积极开展了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等德育教育活动,为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起到了重要帮助。不过也有部分初中体育教师并未对德育教育引起高度重视,在教学中忽视德育教育的内容,严重影响到体育教学与德育教育的有机结合。另外,还有部分体育教师对德育教育认识和把握不够全面,在开展德育教育活动时会存在一些误区,影响到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在新课程教育理念中要求将体育教学与德育教育进行深度融合,让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思想道德品质素养获得全面发展。但仍有部分初中体育教师的教学观念未能得到及时更新,虽然会在体育教学中开展德育教育活动,但却没有充分挖掘体育学科与德育教育之间的内在联系,导致体育教学和德育教育的结合不够紧密,影响到德育教育的效果。另外,部分初中体育教师的德育教育只停留在理论讲解层面,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不够紧密,导致学生不能很好地对德育教育含义和内容进行理解,甚至还会让部分学生对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教学产生厌烦、抵触等不良情绪,进而影响到德育教育的顺利开展。
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有效渗透德育教育,需要教师将德育教学内容与体育教学大纲相结合,并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对德育知识学习的兴趣[3]。不过部分体育教师在开展德育教育活动时,并未注意到这一点,只是单纯的按照教材内容进行教学,并未加入最新的德育教育内容,课堂氛围枯燥乏味,致使学生参与德育教育活动的积极性较低,甚至还会在课堂上学习其他学科的知识,进而影响到德育教学的效果。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中也同样适用,当学生对德育教育内容充分兴趣时,他们才会在德育教育活动中表现出较高的积极性。因而,在初中体育课堂中,教师应注重对学生德育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为德育教育活动的开展奠定良好基础。初中体育教学中包含很多运动知识和运动项目,而每一种运动项目都有其自身的发展史,初中体育教师就可以合理利用这些体育运动发展史,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在为学生讲述体育发展史时,教师也可以适当的渗透德育教育内容,实现德育渗透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目标[4]。例如,在对“排球”这一体育运动进行授课时,教师就可以在开展排球运动技能的授课之前,先向学生讲述排球的发展历史以及我国女排为国争光的事迹,以此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并且通过这一段体育发展史的铺垫,也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对排球运动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进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当地初中生都是在物质生活优渥的时代下成长起来的,并且很多学生为独生子女,从小到大备受呵护,这也使得部分初中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了娇生惯养、刁蛮任性等性格,在学习或生活中一旦遇到困难,就会想到求助他人或放弃。而体育运动具有较强的技能性,在对学生忍耐力和意志力等品质的培养上具有独特优势。为此,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师则可以充分发挥体育运动的优势,并将德育教育渗透到其中,通过体育锻炼的方式,磨砺学生的意志力,培养学生吃苦耐劳、不畏艰难、坚持不懈等良好品质。例如,在“长跑”训练中,体育教师就可以结合长跑运动的特征,将德育教育渗透到其中,要求学生必须要在规定的时间完成相应的跑步任务,以此磨炼学生的意志力。同时体育教师还应将长跑训练作为体育课堂中的常规项目,通过长期坚持,逐步帮助学生养成不畏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的情绪波动较大,不易听从他人的建议,做事情往往会以自我为中心且容易冲动。这些年龄和心理特征,也使得部分初中生对于团队、集体等概念的意识比较薄弱,班级荣誉感不强。针对这一问题,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团队运动项目的优势,实现培养学生团队意识和集体精神的德育教育目标。通常情况下,体育运动中的团队运动往往需要多人共同协作完成,并且团队与团队之间存在竞争关系[5]。在团队合作竞争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产生强烈的集体意识,并促使学生形成拼搏和自强的精神。但由于初中班级中男女生比例不均衡的问题,在组织团队运动时,教师必须要合理分组,具体可以采取以下两种方式:一是男女区分,即按照男女性别直接分组,然后根据男女生的体能和运动特征,合理安排团队项目。如男生进行篮球竞赛、女生进行排球竞赛等。二是男女混合,即按照班级上男女生的比例,合理分组,保证每个小组中男女生人数相仿,然后在安排男女混合团队运动,如接力赛、两人三足等。当完成分组后,教师则需要通过奖励或惩罚等方式,营造出激烈的竞争环境,以此来充分激发学生的团队竞争意识,培养学生集体精神。
综上所述,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合理开展德育教育,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动初中体育教学改革等都具有重大意义。因此,初中体育教育人员应清楚意识到体育教学与德育教育融合的必要性,并针对目前初中体育德育教学中存在的不足进行具体分析,结合体育教学特征和学生发展规律,采取有效措施,实现对初中体育教学的优化和创新,促进体育教学与德育教育的深度融合,让学生在学习体育知识和锻炼身体的同时,思想道德素养也能获得全面提升,进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