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馨月
(黑龙江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6)
随着语言和文化的不断发展,语言和语言之间的对应关系也日益复杂。作为语言赖以生存的基础,文化内涵对语言形成产生了很大影响,而文化指的是“一个民族的全部生活方式”。英国曾经有位著名的翻译学家指出,文化就是一类人在其生存的环境下抱有的一系列想法和进行的一些活动。所以在某种程度上,正是文化内涵的多样性使语言的形式丰富多彩。由于民族文化的差异,语言也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但不同语言之间也有相通之处。翻译人员在进行翻译活动的时候,有必要在关注本族语和目标语之间区别的同时也考虑到二者之间的共同点。除了文化因素以外,社会因素也是影响翻译活动的关键因素。文章就围绕这两个方面,通过一系列讨论说明最后得到结论:脱离了文化语境与社会因素的翻译是不能够成功的。众所周知,翻译其实也是语言的应用过程。在进行翻译活动的时候,翻译主体有必要充分考虑到目标语的群体具有什么样的文化和社会特色。
民族文化能够体现出鲜明的民族特性,所以不同民族的文化自然会有明显的差别。这种差别主要体现在历史文化、习俗文化和价值观这几个方面。与此同时,中英两个民族在文化信仰和政治制度等方面的一系列差距也会导致文化上可能出现真空地带的情况,也就是人们所熟知的文化空缺。如果能够通过文化移植处理好这一问题,那么翻译活动的进行就会事半功倍。
民族和民族之间的历史发展造成了其民族文化必然不尽相同。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不同民族的语言随着文化载体的不同而呈现出多样性。如果翻译活动中没有把握好本族语文化和目标语文化之间的主要差距,那么翻译结果可能会出现一定的偏差。因此,翻译主体有必要同时具有两种语言文化的素养,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应对翻译活动中会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举例来说,中文里的“鸿门宴”被一些译者翻译成“Hong-men feast”,这样翻译显然不对。但凡了解过“鸿门宴”的来龙去脉,就会想到正确的翻译应该是“Hongmen feast with a trap for the invited”。总而言之,翻译主体除了要掌握基本的翻译理论基础知识以外,还要大体了解两种语言的一些重要历史事件。
习俗文化也会对翻译活动产生影响。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不同民族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而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都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也就自然影响了我们的语言习得。如果翻译主体对两种语言的文化生活环境不够熟悉,那么就不会了解到两种语言使用者的一些使用习惯与形式。为了能够正确进行日常对话的翻译活动,翻译主体要长时间地对目标语言进行沉浸式学习。举例来说,中国人在见面寒暄时往往第一句话会问对方“你吃饭了吗”,但是在英美国家人们只会直接问候“hello”或者“How are you?”。所以翻译主体有必要正确了解到不同语言之间存在差异的习俗文化,只有充分掌握了相关知识才能够准确无误地进行翻译活动。
文化因素中最重要的一点是价值观的差异,由于这种认知上产生的差异。国内的很多翻译材料还将“Individualism”翻译成“个人主义”,但是我们都知道这是错误的。分析其本质,会发现二者完全不同。Individualism的英文解释为the idea that the right and freedom of the individual are the most important rights in a society。也就是说,该词语是形容某个独立个体拥有的自主权和其他一些重要的社会权利,关键在于实现和维护个人权利。当前包括美国在内的很多西方国家都将“Individualism”作为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核心。该词语在美国文化中象征着权利和自由,毋庸置疑具有褒义色彩。但是中文所说的个人主义指的是和自己所在的团体,官方解释为“以自我为中心,将自己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从不顾及他人”。不难看出,个人主义本身带有很强的贬义色彩。除此以外,“ambition”一词在西方国家中具有褒义色彩,往往用来形容一个人具有上进心和进取心。但是当翻译成中文,就变成了具有贬义色彩的“野心”。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语言的褒贬含义可能并不是共通的。不同民族在不同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属于自己的语言体系,包括褒贬色彩的表达。所以在进行翻译活动的时候,有必要针对不同语言的各自释义深刻感受语言的褒贬含义,而不是直接通过译文去理解。
为了消除文化差异给翻译活动带来的不良影响,译者需要掌握两国语言的文化系统,这样才能够在翻译时考虑到两个国家的文化差异进而正确传达语言意思。除此以外,翻译主体应该警惕语言在不同环境中的具体应用和交际功能,然后做到不遗漏语言中的一些重要细节。对于翻译主体来说,如何正确理解上下文并进行自己的逻辑判断也是需要培养的重要能力。因为两种语言的思维方式与表达习惯都不尽相同,所以很容易产生“望文生义”的现象。翻译主体只有在加强自身逻辑能力的前提下搞清楚特定词句和语段在文中的意义,才能够有效理解语言中要传达的文化信息。
生活在不同国家的翻译主体对同一句话和同一篇文章的翻译可能会采取不同的翻译方式。而下文主要站在受教育程度、场合、译者职业和国家发展程度等因素来分析其对翻译活动的影响。
事实上,翻译主体的受教育程度有很大差异。而受教育程度的高低和地位,都会影响到他们的翻译结果。就受教育程度而言,这方面不同的翻译主体可能会选用不同的翻译文体。一般来讲,受教育程度不高的翻译主体的翻译结果往往会出现一些共同点:首先,文字和句子结构都不够复杂精细,甚至过于简单;其次,译文中可能会反复出现同一词汇,也就是说,他们不知道如何灵活运用不同表达方式;最后,句式过于单一,不仅显得文章过于乏味,而且会出现很多口头语和俚语表达。相比之下,受教育程度高的翻译主体得到的翻译结果能够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语言的使用十分规范,而且基本不会出现用错的情况。其次,能够灵活运用丰富多变的词汇,不会显得过于单调;最后,句式变化十分丰富,译文读起来朗朗上口,绘声绘色。举例来说,在翻译诸如«红楼梦»这种文言文版本经典名著的时候,如果翻译主体的受教育程度不高,甚至看不懂文言文,那么他们就无法准确地完成翻译活动,更别说得到一篇出色的译文了。因此,翻译主体的受教育程度和文化水平是翻译活动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除此以外,由于多样性的特点,翻译活动的场景也复杂多变。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科技的进步也带动了翻译活动的发展,翻译的方式多种多样。古代人们进行的翻译只能是书写和口语表达,但是现代社会的科技能够使翻译以视频会议翻译和同声传译的方式来实现。不管翻译的形式是口译还是笔译,要想准确无误地实现翻译目的,进而达成语言交际的最终目标,就要求翻译主体能够根据场合灵活做出翻译方法和文体做出适当的调整。举例来说,美国总统奥巴马在举行就职演讲的时候所使用的书面语,和与家人沟通使用的口头语,语体色彩肯定存在很大差异。所以翻译主体有必要充分了解不同语言环境具有的特点,进而了解到讲话的目的。因此翻译活动有必要考虑到讲话的场合,这样才能够有效转变翻译方式和语体进而顺利实现交际目标。
当今世界,不同国家发展程度不尽相同。站在社会角度上分析,讲英语的国家主要是以英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尽管我国最近几年发展十分迅猛,但也依然处于发展中国家的队列。而这样的发展背景差异在某种程度上也影响了翻译活动的进行。诸如“farmer”一词的中文释义是农民,我国农民的经济能力都不强,大多数都是在农村辛勤耕地的人;然而美国的“farmer”其实指的是农场主,这些人拥有大量土地的所有权,可以说是十分富有。不难看出,同一个词语在不同国家想传达的意义也有所不同,翻译主体要格外注意。
翻译活动的主要目的是将原语言转换成目标语言。但是英汉翻译的过程不仅仅是为了进行语言符号的转换,同时也能够转换两个不同国家的文化特征。作为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承载体,语言会受到不同国家和民族文化因素和社会因素的诸多影响。因此翻译主体应该加强自身学习,加强其对不同民族文化和社会背景的理解,从而更加准确合适地传达语言想要表达的意思和顺利进行翻译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