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彭芳
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高等学校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在高校专业课堂教学中,如何充分发挥育人功能,从逻辑上、内容上、形式上,将思政教育元素与专业教育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实现专业教育的同时,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达到育人的目的,这是摆在所有高校老师面前的一个课题。既要避免生硬地强行植入,引起学生的不满和反感;又要避免把专业课上成思政课的尴尬。
“管理学”是教育部规定的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管理学类中各专业的公共基础平台课,是一门必修课程。在应用型转型建设的背景下,管理学课程教学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核方式等方面也要做出相应的调整,既要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又要充分发挥课程思政的教育功能[1]。
以往的管理学教学基本上是作为原理课在上,以老师讲授为主,学生实操的机会很少。笔者通过对已开设课程的两个专业(文理兼收)四个班级共269名学生连续三年采用开放式问卷调查,结果显示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一是高中阶段的文理学生反映不一样,文科生大多表示“挺好的、能接受”。而理科生则表示在设计模型教学点时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在讲理论部分有点枯燥,不易理解;二是课堂上给学生消化理解知识点的时间太少。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系统地培养学生的管理思维,让学生能有足够的时间去实践,去亲身感受,这是进行管理学教学改革的初衷和目的,在应用型转型建设的背景下,这个问题更是迫在眉睫。
应用型转型期高校的专业建设就是要紧密对接行业和产业发展的需要,加大“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聘请行业专家和有资质的企业专业人员参与到人才培养方案的论证和专业建设中来。我们应该增加大学生实践教学比例,把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教育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总的来说,应用型专业建设在课程设置、实践教学比例安排、师资队伍建设以及对接社会需求等方面都有自身的要求。管理学在应用型建设中,还要积极进行改革,摒弃过去将其视为单一理论课的教学模式,更多地把实践、实验等因素加入到教学中。在管理学教学中,要正确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际观、事业观、道德观,引导学生将来走向管理岗位、开展管理活动时,能够具备科学精神、人文关怀精神和企业家精神,能够带领团队走上正确的发展道路。为此,管理类教学课程思政教学的目标要体现在基本能力、核心能力以及管理情怀的培养上。
在应用型转型建设中,要实现高校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目标,必然要求思想政治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协同效应,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家国情怀教育、人格教育和科学观教育。基于此,在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及教学评价等教学环节方面都需要作出相应的改革。
教学设计是为了实现该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教学环节和教学方式以及考核方式等所做的合理安排。而教学内容设计则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所作出的具体安排。
第一,基于基本能力要求的知识内容设计。除了原理讲解外,在教学内容上要增加案例讨论,分组实操(角色扮演)、课堂作业以及学生讲课等内容。在时间分配上是按三个1/3实施,即1/3的时间老师作出提示性的引导学习(前提为教师已经录制完整的教学视频供学生线上学习),1/3的时间学生进行案例讨论或分组作业或实操,1/3的时间老师讲评,一般还会有课后的思考题、课前的预习等内容。通过教学内容的调整,彻底改革以前单一的教师讲课,学生课后做题的模式。以往学生做了也就做了,没有及时反馈和评价,对知识点的把握效果没有相应的测评,“教”与“学”实际上是两张皮,没有很好地统一起来。
第二,基于核心能力培养的教学内容调整。在应用型转型发展的专业建设中,对学生核心能力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学生不仅要学好本门课程,而且要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要具有关注社会热点的敏锐性,要能够学习和掌握专业发展的前沿知识并将其常态化。
第三,基于管理情怀培养的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入。从“管理学”的整体教学章节来看,每章都有可以整合的思政点。比如,在讲“管理环境”这个内容时,要对管理所处的外部环境进行分析,联系新冠肺炎疫情暴发给国家和人民造成的损失,进而将疫情抗击的经典感人事迹展现给学生,将国家抗击疫情的措施、投入和决心以及取得的成效,与中美两国在疫情期间的死亡数据进行对比,充分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以此激发学生对国家的热爱之情[2]。
教学方式的改革,一定程度上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必然要求。毕竟课时有限,教师想在短暂的课堂上,将更多的知识、更多的道理、更多的方法告诉学生,同时也要倾听学生的学习反馈,只有进行教学方式的改革,提高课堂时间利用率,充分调动学生课余自学积极性和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基于线上教育技术的逐渐成熟,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翻转课堂教学方式,教学效果才会得到极大的改观[3]。
线上教学技术已经成熟,线上线下混合式翻转课堂教学是目前教学方式中使用较为普遍的一种方式,也是未来教学方式改革的总体趋势。尤其是在2020年上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为了实现教育部“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方针,几乎所有教师都采用了线上教学的方式。有的教师对线上教育技术之前掌握得并不是很好,在以往的教学改革项目中也是不愿尝试的,面对疫情,不得不做出改变,迫使自己重新学习。疫情暴发后,线上教学已经不再陌生。诸如雨课堂、学习通、腾讯课堂、QQ、微信、大学慕课资源等线上教学平台已经进入教师们的工作平台选项。
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方式,可以有效避免纯线上教学和纯传统课堂教学存在的弊端,对于网络的使用可以提高教学效率,也可以激发高校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的热情。
课堂主体的改变,引起学生对自我的更多关注。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将课堂主题多元化,讲台不再是教师的专利,学生通过“走上去,说出来”的锻炼,会介意每一次“我走上去怎么说,教师和同学会对我有怎样的评价”而影响学生的自我认知。学生之间有一定程度的对比,会促进相互之间的良性竞争。同时,对一些性格较为内向的学生也可以得到一定的锻炼。
在前述的调研中,大多数学生对管理学课程给予了肯定的评价,认为它是一门非常实用的课程,对学生管理能力和管理思维的培养有较大的帮助。这种评价应该就是基于课堂教学的调整,把一门原来的理论课变为具有操作性和体验感十足的课程。
考核方式的改革,彻底改变了以往一纸试卷决定一位学生一门课程成绩的方式,使考核变得更科学、更合理、更易于让学生接受。
首先是成绩评定方式,除了期末试卷考试外,平常的小组作业、实操作业、案例讨论都将纳入成绩评定范围,这样有利于最广泛地调动大家的学习积极性。
其次是在比例上有所调整,将期末考试成绩占总评成绩的比例由原来的70%~100%下调至30%~50%,其余成绩由平常的小组作业、实操作业、案例讨论等成绩按比例组成。保证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广泛地参与,一定程度上达到了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目的。
在以往的“管理学”教学目标中,最主要的目标是在学生掌握基本的管理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管理思维和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在应用型转型建设背景下,“管理学”教学目标也做了相应的调整,在原来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以及学生人格的塑造能力和价值观的培养。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增强学生法治意识、爱国意识和人文情怀。在这一目标的指导下,教学方式也作出了相应的调整,使原本枯燥的原理课更加生动,学生更易于接受和理解。
课程思政不是一个活动,也不是一阵风就过去的。为使“三全育人”目标真正实现,每门课程都要充分挖掘课程思政的可能元素,并将其融入教学实践中,形成“课程门门有思政、老师人人讲思政”的大思政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