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 丽
国家统编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科书执行主编陈先云先生说过:阅读教学应是以课后的思考和练习题为轴心和目标的教学。这句话清楚地说出了思考和练习题在统编教材教学中的重要性。如果说统编教材中的“语文要素”明确了单元重点目标,那么由课后练习题、课前阅读提示、课中泡泡图和旁批共同构成的就是实现“语文要素”的助力系统,它与单元语文要素相呼应,循序渐进地落实了单元重点目标。
从内容上看,统编教材助力系统的编写围绕单元语文要素,兼顾学生语文积累与能力发展的形成过程,特别重视学生对阅读方法策略的掌握和阅读思维能力的提升,课后练习的设计遵循阅读规律,主要分朗读体会、理解分析、归纳概括、欣赏评价、拓展思维等项目,这些练习项目既指向教学目标,提示教学思路,其顺序也体现了语文学习的一般规律,为学生提供了形式多样的学习方法和路径。从形式上看,统编教材的助力系统有丰富的呈现方式,每篇精读课文后有思考练习题(包括“阅读链接”和“资料袋”),略读课文前有阅读提示,一些课文中还有泡泡图或者旁批,这些都是重要的导教导学系统,是一步步扎实提升学生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的有效支架,具有很大的教学价值。
统编教材课后思考练习一般有二至四题,其设计遵循阅读文章的一般规律,即从初读整体感知到精读理解感悟,同时聚焦某方面阅读能力的训练,编排的顺序大多体现了学习过程的导引。教师在教学中应有“习题意识”,将课后思考练习题灵活融入课堂教学,可以有效保证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的达成和落实。
通常,课后习题一的关键词是“读”,大多指向了解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例如,《爬山虎的脚》课后习题一是“朗读课文。说说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观察得特别仔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课后习题一是“默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哪几件事,再连起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更是直接指向整体把握。类似这样的课后练习,可以放在预习或者第一课时“初读,整体感知”这一环节中,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为精读做好准备。
课后习题二的关键词是“用”,大多结合本单元语文要素,或指向积累,或指向细读品味,或指向学习方法运用,或指向关注表达形式以及思维提升的思考练习,让学生在“用”中经历探究、掌握的过程。例如,《一只窝囊的大老虎》课后习题二就是要求学生填写图表,体会“我”的心情变化,指向单元语文要素“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的心情”。教学中,教师可以把这个练习融入教学设计,使其成为学生课堂学习的抓手,让学生在“三部曲”中实实在在地经历有品质的阅读:首先是“找”,在课文中找出描写“我”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其次是“品”,反复朗读找出的语句,提取关键词,关注动词、标点、语气词,体会“我”心情的变化;再次是“思”,引导学生按照发展的顺序把整件事连起来说一说,自然也就明白了“我”心情变化的原因,促进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完成表格也就成了水到渠成的学习活动。这一题可以填前指导,也可以填后交流,但无论怎样,都应该重视在习题完成的过程中让每一个学生都经历扎实而完整的思考和尝试的过程,因为,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就是在这种基础性的学习活动中渐渐生长起来的。
课后习题三、四的关键词是“延”,引导学生带着课堂学习的收获走出文本,或背诵抄写以求积累,或迁移表达以求会用,或勾连生活或者其他文本以求拓展延伸。例如,《走月亮》课后习题三“读一读,再从课文中找出其他优美生动的句子,抄写下来”,学生通过前一题的学习,已经体会到什么是“优美生动”,这时的“找”将会使基础更扎实,这时的“抄”则会使积累更鲜活。第四题是小练笔:“读读课文第6自然段,说说‘我’的所见所想。你还记得月下的某个情景吗?仿照着写一写”,引导学生以第6自然段的学习成果为依托,选择一个情景展开适当的联想,通过对视觉、听觉、嗅觉的细致描写表达自己的情感。这样的练习虽有一定难度,却是必需的,对有些学生的练笔要求不必太高,能体现训练要点即可鼓励。
统编教材助力系统的编写不仅关注单元的整体性,还关注了学期、学年、学段的体系性。以四年级上册教材为例,本册教材有三个单元的语文要素涉及了“课文主要内容”。第四单元是“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第七单元是“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第八单元是“了解故事情节,简要复述课文”。三个单元各有侧重:第四、七两个单元让学生学习从不同角度把握主要内容的方法,第八单元则在此基础上学习复述课文。
第四单元中《普罗米修斯》课后习题二要求“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讲一讲普罗米修斯‘盗’火的故事”,此次要求把握“一件事”的主要内容,提出了“有序”的要求;第七单元中《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课后习题一要求“默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哪几件事,再连起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此次要求把握“几件事”的主要内容,提出了“连贯”的要求;第八单元《西门豹治邺》课后练习第一题要求“默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并简要复述课文”,提出了“简要”的要求,而《故事二则》的阅读提示则写着“默读课文,找出课文中表示故事发展先后顺序的词句,简要复述这两个故事”,提出了“有序、简要”两个要求。从以上梳理可以看出把握主要内容和复述课文内容不同和联系,要求是循序渐进的,同时课后练习题中还指出了方法。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关注单元语文要素在某一篇课文中的落实,还要有整体意识,通过一步步的练习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逐渐进步,最终使语文要素真正转化为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
统编教材中的泡泡图、阅读链接、资料袋等,就像一颗颗散落的珍珠,体现了助力系统的丰富性。
(一)泡泡图 统编教材有些课文中穿插了泡泡图,这些泡泡图有的提示了学习方法,如《观潮》中“读这段话,我仿佛看到潮水来的样子,听到潮水奔腾的声音”;《走月亮》中“读到这里,我仿佛闻到了水果的香味”,这两课中泡泡图告诉了学生想象的方法,即读文字时要调动自己的感官参与,就是仿佛“能看、能听、能闻”。教学中引导学生读读泡泡图,反观自己是否是这样做的,让学生在阅读、想象中感受想象的乐趣。还有的泡泡图是对学习策略的概括,比如《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课后习题二中泡泡图写道:“我发现有的问题是针对课文的一部分内容提的,有的问题是针对全文提的”,这样学生将泡泡图和问题清单联系起来,很容易就掌握了提问的策略。教学中,教师不但要自己关注泡泡图,还要引导学生形成主动关注泡泡图、读懂泡泡图的意识和能力。
(二)阅读链接、资料袋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不能忽略“阅读链接”和“资料袋”这些教学资源,它们能帮助学生更全面、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体悟人物形象,帮助学生延伸阅读视野。如《观潮》一课,课文后的资料袋图文并茂介绍了钱塘江大潮形成的原因,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钱塘江大潮雄奇壮丽的原因;《爬山虎的脚》一课资料袋呈现了图文结合、做表格两种形式的观察记录,可以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种进行连续观察与记录,还可以讨论两种观察记录的长处与不足。再如《蟋蟀的住宅》一文链接了比安基的《燕子窝》,教师可以带领学生通过对比阅读,认识观察日记,为完成单元习作做好准备。同时还可以将《燕子窝》与《爬山虎的脚》资料袋中的观察记录做比较,引导学生发现观察日记和观察记录的联系和不同,鼓励学生尝试写连续观察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