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手的第二个指头叫“食指”,这和拇指、小指、中指的命名似乎有些区别。食指的叫法,最初是跟吃有关的。
古人习惯用这根指头试探汤水、食物的冷热,蘸汤汁送到嘴里吮一下,试味道。古人这样做并不奇怪,因为上古时代的人都是用手直接抓东西来吃的。因此,古人将这根手指称作“食指”。
中国古人为什么竖着写字,而且是由右向左写呢?有如下几个说法。
古人最早是在竹简上写字,竹木简牍都是窄长的竹木片,用绳串起来可卷成册。“册”字就是简牍的象形字,打开卷册自然是右手执端,左手展开方便。所以,书写也就是自上而下,从右往左了。
从汉字的特点和人的生理习惯来看,一个字的笔顺是从上至下、从左到右。如果从右往左横写,写左半部时,毛笔势必挡住右半字形,不便于安排结构,影响字的美观。而每个汉字的末笔都是在中下或右下。写完上一字的末笔,紧接着要写下一字的起笔,竖式书写比横式书写更便于笔势的连贯。
“三长两短”通常用来指意外灾祸,民间多将它与“遇难”“死亡”等词联系起来。
“三长两短”和安放尸体的棺木有关。棺木是用六片木材拼凑的。棺盖、棺底、左梆、右梆这四片是长木材;前头、后尾这两片是方形的短木材。
为什么不叫“四长两短”?因为尸体入棺木后才上棺盖,所以只称三长。用“三长两短”指代“死亡”,流传的范围越来越宽,便由俗语转为成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