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燕娇 张晓裴 广州市司法职业学校 王晓敏 广东文艺职业学院
当前社会人才选拔中餐桌面试、STAR能力面试、STRESS INTERVIEW压力面试、心理适应面试、拓展项目面试等新颖方式,要求严苛,考察更加全面,个人综合能力更被看中。学生作为储备力量,其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更应被重视。学校教育作为培养学生的重要手段,体育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运动中协作配合,相互竞争,遵守规则,让合作、竞争、规则的意识和行为迁移到生活、学习、工作中,有利于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本文以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为路径,为职业院校体育课程改革提供理论参考。
查阅各类期刊,了解教学论、心理学、体育学等相关方面的书籍资料,进行系统分析。
结合教育学、体育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为促进学生社会适应进行综合论证,推演、归纳有效方法。
人对社会环境变化所作出调整的能力即适应力,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是在校园生活中为达到与所处环境和谐而具备的改变自己适应环境、改变环境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能力[1]。职业院校就读期是自然人向社会人角色转换的过渡期,个体发展所需的认知、学习、人际交往、抗挫等能力是不可或缺的。
缺乏自信心,自我认知不足,自我意识不恰当;缺乏实践经验,从自我出发,追求自我实现、强调自我价值,崇尚利己;应激反应、责任心不足,自制力较弱,缺乏持之以恒的精神;科技发达,沉溺游戏、着迷网络,缺乏交流合作,社交能力有待提高。
1.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需要学校体育课程
体育比赛、赛事活动中角色扮演可推进人与人相处、提供广阔的人际交往空间,完善社会人角色的转变的效果;社会交往中的他评可不断提高自我认知、习得行为规范可约束自我、赛事规则效应可形成行为规范;增强抗挫力,动作习得经历泛化、分化、自动化,一定程度上可磨练意志;竞赛对抗磨练心智;运动激发竞争意识、团体项目促进团队合作意识,对增强团队的凝聚力有潜移默化作用。
2.社会适应能力视角下的职业院校体育课程改革
(1)课程改革现状
当前职业院校体育课程改革从多方面着手,理念上-体适能使学生了解运动需求,提高锻炼意识,养成科学锻炼习惯,形成健康生活;教法上-情境模拟式教学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视角,“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增强团队意识,促进协作;内容上-拓展训练课程增强自我认识与合作,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2)课程改革存在的不足
职业院校体育课程改革积极效应,个体发展层面上,学生是主体,课改强调以学生兴趣为教学中心的宗旨,理论教学针对性、实效性、长远性不足,学生缺乏自觉性和终身锻炼意识;学校层面上,当前企业面试形式多样,STAR面试、STRESS INTERVIEW压力面试等更多的是考验应试者综合能力,学校应结合社会需求,以企业需要为导向,增强实效性、与时俱进。
3.以培养社会适应能力为路径的职业院校体育课程改革思路
(1)开设拓展训练
拓展训练作为新兴的项目群,企业团建使用较多。学校课程可开设攀岩、登山、定向越野、徒步远足等,加强与团队沟通交流,增强协同合作能力以及在应激状态下勇敢探索创新能力,磨炼坚强毅力、忍受力和抗挫折力等品行。
(2)“课内外一体化”培养路径
体育活动(竞赛、俱乐部)可纳入体育教学体系,激发学生兴趣,激励增进自我意识,实现课内课外一体化,自觉参与到活动中来,加强交流与合作,促进人际交往,增强适应力。
(3)增添生存技能训练
生存技能:一是自保技能,可将一些自救、互救技能与具体的教学内容结合起来,将遇险逃生技能渗透到耐久跑和冲刺跑,将救助技能渗透到竞速游中,将遇险应激反应技能渗透到灵敏训练中等等。二是社会安保防护技能,防身术、格斗术等技能的教学应渗透在体育课程中,增强正当防卫、自我保护意识。
职业院校体育课程要注重加强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的终身体育锻炼意识。丰富体育课程内容,组织规划丰富竞赛项目,加强竞争合作意识,增强自我压力管理,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