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正杰
(淮阴工学院a.社会科学处;b.苏北发展研究院,江苏淮安223001)
淮河流域是我国国土空间开发重要的东西轴线,在区域发展总体格局中占据重要的战略地位。淮河流域地处我国东中部、长江和黄河两大流域之间。2016 年,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终于成功先后纳入江苏省“十三五”规划纲要和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在此背景下,本文基于流域经济发展视角,对淮河生态经济带与苏北经济发展开展系统性研究。以流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为切入点,以促进苏北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与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坚持以生态文明理念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研究提出苏北在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战略定位和开发空间布局,分析苏北淮河生态经济带产业转型升级,研究提出苏北淮河生态经济带对外开放战略,最后提出相关策略及政策建议,为强化苏北在淮河生态经济带中的引领和带动作用提供决策支持。
相对长江流域、珠江流域经济快速增长而言,淮河流域的整体综合开发相对滞后,许多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一直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中国经济增长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的关键时期,淮河流域得天独厚的区位、交通、资源和产业等比较优势在显著提升,消费市场空间广阔,具有独特优势和巨大发展潜力。
1.良好区位交通优势
淮河流域介于长江与黄河之间,濒临长三角和环渤海地区,是我国沟通南北、连接东西的重要区域,是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局和全方位开发格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流域南北向陆路交通发达,京沪、京九、京广、陇海等国家骨干铁路、公路通道穿越而过,是国家重要的交通走廊。流域水系密布,纵横交错,京杭大运河、淮河干流及主要支流是国家重要的水上运输通道。流域承东启西,接南济北,通江达海,区位条件十分优越。
2.农业生产潜力巨大
淮河流域平原面积广阔,占流域总面积的2/3,流域气候、土地、水资源等条件较优越,适宜发展农业生产,是我国重要的粮、棉、油主产区之一。流域四季分明,光热充足,农业发展潜力巨大。然而,沿淮设置的蓄洪区、滞洪区,占了大片农田,影响了村镇建设。流域内湖泊众多,水面广阔,为发展水产养殖业提供了理想条件。生物资源丰富,发展畜牧业潜力巨大。
3.承接产业转移优势
流域吸引产业转移的条件优越,经济发展的资源约束相对较小,对人口和产业承载能力强,发展空间巨大。流域工业门类较齐全。近年来,大批投资项目落户,流域积极抢抓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战略机遇,加快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经济增速加快,经济总量成倍增长,工业增加值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淮河生态经济带规划范围包括5 省25 个市3个县,规划提出以千里淮河黄金航道和陆路交通为纽带,促进淮河流域上中下游生产要素合理配置和集聚,将形成“一带、三核、三枢纽、多节点”的空间开发格局,有利于带动流域内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
相对长江流域、珠江流域经济快速增长而言,淮河流域的整体综合开发相对滞后。在中国经济增长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的关键时期,淮河流域得天独厚的区位、交通、资源、产业等比较优势在显著提升,后发优势带来增长潜力巨大。淮河生态经济带的建设,不仅可以填补淮干流域国家战略空白,而且也为苏北地区的振兴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
从区位条件、发展基础和潜力来看,苏北处在淮河生态经济带、长三角城市群、“一带一路”最便利对接的交汇点和关键区域上,尤其是苏北位于淮河出海航道与江苏沿海的直接交汇点,是淮河生态经济带最便捷的出海门户,具有为淮河中上游乃至中西部地区开拓国家市场,以及为海外进军淮河流域内地销售市场提供服务的良好条件。
苏北因其独特地理、区位优势和良好的产业基础优势,是淮河生态经济带的重要引擎和龙头,也是淮河流域对接全球经济的重要门户和枢纽。因此,苏北地区要加快完善基础设施,扩大东西双向开放步伐,将区位、资源、产业等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引领和带动淮河流域经济发展。
1.加快苏北融入“一带一路”,为江苏沿海开发和苏北新一轮发展拓展广阔腹地
淮河生态经济带上升为国家战略,可以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江苏沿海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开辟一个广袤的支撑腹地,有利于苏北地区融入多个国家战略,进一步促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打通东中西向通道,建立东中西合作示范区,在全面提升建设沿海开放、向东开放水平的同时,拓展西向开放与合作空间,打造苏北经济新增长点,形成更高水平、更宽领域开放格局。
2.提高区域均衡发展水平,加快苏北与全省同步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江苏“做好区域互补、跨江融合、南北联动大文章,加快苏北地区发展,提高区域均衡发展水平”,为江苏推动苏北新一轮发展指明了方向。淮河生态经济带的建设,将带动苏北一大批重大项目的实施,有利于扩大内需,带动多个行业尽快摆脱经济下行的压力,有利于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有利于扩大东西双向开放,优化投资硬环境,推动供需两侧协同改革优化,对苏北保持经济保持中高速发展、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3.发挥区位交通优势,强化苏北在淮河流域开发中的枢纽和龙头地位
苏北是淮河的龙头,龙头摆起来,龙尾就可以甩起来。通过建设沿淮铁路、高速公路、运输管道网络和国际航空运输体系,进一步凸显淮安区域综合交通和物流枢纽地位,强化盐城、连云港淮河出海口和国际物流转运枢纽的地位,有利于苏北在更高起点、更大平台上开放开发,实现苏北在淮河生态经济带中“龙头”的引领作用和示范作用。
4.促进沿淮流域资源、人才、技术、信息等要素流动,打造特色鲜明的现代产业体系
淮河流域内的几个省份山水相连,资源结构互补性强,经贸往来合作已十分密切。淮河中上游地区蕴含着丰富的能源、矿产、生态和农业资源,开发潜力巨大,而下游珠三角地区则具备雄厚的资金、技术竞争力。近几年来,在高铁、高速公路、内河航道等贯通后,上中下游之间的产业互动越来越紧密,打造淮河生态经济带的支撑条件更加完善。因此,建设淮河生态经济带,可以构建一个由苏北、皖北、豫南、鄂北四地区相互支撑、产业互动的格局,让东部与中西部的产业要素有序转移衔接、优化升级和新型城镇化集聚发展。
从全流域协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视角,研究苏北主动参与淮河生态经济带的产业发展与改造提升、淮河生态经济带的经济技术开发园区建设、淮河流域共同市场建设等发展思路和路径。
抢抓淮河生态经济带机遇,充分依托国家经济区、港口和对外开放平台,加强与沿线地区的产业联动,发挥苏北和淮河生态经济沿线城市层面产业合作与共建园区的优势,有序推进临港产业集聚及产业向沿淮地区梯度转移、联动发展。
1.发展现代规模农业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园区、农产品加工园区和物流中心,培育全产业链现代高效农业模式,将试验区建设成国家粮食安全生产基地、绿色规模高效农业产业基地、生态观光农业基地。发展农副产品现货与期货贸易,打造“买全球、卖全球”商业模式,建设国际农业合作试验区、外向型农业示范基地,形成国家农副产品贸易中心。
2.培育提升新能源、特色海洋产业
重点推进海上风电和陆上风光电一体化开发,建设国家级千万千瓦级风光电新能源基地及其成套设备产业链,推进滨海港液化天然气(LNG)项目建设,加快沿海煤电一体化建设和沿海大型储煤基地建设,成为长江三角洲能源供应储备基地。发展海洋生物医药、海洋生物食品、海洋生物化工和海洋生物新材料等产业,建设国家新兴海洋产业基地。
3.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
积极壮大电子信息、工程装备制造、汽车及新能源汽车、汽车零部件、生物技术、新医药、节能环保、新能源、新医药等特色产业集群,不断提高国际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积极发展大型港口机械与工程机械、海洋工程装备与海水淡化设备,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打造国家沿海重型装备制造基地。
4.提升现代服务业
培育发展现代金融、国际贸易、现代航运、现代物流、文化创意、生态旅游、健康养生等科技、新型、现代服务业,建设全国服务业区域中心和改革创新示范区,实现服务业转型升级。
1.淮河出海口保税港区建设
坚持“立足江苏、服务淮河流域、辐射全国”的理念,鼓励国际贸易模式多元化发展,鼓励滨海港重点打造铁矿石、有色金属、煤炭、化工品、纺织原料、粮油、名贵木材、进口消费品等交易、结算平台,形成新型国际贸易结算中心。
进一步深化推进“区港联动”“区港一体化”发展,创造条件推进滨海保税港区与周边新城区、产业园区和周边城镇的联动,扩大服务联动,推进开发资源的协同与整合。
2.河江海联运服务中心建设
在淮河生态经济带出海口集聚打造一个枢纽型、综合性的河江海联运服务中心,成为立足苏北区域、服务淮河中上游地区、面向全球的一个战略支点。进一步完善海河联运、水陆联运、水水中转的网络体系,设立淮河生态经济带河江海联运服务中心,有利于加强资源整合,促进河江海联运发展,提高淮河黄金水道运输效率,增强国家战略物资安全保障能力,保障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的有效实施。
建议从江苏省及苏北各市层面,加快成立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各部门责任分工,加强综合协调、指导监管、政策法规及重大问题研究,强化进度考评,形成推进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与发展的合力及保障。成立专家咨询组,跟踪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开发进程,研究制订相应措施,确保淮河生态经济带国家战略的顺利实施。
对淮河生态经济带出海门户建设的重大项目建设,建议国家和省层面给予政策上要给予倾斜,优先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专项规划以及年度重大项目计划;各类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应向淮河生态经济带重点项目倾斜,在项目报批、土地供应上要积极支持。广泛吸收民营、社会和海外资本参与。支持采用市场化运作方式,创设各类市场主体,让更多资本参加开发建设。
推进全流域合作,加强高层定期磋商,研究决定重大合作内容,协调落实重要合作事项。积极探索淮河流域“飞地经济”模式的运作与管理体制,在土地指标、减排指标、统计核算、财税分配等方面形成有利于跨流域合作的互利共赢机制。优先支持重大项目建设用地、用海,促进合作共建园区加快发展。加大淮河流域生态补偿力度,探索滩涂开发权转移和补偿机制。完善绿色低碳发展和生态保护的补偿机制,落实生态补偿转移支付办法。建立生态资产核算制度,完善生态环境责任追究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
继续加强招商引资工作,突出日韩和我国港台地区,积极引进世界500 强企业和央企参与淮河生态经济带门户基础设施建设;要抓住淮河生态经济带上升国家战略的机遇,深化与长三角其他地区、淮河中上游地区的经济合作与交流,集聚区内各方面生产要素,积极承接上海、苏南等地区的产业转移,推动产业由淮河出海口向中上游梯度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