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继香
(福建省三明市建宁县城关中学,福建建宁 354500)
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对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如果没有兴趣,做任何事情都不会有好的效果。兴趣教学是当代语文教学中备受推崇的一种新的教学方式[1]。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才能“厚积而薄发”。语文的魅力能激发学生无限的兴趣,拨动学生心中的“情”弦。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笔者深感肩负的责任重大。为了让学生遨游在语文知识的海洋中,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笔者采取了以下措施。
语文学习应当以语文本身的魅力吸引学生。语文教材中有很多美文佳作,不管写人、记事还是摹景、状物,处处文采飞扬,让人叹为观止,如《春》《出师表》《海燕》等文章非常适合学生反复诵读、品味。因此,教师在处理教材内容时应善于抓住文本中体现真、善、美的内容,引导学生在诵读中欣赏、感悟,从而陶冶学生的性情,净化学生的心灵。
当然,诵读不是让学生机械式地读,而是采取不同的诵读方式,如自由朗读、分段品读、分角色朗读,亦可请一位学生当小老师,在课前引领同学们朗读,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例如,在教学某一精彩片段时,教师可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试读,然后分小组、分角色细读。在相互交流中,学生便会读得更加投入、更有激情。而后,教师再让学生赛读,也可配上情境音乐让学生诵读。通过几个环节的诵读,学生便能感受到语文的魅力。
《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引导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优秀人类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教材中的文章都是编者精选的,有一定的代表性,但数量有限。《课程标准》提出“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学生的阅读面。”大量阅读,能够丰富学生的文学积淀,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为了增加学生的阅读量,笔者注重适时向学生推荐名篇佳作,开展语文“读书活动”,以拓宽学生的阅读面。
例如,在教学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时,为了让学生理解作者抚今追昔,感叹报国无门的情感,教师可以补充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让学生感受赋闲在家的作者不一样的情感。这样,学生除了掌握课本中收录的古诗词,还了解了作者的其他作品,从而增加了学生的诗词储备。此外,教师可以利用晚自习,让学生欣赏精美的散文朗读作品视频,体会美文的诗情画意;还可以鼓励学生利用中午、傍晚时间到图书阅览室借阅教师推荐的作品,并做好读书文摘,定期与同学进行交流,以此激励他们爱上阅读,养成自觉阅读的习惯。名篇阅读使人聪慧、让人愉悦,学生自然会产生浓厚的语文学习兴趣。
语文教师如果对文学不感兴趣,又如何能引导学生阅读,让他们喜欢上语文呢?教师对文学的喜爱是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前提,教师还要具备一定的文学功底和文化底蕴。教师可以利用初中生的效仿意识和“追星”心理较强的年龄特征,尽可能地吸引、感染学生,让他们对文学产生兴趣,从而爱上语文。
因此,笔者特别注重读书,以期用自身的文学积累去感染学生。在课堂上,笔者经常插入一些与授课内容相关的诗词典故或名家名篇,如让学生阅读《水浒传》,先挑选并引导学生阅读其中的经典片段,像“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这一情节,以文本解读激发学生阅读《水浒传》的兴趣。这一经典片段中“鲁提辖”的形象被塑造得极为鲜明,语言表达极为丰富,绘声绘色。笔者先声情并茂地朗读这一情节,然后进行详细解读,使“鲁提辖”粗中有细的性格跃然纸上,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还让学生对该人物有较深入的理解,可谓一举两得。在课余时间与学生交流时,笔者经常会对学生说“老师告诉你们一句名言!”或者“我想起了一句诗!”在写学生作文评语时,笔者经常会写一些贴近他们心灵的名言警句,如“付出了才有收获”“对己要苛求,对他人勿奢求”等。这样,学生逐渐信服笔者,愿意亲近笔者,从而受到笔者文学积累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久而久之,学生便由起初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开始自觉效仿并跟着教师积累美文佳句,在文学熏陶中迈进语文殿堂。
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应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教学艺术的美,使他们乐学。教师应学会在课堂上适时创设情境,以此活跃课堂学习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生动的教学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初中生的感性认识略强于理性认识,所以,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辅助手段,让学生“乐”学。
例如,在教学杜甫的《石壕吏》中,教师在介绍诗歌背景时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展示“安史之乱”中老百姓妻离子散、四处逃亡的情景,以及战场上积尸如山、衙役的穷凶极恶等画面,以触目惊心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再如,在教学《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一文时,教师可以根据文章中的几何图形,展示几张类似图形的图片,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让学生直观了解文章主题,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中华五千多年的文明孕育了许多诗文大家,他们给我们留下了很多诗文绝唱。教师在备课时可精心挑选诗文名句作为导入语,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他们的注意力。例如,在教学诸葛亮的《出师表》时,教师可以利用《蜀相》中“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一名句导入新课,并提问:“这一诗句咏叹的是哪位历史人物?”学生回答:“诸葛亮。”这时,教师可以用几分钟的时间,以故事的形式解读该诗句,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正式学习新课前已感受到作者“为报先帝知遇之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赤胆忠心,带着这种认知走进文本,对文本的解读自然就更容易了,课堂教学效果也就更好了。
每个人都有个性,更何况正处青春年少的初中生,他们的情感世界非常丰富。学习与生活紧密相连,特别是语文学科,“语文即生活,生活即语文”。因此,语文教学应紧扣生活实际,让学生在收获知识和提升能力的同时,获得情感体验和价值观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让学生对课文的情感体验与自身的情感认识相互统一,从而产生情感共鸣。
以《土地的誓言》为例,在课前介绍背景时,教师要把“九一八”事变致使东北沦陷,作者成为“东北流亡作家”之一这个事实讲述给学生,以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的心中萌发家国情怀和担当意识,然后让学生带着这种情感朗读课文,让作者炽热的感情在学生的心中激荡,让学生感悟作者对土地的眷念、对家乡的挚爱。这无形中对学生进行了情感价值观的教育。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不仅收获了知识,还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自然也就爱上了语文。
总而言之,为了满足《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要不断改进思路、方法,争取让语文课堂变得声情并茂,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加愉快,让教学过程变得更加高效,让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