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我国经济建设发展的路径选择

2021-11-22 04:44林浩男
对外经贸 2021年4期
关键词:体系疫情经济

林浩男

(青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青海 西宁 810008)

近年来,全球经济面临越来越多的系统性与结构性矛盾,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更是对我国产业结构、消费规模和贸易发展等方面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基调下,应充分认识世界经济发展特点及与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正确认识并分析疫情导致的国内外发展挑战,研判我国经济复苏的潜在风险,探索我国以完善布局、深化创新、产业升级来激活经济高质量发展强劲内生动力的发展体系。

一、疫情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外部挑战

(一)贸易规模萎缩与结构变动

为了应对新冠肺炎病毒传播性强的蔓延特点,全球多个国家在2020 年1-3 月份期间采取了封闭进出口岸与运输通道管制的最强防疫措施。根据统计数据,处于防疫主要阶段的2020 年1-2 季度我国进出口总额同比降幅在7%左右,新冠疫情对于我国贸易发展的影响较为迅速且范围较广,与2003 年“非典”期间我国贸易的增长态势相比面临更大的调整压力。如何在疫情影响的贸易新形势下利用我国工业体系与产业链优势来保持进出口市场规模不缩水,利用多元化的贸易发展方式和区域经贸平台来应对因中美贸易摩擦而产生的贸易抑制效应,寻找新的贸易增长点是未来我国经贸体系建设的新挑战。

(二)科技体系转变与发展阻碍

新冠肺炎疫情是对我国经济整体运行提出的重大挑战,同时也是对我国科技创新的格局与体系的一次系统性检验。首先,疫情的蔓延和防控使得国家经济发展和国民生命财产安全面临更严峻的形势,这对于防疫物资、医疗健康、生命科学和产业发展等领域的科技创新提出了更高和更深层次的要求,需要我们能够基于全球性、可持续性的视角把握当前科技创新工作的战略方向,预判科技创新各个领域的发展趋势与可能面临的主要挑战,为后疫情经济发展赋能。其次,疫情极大地影响了我国科技创新领域的内外部发展条件、相关产学研工作的成本投入、关键环节衔接、风险管理和国际合作的进程。疫情带来的信息不畅、交通迟滞等问题导致国际整体供应链被迫调整,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安全保障和区域性全产业链建设成为迫切需求。近年来部分国家一直试图遏制我国在关键核心技术方面的发展,以限制关键技术出口和制定相关规则条例等方式对我国科技体系与相关高科技企业的发展持续施压,对我国发展关键核心技术的国产化替代研发攻关和供应链安全的保障问题等工作带来巨大挑战。

(三)全球产业转移与价值链重构

从改革开放到加入WTO 以来的经济发展历程中,我国坚持通过完善贸易体系、创新利用外资和跨国平台搭建等方式承接全球范围内的技术扩散和产业转移,积极融入全球商品链、产业链和价值链的体系之中。一方面,疫情突发对全球各个国家和地区产品和生产要素流动的冲击较大,国家间生产要素禀赋的变动和产业格局的变化直接影响着产业分工的演进方向。全球各发达经济体更多思考如何将资金与产业布局引回国内来保障本国产业体系与技术的安全与稳定性,发展中国家更多关注如何应对价值链重构带来的发展危机与自身产业升级转型。另一方面,疫情可能导致全球范围内对外投资战略的重新调整。根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2020 年3月的预测报告,疫情可能使得全球外商直接投资(FDI)下降5%—15%左右。对于我国利用外资情况来说,经济回暖过程中市场环境的不稳定和投资环境的不确定性势必会影响国外资本进入和跨国企业布局生产要素的信心和选择。对于我国对外投资来说,国外疫情防控形势依旧严峻所导致的生产要素流动性不足、投资进程受阻和市场活力下降等问题也注定会在当前我国注重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是巨大的挑战。

二、疫情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内部挑战

(一)产业发展面临供需侧双重压力

首先,疫情的暴发及防控主要时间集中于春耕时期使得各区域农业生产活动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害,一些关键农产品、饲料、农机等重要农业生产资料供给以及农产品的流通上市贸易受阻,部分特殊养殖业市场占有率明显下降。疫情影响下的生产资料供给与产业条件突发性改变对于以基础工业、制造业、建筑业及能源产业等为主的第二产业的影响更为突出与深远。制造业各层次部门下的生产制造企业,受到国家整体防疫需要导致的复工复产进程推迟和宏观经济环境变化所带来的改变,出现了人力资源流动的限制与生产资料跨区域运输的局部停滞可能出现因为短期市场供需关系改变可能导致的资金流转问题与供应链断裂风险,同时还有因关键原材料补给不及时和消费力不足导致的产品滞销。加之全球经济日益紧密联系所带来的国际分工精细化与产业关联纵深化,我国制造业部门形成了众多产品门类需要与国外产业环节相承接的生产特点,导致我国产业发展更是受到国外其他国家疫情防控形势不断反复的生产形势下所导致的供应链不稳定的高度风险与复苏压力。疫情对于以居民消费为主要产业循环途径的第三产业的冲击与影响尤为突出,特别是对于第三产业主要涉及的居民衣食住行的相关具体行业。例如多种类消费品零售和餐饮娱乐、休闲旅游和交通运输等,及与之相关的运营服务、营销公关和配套设施等衍生行业,都由于新冠病毒疫情防控需要所呼吁的居家隔离、减少非必要外出和大规模聚集等要求使得各环节消费与收入锐减。

(二)终端消费需求恢复滞后

除了疫情防控政策对于消费规模的直接影响外,疫情还通过经济环境制约企业经营,失业率升高影响城镇居民收入制约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增长,对于以餐饮服务、休闲旅游和文化娱乐等为主的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冲击较大。同时由于疫情防控导致的供需信息不对称及供应链短期中断,使得产品生产成本、仓储成本和运输成本上升导致的日用品、药品等消费品的物价普遍升高相当于降低了居民收入的实际购买能力。随着疫情防控形势不断好转,社会对于餐饮、酒店和交通等人群敏感性产业的消费习惯与需求规模已经在逐渐复苏,但由于疫情防控常态化,距离疫情影响前的消费规模增长幅度仍旧有差距,不能忽视由于疫情暴发与防控时间段以来我国居民对于消费倾向与消费结构的变动趋势。我国要探索如何在不断挖掘消费潜力的同时向远程在线服务、绿色健康和文化产业先行的方向实现消费品供给结构的要素优化和升级迭代。

(三)企业复工延缓生产经营受阻

疫情的突发与防疫的相关政策要求对于各类企业经营和社会就业形势造成了巨大压力。首先,居民消费的大幅减少直接使得企业的产品与服务营收直线下降,造成企业现金流紧张。其次,由于疫情所导致的物流运输受阻与复工复产迟滞,使得企业在生产环节缺乏原材料等基本生产条件的维持,产品及服务的跨区域分销进程被迫放缓,员工复工复产返岗率较低,导致企业在业务量收缩的同时面临着原材料仓储、运输时效、人力资源等经营成本的大幅提高。众多企业由于贸易受阻、消费规模下降,而相继进行业务范围的收缩。

(四)应急产业收到考验

2014 年之前我国应急产业体系发展一直处于既没有需求引领又缺乏宏观政策指导的低速发展阶段,2015 年出台的国务院应急产业发展指导意见描绘了增加自主创新与研发制造能力、培育一批优质大型企业与特色小型企业的我国应急产业发展路径。新冠肺炎疫情的突发对于我国应急产业体系建设是一次艰巨且全面的挑战与检验。由于应急产业所具有的社会公益性的布局特点,难免会存在因产品研发投入高、销售利润低而导致的应急物资生产机制不完善,各部门间信息不透明且反映滞后的局限性,应急物资储备体系不健全,在发展应急产业以应对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方面还存在短板。国家应从整体战略层面和突发事件应对的实际需要出发,规范应急物资装备标准和行业规范,将应急产业的生产资料制造环节、应急物资研发与生产环节和运输储备环节等作为一个整体来统筹发展,转变以往应急产业多由突发事件推进而被动调整的发展局面。

三、后疫情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

疫情后我们要对我国长期发展所积累的有利因素有坚定的自信,同时正视新形势下我们可能面临的各种发展挑战。我国要坚持推进全球范围内的全方位多领域的区域经济合作,面对全球经济各链条结构性变化充分发挥中国强大产能与经济增长新引擎,在经济体内部的稳定完善与经济向外增长的不竭源泉中找到一条理想路径,在世界经济存量竞争中谋求可持续发展,并由此推动形成世界经济新格局。

(一)树立全球立场,坚定发展方向

对中国来说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永远都是以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出发点。我们所倡导的多边主义和国际经济新秩序,是在充分考虑世界经济发展现状和国际社会普遍共识的前提下提出的。未来我们会继续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政治经济治理观,坚持发展红利由人民共享的理念,坚持全球事务友好协商进行的原则,支持推进全球治理规则民主化。对国内外经济发展形势进行科学和准确的判断,从全时空多视角的维度去认识、分析和解决经济问题,把握底线思维,始终以前瞻性、战略性思维进行中长期总体布局。

(二)着眼创新生态,发掘全球智慧

当前各国争相在核心技术领域的大力投资以及频发的国际技术产权争端启示我们要着眼于不断完善我国的科技研发生态和核心技术创新安全问题,重视科技研发在推动产业升级、提升制造业服务业国际竞争力中的引领作用。首先,我国要构建掌握自主权的关键领域核心技术研发体系,加快制造业重要产品、核心工业零部件的本国替代,降低关键产品进口依赖。其次,我国要完善国家层面的创新生态与保护机制,充分发挥科研机构和企业利用重大科研项目的引领作用,全方位地提升创业生态环境,加强产学研政合作,更要思考关键技术和产品思路如何更好转化为生产力和增长点的新方案。我们要大力发掘国际创新合作潜力,支持各类企业的海外研发中心设立以利用全球智慧解决当地问题、服务中国问题。我们要注重产权保障特别是知识产权保护,利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机制减少技术层面的国际争端,持续改善营商环境,不断培育壮大新动能,改造提升传统动能,着力增强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切实保持经济平稳运行和社会大局稳定。

(三)推动产业升级,构建新发展格局

未来全球经济的进程中,实体经济的壮大仍然应该是我们统筹经济发展的着力点,关键是利用产业体系完善去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利用现有优势平台助力实现制造强国、信息强国、人才强国和数字中国,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核心竞争力,主要依靠产业链延伸、供应链高效和价值链深化,发展世界大势下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不忽视现代服务业对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在“一带一路”倡议、自贸区建设的宏伟规划下继续推进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借跨国贸易的发展规划和轨道交通建设跨越成为交通强国,推进新型能源革命,加快云计算与移动互联数字化发展。同时,构建新发展格局就要求我们坚持立足于国内的大规模市场看准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探索完整可持续的内需体系,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同时平衡扩大内需,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我们要继续推进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发展新格局,抓住消费升级和投资空间扩展的新机遇,向高标准市场体系不断靠拢,配合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助力于双循环格局的形成和完善。

(四)助推数字经济建设,融合产业发展

我国在后疫情时期实现经济复苏与持续发展终究是要依靠数字经济新技术与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所带来的供需增长点与产业链持续更新动力。我国经济要抓住新一轮基础建设的关键机遇,利用我国率先复工复产的发展红利期与贸易格局重构的战略调整期,依靠大力发展人工智能、移动互联、5G 技术等为抓手培育我国新的产业竞争优势,占据全球经济新一轮产业布局的主动权。第一,完善数字技术支撑产业融合发展的政策体系,加快建立数字化技术资源共享与应用反馈的一体化平台建设和应用体系建设。第二,推动建立支持数字经济关键技术攻克与产品服务研发的行业标准与研发技术体系建设,更要思考未来数字技术研发合作体系的建设与向产业发展、企业经营的现实需求中高效转化的具体方式,探索更多新技术的场景化应用模式以补充我国高端制造产业的空白部分。第三,加强数字技术与产业链、供应链的深度融合与相互渗透,借助数字技术发展构建符合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产业体系,加快培育具有新技术要素、远大市场前景和符合新发展理念的供应系统,完善我国制造业体系建设并形成我国产业的可持续性竞争优势。

(五)把握开放机遇,深耕区域合作

加强国际优质生产要素合作,有序引导各部门企业在防范风险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国外生产资料、人才与技术资源,推动制造业“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 。我国的对外贸易和跨境投资等政策需要更好地着眼于双循环体系的构建和完善,统筹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以国际市场的经济活动更好地带动国内市场的良性发展,以国内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助推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信息链的有序重构,提高全球资源配置效率。我国需要在通过出口产业转型调整巩固传统贸易市场国家的同时,积极开拓区域内的经济合作与贸易伙伴关系建设,借助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把握《外商投资法》、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和进博会等对外开放重大举措所带来的优质对外营商环境与市场机遇,利用RCEP、东北亚经济合作、西部国际陆海新通道建设等区域合作路径,中欧班列等独特交通优势继续推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贸往来,促进我国区域内生产要素与资源的高效配置,利用区域经济合作形成更为紧密的区域产业和供应链整合体系,发掘东盟等新兴市场的需求潜力,通过提升国际贸易投资自由化与行政体系便利化,营造良好贸易环境重构增加,保持我国贸易经济的稳定增长势头,构建更为包容、多元、全面和深入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四、结语

我国的“十四五”经济建设在日益复杂多变的世界经济格局中谋求本国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探索如何在世界经济多元化、纵深化发展的趋势下通过合理布局国内产业发展、优化投资结构、防范金融风险措施在后疫情时代率先实现经济继续平稳运行。同时我国要在“逆全球化”势头盛行、地缘政治风险上升等不利局面下保持“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的魄力和定力,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集中力量统筹各部门发展,坚持推进自身发展与国际合作共赢的全球化发展理念,以我们发展定力与信心的“确定性”有效应对外部结构和影响的“不确定性”。中国将以辩证的历史的立场始终站在正义友好的一边,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的发展机遇期,用深化改革、坚持开放的举措体现中国应对风险挑战的信心和底气,用全球思路、发展共享彰显中国推动世界经济复苏的外交智慧和大国担当。

猜你喜欢
体系疫情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战疫情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抗疫情 显担当
疫情中的我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疫情期在家带娃日常……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三位一体”德育教育体系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