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娟
(江西科技学院体育教学部 江西南昌 330098)
文化是在人类社会实践中形成和传承下来的,属于精神层面。优秀的文化不仅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传承知识,更能形塑人的行为。
体育文化是文化的组成部分[1],同样具有凝聚、激励、调适和形塑功能。目前,中国体育文化主要分为3类:一是集体主义的政治文化,即强调“更高、突破、争光”的精神,在此文化形态下形成了国家、学校、社会集中人力、财力办运动队,结果体育资源只惠及少数体育尖子生,导致大部分学生无法很好地参与到体育运动中;二是惠民体育文化,即强调“健身生活一小时,幸福生活一辈子,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的体育文化,形成了青少年体育的养生化;三是消费体育文化,即在消费社会视域下,以大众传媒为推手的各种消费性体育文化,如登山、野营、滑雪。
无论是集体主义的政治体育文化,还是惠民体育文化,抑或消费体育文化,都不足以正确引领当代青少年体育文化。文化作为社会行为的表达,是基于社会关系网中的实际存在。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文化传承的主体,是体育规训和教化的重点群体,必将引领中国未来的体育文化的走向。但是近年来,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堪忧:超重和肥胖率、近视率不断升高,心肺功能指标维持低水平,力量、速度素质增长处于停滞状态。对于如何遏制青少年体质下降,全面提升青少年身体素质,国家不仅从宏观层面上提出相应的政策予以保障,更重要的是挖掘体育本质,建构符合青少年群体特征的青少年体育文化。中国女排精神[2]作为中国体育文化中的典型,探讨女排精神在青少年体育文化中的意义和路径,有助于通过女排的影响力构建健康的青少年体育文化,为青少年体育教育及体质健康促进起到积极的作用。
关于文化的定义目前还存在争议。古今中外无论是人类学家,还是历史学家或哲学家或语言学家,都尝试着从本学科的视角给文化下定义,但至今都没有统一。1871年,英国人类学家E.B.泰勒把文化定义为复合整体观;德国的社会学家马克思·韦伯则认为文化是意义之网,人存在于他自己建构的意义之网中,对文化的研究即是对意义的研究;美国文化学者格尔茨(1999)认为文化是一种通过符号在历史上代代相传的意义模式,也就是寄居在各种符号里的民族精神;美国学者亨廷顿(2011)则认为文化是价值观、态度、信念、取向以及人们普遍持有的见解观;中国学者何传启(2009)从操作层面定义文化:文化是知识、制度和观念的集合体,并指出知识是文化的基础,制度是文化的核心,观念是文化的灵魂。
但是无论何种定义,文化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特征:文化是一种意识形态;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和历史现象;文化凝聚在物质之中又游离于物质之外的能够被传承的;以特定的符号为载体;被特定群体所普遍认可。
体育文化作为文化的下属概念,是文化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存在于体育的特殊场域中,并在这个特殊场域中发挥着作用。体育精神作为体育文化的组成部分,是体育实践活动的指挥棒,指挥着体育文化模式选择,因此体育精神具有能力性。女排精神是体育精神的经典代表,蕴含丰富的体育文化[3],该研究试图从女排精神中分析体育精神中所蕴含的青少年体育文化内涵,以期为青少年体育文化的建构提供框架。
信念是支撑一个队伍不断拼搏奋斗的强大动力。女排精神能成为体育文化的符号在于女排姑娘拥有强大的内心信念。排球运动作为一项由西方引进的体育项目,自建立训练队伍伊始,女排姑娘不畏惧训练的艰苦、训练条件的恶劣,坚持用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狠抓技术和技巧,无论在赛场上还是训练场上都展示出“拼搏、奋斗、为国争光”的强大内心信念。中国女排不负众望于20世纪80年代取得了国际比赛的“五连冠”[4],极大地鼓舞了民族热情、增强了文化自信、树立了大国体育的形象。然而,“五连冠”后,中国女排一度陷入低谷,但这支队伍把这次低谷视为对心灵的磨炼、信念的加强,静下心来刻苦训练技术、潜心研究技战术、寻找问题的原因。2003年世界杯中以11战全胜的战绩再次勇夺冠军。2004年奥运会中再次用行动证明了强大的内心信念的重要性:在战绩不利的情况下,中国女排苦战5局战胜俄罗斯女排,再次问鼎奥运冠军。信念强大不仅体现在顺境中,更体现在挫败中:中国女排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获得了第3名,2012年伦敦奥运会更是无缘4强,但这支队伍并未放弃,积极调整心态,并积极配合一系列的改革。2014年获得世锦赛亚军;2015年问鼎世界杯;在2016年里约奥运会上,中国女排凭借着扎实过硬的技术、科学的战术和坚定的信念,低开高走、逆境拼搏赢得冠军;2019年的世界杯上中国女排一路高奏凯歌,用自己强大的信念获得该赛事11连胜,并摘取桂冠,出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70华诞的花车上。女排姑娘在中国排球发展的历程上书写了拼搏、奋斗的体育信念。
顽强拼搏是体育运动的内生力量,是直接支配运动员行为以获胜为目的的精神状态。20世纪80年代初,面对国际赛场上强劲的对手,基础相对薄弱的中国女排姑娘在训练场上刻苦训练、坚持不懈,认真对待每一次训练、每一次接球,赛场上的她们更是全力以赴、顽强拼搏,拼尽全力打好每一次球,最终取得了五连冠,极大地鼓舞和增强了人们的民族自豪感、爱国心。竞技赛场上充满着各种不确定性,中国女排要想坐稳冠军宝座,就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中国女排在经历了汉城失利、新旧队员交替等一系列问题后,并没有气馁,努力奋斗、顽强拼搏,以强大的意志坚守拼搏,2004年雅典奥运会和2016年里约奥运会中上演了成功逆袭的精彩表现。这一系列的成功背后无不体现了女排姑娘顽强拼搏的精神。
排球运动是一种球类团体协作性竞技项目。运动中不仅需要展示女排姑娘自身的技术水平,更体现了整个团队的配合度和默契度,是最优化组合女排姑娘的整体结构和功能。在整个排球比赛中,在充分考虑每位女排队员特长的同时,要协同考虑对手的布局和整个团队利益最大化。女排姑娘之间的信任与自我牺牲精神,形成了排球比赛中团结协作的默契氛围,这与目前社会主流思想中的个性化发展背道而驰。在追求个性化的今天,去个性化是当今青少年德育的关键。青少年由自然人发展为社会人的首要过程是完成去个性化的社会化。排球运动作为一项集体运动,是青少年社会化最优的场域之一。排球运动中,比赛规则规定每位队员在触碰到球之后要立刻把球传至队友或对方场地,否则视为犯规,这就要求队员不仅要技术动作过硬,更要注意观察队员在赛场中的位置,注意与队员之间的密切协作,完美地完成每一次进攻或防守。排球运动作为集体体育项目,有深厚的文化基础,女排姑娘用冠军构建的体育文化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而且在观看比赛中青少年可以深刻地体会和感受这种团队协作精神。
青少年是未来,代表着朝气、蓬勃,但是同时也代表着不成熟、不完善、缺乏自制力。学校、社会和家庭应为他们搭建正确的文化价值观与人生观,为他们设定目标,用教育的方式形塑他们追求目标[5]。中国女排精神是体育文化的典范,应通过学校、社会和家庭三位一体的场域体验和亲历女排精神,认同女排精神,达到体育教化的目的。
在学校场域中,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应以女排精神为导向,鼓励青少年参加排球运动,学习排球技术、体验排球文化,在亲身体验中形塑符合青少年特色的学校体育文化。青少年在体育技能习得的复杂历程中(技术动作学习的三步:泛化、分化、自动化),可能会有种种内在的或外在的原因使其缺乏实现自我价值的动力,甚至会出现自我陶醉或自我麻痹、自我放弃的情况。教师应以女排精神为抓手,通过女排精神的教化帮助青少年习得技术动作、实现自由的实践,并获得运动能力及运动体验与快感,实现自我超越的终极目标,女排精神是文化自信的集中体现。
在社会场域中,社会各方要以构建女排文化为重点的理念和战略发展体系来培育青少年体育文化,重在树立爱国、拼搏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以促进青少年体育思想解放和观念创新,为青少年体育文化的发展提供正确导向和精神动力。例如,利用体育短视频媒介的多样化提升青少年对女排运动的沉浸式体验,促进青少年与短视频的互动体验,提升青少年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此外,社会力量应结合排球运动的内容特色,开发与排球相关的动作、智能特效等功能,提升青少年的体验感。体育运动尤其是竞技体育对青少年最大的影响就是感召力,而且这种感召力不需要体育组织者的特意强调[6],也不需要给予青少年所谓的名分,但是对青少年的影响却是根深蒂固的。青少年通过各种体育体验,不仅掌握了体育的技术动作,更重要的是在体育体验中形塑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完成社会化的过程,最终更好地适应社会。
在家庭场域中,要加强排球运动的亲子活动,以家庭为单位开展排球运动、观看排球比赛,共同欣赏和点评排球比赛,通过耳濡目染,感受排球运动,在此过程中完成排球的教化与共育作用。
青少年的体育文化素养通过社会、家庭与学校三位一体的培养,完成体育的教化功能。
新媒体时代,大众传媒在青少年社会化[7]过程中的作用不言而喻。网络的便捷、直观和快速让青少年随时随地可查看最新体育赛事、体育新闻,缩短了体育运动与青少年之间的距离。但是,目前大众传媒的快捷性和速度性也导致了很多的现实问题,具体如下。第一,信息量大、信息繁杂,但缺乏准确性。第二,泛娱乐化的事态严重,人们对待视频中的体育锻炼就如同看电影一样一带而过,导致了很多青少年观看和收藏视频的多,但是真正参与运动的偏少。第三,目前娱乐平台注册标准低[8],教练水平参差不齐,众多低水平体育文化信息重复制造,最终导致大众传媒品味低下和受众欣赏趣味表面化和庸俗化。第四,大众传媒催生出了消费社会,青少年更多地追求物质背后的符号意义,而非物质的实用功能。
女排精神作为体育精神甚至奥林匹克精神的代表,指引着体育文化的方向,各类体育文化传媒应以女排精神为标杆、为标尺,规范短视频的内容与形式,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体育理念,积极投入到体育锻炼中,为身体健康及体质健康测评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思想是文化的一部分,也是行为的引路人。开启一段锻炼很重要,但是坚持锻炼更重要,而强大的内心锻炼信念能够支撑人们在锻炼的路上不断坚持。排球运动是一项集体项目,技术、信念、团队配合一个都不能少。女排精神很强大,但是这些品质只属于这些女排姑娘,属于这些亲历者。青少年要努力把女排精神内化为自身品质的一部分,做到无论是参加体育锻炼或是学习都能让这些品质自然流露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