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请
(新疆乌鲁木齐市第二十九中学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11)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本人发现对汉字追根溯源不失为一种对学生汉字教学的好方法,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展开分析。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初中生必须掌握的常用汉字数为3500个。这让对学习孩子没有兴趣的学生在识字过程中不求甚解,甚至望之却步。为了激发了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本人通过对部首的讲解或通过视频让学生明白汉字的演变历史。如“瑜”“瑕”“玩”“琐”等字,很多同学知道“瑕”“瑜”是“玉”字旁,而认为“玩”“琐”是“王”字旁。通过对这些汉字追根溯源,学生就恍然大悟了。如①玩,从玉,元声。本义:以手玩弄玉。②琐,形声。本义:玉件相击发出的细碎声音。《说文》:“琐,玉声也。”
除了对汉字追根溯源,本人还组织学生观看《汉字若只如初见》之类的视频,让学生意识到汉字不是躺在书本上的无生命的字体,而是活灵活现的文字精灵,这更加激发了他们去对汉字追根溯源的兴趣。
为了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形近字的畏难心理,本人会讲解学生遇到的不易分辨的形近字的演变过程。例如在部编版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二课《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这篇文章中出现了一个成语“一反既往”,它的意思是与以前完全相反。而有不少学生把“一反既往”和“一反即往”弄混淆。针对这一情况,本人对“即”和“既”进行追根溯源。
首先,让学生知道“即”是会意字,它的古字形像人靠近食器准备就餐,本义是就食。引申为就(动词)、接近、靠近。如:《周易·鼎卦》:“鼐有实,我仇有疾,不我能即。”即,就食。《诗经·卫风·氓》:“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即,接近;靠近。总之,如果从时间上说,“即”所表述的内容应该是未发生的,表示将来时态。
“既”也是会意字。它的甲骨文像人坐于盛满食物的簋旁,但已转头向后,以表现用食完毕之意。如果从时间上来看,“既”所表示的是过去完成时态。如:李纲《理财论中》:“取之不竭,用之不既。”
对“即”和“既”两个汉字追根溯源之后,学生可以清楚了解这两个汉字的含义,对“一反既往”的理解也事半功倍。
汉字是中国几千年来文化发展的载体和传播的媒介,因此,它们的身上都有着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了解这些汉字,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中国文化发展的走向。
在讲到部编教材九年级课文《出师表》中的一句“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时,本人告诉学生可以归纳为“亲贤远佞”。但“佞”字令学生感到困惑,结合之前的学习,他们提出为什么很多表示贬义词色彩的词很多都是“女”字偏旁?
针对这一情况,本人就引领学生对“女”字偏旁的字进行追根溯源,让他们清楚其背后的原因。
在人类最初的母系氏族社会时期,人类繁衍和生活来源主要依赖女性,所以女性社会地位较高。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生产由以采摘为主逐步过渡到畜牧和农耕生产,在社会发展中起支配作用的逐渐由女性转变为男性,人类进入父系氏族社会,女性失去了昔日的辉煌,人类历史的这一进程在汉字中也得以体现。
如“男,从田从力”,表示男子是当时农业生产的主要劳动者。“婦,从女从帚”,以持帚清扫表示妇女的劳动范围是在家庭。而女字,甲骨文字形,像女子两手胸前交叉、屈膝而跪的形状。陆宗达认为“在氏族社会后期,女子已降为奴隶,可以看出当时女子的地位。”
我们再来看一下“妻”“妾”两个字。妻,甲骨文写作,表示一个长发女子被人手擒持,这是上古抢婚现象在古文字形中留下的痕迹。《诗经·幽风·七月》中“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从侧面反映了男子抢劫女子的状况。妾,甲骨文写,象女跪坐而头上戴有刑具之状。《说文解字》“妾,有罪女子,给事之得接于君者。”《释名·释亲属》“妾,接也,以贱见接幸也。”我国古代诸多字典对妾的注释,体现了女性的低贱地位。
对“女”字偏旁汉字的追根溯源,学生不仅掌握了此类汉字,更了解了女性在历史发展中地位由盛到衰的原因及文字背后的文化演变历程。
对汉字追根溯源,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变得浓厚,他们在对汉字的探索过程中走进汉字,感受汉字的每一笔脉动和情感,这也许是引导学生对汉字追根溯源的真正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