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 中 吴晓东 练 成
1.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体育部,广东 广州 510420;
2.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体育部,广东 广州 510545;
3.信宜市第二中学,广东 茂名 525300
高水平运动队办学,其特点是学生文化学习基础较差、学习时间受训练和竞赛制约、训练与院系教学管理权限职责难分、教学管理难度较大。这无疑给高等教育带来新的挑战。中国大学二十多年的高水平运动队办学试点证明,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为提出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办学中实现学生的文化学习与学校的运动成绩共赢的政策,使我国“举国体制”下的高水平运动员退役后的“补课”质量得以保障。同时,也能使知识经济时期的今天,确保广东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办学得以可持续发展,本研究主要探索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办学的现状进行分析。
高水平运动员招生,是指经过教育部批准的招生高校根据该校高水平运动队项目的建设需要,推进素质教育,从参加全国普通高校统一招生考试的学生中特招有体育项目特长且又符合高等学校年度招生工作规定的学生。体育特长生一般是参加单招、统考或高考加分的方式进入大学。单招,指获得一级运动员、运动健将、国际健将及武术武英级(或以上)称号之一的考生可参加招生学校对其进行的文化课单独考试,招生学校组织单独考试的考试科目不得少于三门,语文、数学、外语为必考科目,考核标准不得低于高级中等教育毕业考试的要求;统考,招生学校根据该校高水平运动队项目建设需要,组成专家评审委员会制定测试标准和选拔办法,对符合该校高水平运动队报考条件的考生进行体育专项测试;而高考加分则是于2018年教育部发布文件宣布全面取消体育特长生全国性高考加分项目。
高水平运动员多数具有专业的运动经历,相对的文化学习与学习经历普遍薄弱。随着年纪的增长,自我意识的成熟,许多运动员都意识到文化知识的重要性,想在大学学习专业知识,可以学以致用,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但由于学习基础较差,增加了学习过程中的困难,容易遇到与过往体育竞赛中取得胜利相悖的境地,从而也成为影响体育生对学业自信心的一个重大因素。
高水平运动员在进入高校后往往还要继续进行运动队的训练和竞赛任务,有的高校为了能够提高训练水平,获得更好的竞赛成绩,指定训练计划的周期长,频次密,强度大,给体育生们本来就比较吃力的学习带来更大的挑战;身体的疲惫加上学习的考验,对于体育特长生来说是双重的考验。
由于高校的扩招和高水平办学学校和项目的不断增加,有限生源的竞争使学校在招生、教学、管理等政策方面的竞争更加激烈。有的学校对这些学生统一分班教学、有的由学生任选专业进行插班教学、有的把教师安排到运动队住地进行联合开班办学、还有些进行函授教学和网络教学、或利用节假日运动员休息时间授课。
各高校开展高水平运动队招生设置考试内容和录取资格的要求都较为一致,对于运动员入校后需按时参加的训练和比赛要求也较为相似;不同的是,各高校对于高水平运动队伍及发展目标确立,运动队综合管理体系,人力资源与物质资本的投资,与发展目标适应的工作计划安排等方面有各自不同的倾向与安排。
在教学管理方面,目前依然存在着有不少学校为了提高学校的竞技成绩,更倾向学生入校后着重运动训练,帮助运动队建设与提高等,从而在课程设置方面减少课程数量,有的减少学分数量,有的减少课程的学时数量,甚至有些在教材难度方面着手,减少课程难度。从而使体育特长生的学习质量难以得到保障。
其次,从教学项目设置上看,各高校高水平运动队项目设置热门度与社会的热门项目还跟不上形势的发展,匹配度不高。这就容易导致高水平运动训练的产出效益呈下降态势。如田径、三大球类等传统性项目较多,而部分项目则存在后备力量断层的危机,如跆拳道、定向越野等,这不利于人才培养的可持续性。可见,广东省高校高水平运动队项目设置不合理,投入结构不科学、不经济,导致一些优势项目、出成绩率较高的项目规模过小,难以形成规模效益。
高水平运动队办学,其特点是学生文化学习基础较差、学习时间受训练和竞赛制约、训练与院系教学管理权限职责难分、教学管理难度较大。中国大学二十多年的高水平运动队办学试点证明,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目前广东省高校对于高水平运动员的专业选择与安排基本上都是遵循实践性强,文化基础知识要求少,实用性强等原则进行有限条件内的自选或者指定学院与专业,方便统一管理。在课程设置上,第一个问题是高水平运动员文化基础较差,参差不齐,教学管理困难;其次是入学后运动员的学习成绩跟不上,影响整个学校的就业率及学校教育的质量;不少学校在课程设置上也会进行调整,如增加基础知识课程、增加专业选修课等。
高水平运动员入校后除了学习以外,还担任运动员一职,在过于注重课业学习的情况下,运动员在训练期间表现出来的训练精力不足的问题会给运动员的比赛成绩带来不利的影响。可以说,运动员难以兼顾学业与训练的问题会让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失去自身的存在意义。因此,各高校对运动员都有程度不同的优惠政策,如减免学费、奖学金、运动员奖金等,这也大大激励了运动员进行学习与训练的积极性;在运动训练安排方面,大部分高校对于运动员入校后进行校队训练的频次和参加比赛有明确的要求。有的学校半天训练半天上课;有的利用课余时间训练;在出现竞赛训练与专业学习冲突的时候,大部分学校的管理文件都表明,重大比赛前会进行1-2周的学习调整时间,为运动员集中训练时间,有的比赛集训期间调整上课时间,白天训练晚上上课;也有极少学校提前一学期就减半课时甚至停课训练;有的学校也会在成绩管理上采取相应的政策,如根据体育比赛获得成绩后在文化课上加分、免修、免考等多种形式,或由教练员根据学生训练比赛情况给予一定比例文化成绩的做法。
运动员对于就业的想法,这部分研究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是在校的体育生,大部分高校都在入校前为他们定好了学院与专业,这些专业往往都是实践性强,对基础教育的要求较低,如工商管理、市场营销等,体育生们学起来难度不高,一般运动员心理素质都会相对较强,在进行实践性课程学习的时候,也会较为得心应手,有利于增强学习自信心,激发学习兴趣,从而对顺利毕业及毕业后从事相关专业工作打下基础;另一部分是已经走上工作岗位的毕业生,根据回收的信息表明,有许多毕业的体育特长生还是从事了与自己体育专项相关的从属职业。
高水平运动员一般是参加体育加试或单招进入大学,具有一定专业的运动经历,多数运动员都想通过在大学学习专业知识,能学以致用,但由于学习基础较为薄弱,也是影响运动员对学业自信心的较大因素。
各高校开展高水平运动队招生设置考试内容和录取资格的要求都较为一致,不同的是,各高校对于高水平运动队伍及发展目标确立,运动队的综合管理体系,人力资源与物质资金的投入,与发展目标适应的工作计划安排等方面有各自不同的倾向与安排。
各高校对高水平运动员都有程度不同的优惠政策,如减免学费、奖学金、运动员奖金等;在课程设置上,与普通学生一致。大部分高校对于运动员入校后进行校队训练的频次和参加比赛有明确的要求和相对应的奖惩机制,如对应比赛成绩和训练出勤,进行专业课加分或奖金补助的发放等,提高体育生保持训练的积极性,有助于保持其竞技水平,为学校与队伍争得荣誉。
高水平运动员所选的专业普遍实践性较强,大部分运动员从事了与自己体育专项相关的从属职业,而当前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员的职业期望存在诸多问题,过于追求稳定的工作,缺乏创新精神,热衷于待遇较好的职业,职业选择的偏向性较为明显,在稳定性和高收入性工作的选择中,两极分化较为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