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课程思政实施路径研究

2021-11-22 04:06张远锋郭彩云
武术研究 2021年9期
关键词:武术育人思政

张远锋 郭彩云

商丘工学院体育教学部,河南 商丘 476000

为贯彻落实习总书记关于思政教育的系列讲话精神,全国各地发起以“课程思政”为主题的讨论,并涌现出了一系列“三全育人”的优秀典型实例。武术是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代表,其在学校教育中的生存状态,对于民族文化的传承、弘扬和复兴有着重要的价值意义。[1]本研究结合武术本身的客观规律、民族信念、民族精神等自身的优势与课程思政实施路径尝试性研究,以发挥武术课程思政的育人功能。

1 “课程思政”的提出

2016年底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的文件中提到加强对课堂教学和各类思想文化的建设管理,发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思政教育资源,健全高校课堂教学管理办法 。[2]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大会上指出,坚持以“立德树人”为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到教学全过程,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新局面。[3]为贯彻落实中央文件精神,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在全国高校形成了把思政体系融入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和管理体系,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一体化育人体系,由此而发起了“课程思政”建设的新篇章。

课程思政是指“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各类课程教学的各环节、实现立德树人的润物无声”,[4]即将各学科的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授课方式、课堂组织等环节融合社会主义主流历史意识形态,通过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达到思政教育的目的。如武术教学中的集体荣誉感,包含的自强不息精神、砥砺奋进的忍辱精神、制度严格规则的武术比赛、行之有效的打练结合、天人合一的和谐观念等都是课程思政的内容。通过这种细雨润物的体悟式教育,能够使学生的思想觉悟潜移默化地得到提升。

2 “课程思政”理念下武术教学的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创新靠人才。[5]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教育的培养目标,必须把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育人的根本任务。育人为课程思政的目标,其方向指明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建设的目标要求。“课程思政”的提出即是要每位教师明确的认识到所有课堂都是以思政育人为教学目标,不能一刀切“二元论”的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事情,其他各科目教师同样要做好育人的根本任务。正如毛泽东在《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关于单纯军事观点》中提出的,红军不是为了打仗而打仗,还要为了宣传、组织、武装群众并帮助群众建设红色革命政权才去打仗,离开了建设革命政党、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就失去了红军存在的意义。[6]

武术教学同样要响应课堂思政的大形势,要深入发掘武术课程的思政元素、思政功能,使思政教育、武术理论教育、武德修养教育等融入教学之中。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责任与担当融入武术教学之中。

3 “课程思政”理念下武术教学的实施途径

武术教学的“课程思政”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统筹、整合武术技能、武术文化、武术故事、武术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教学的同时实现价值引领,以思政为导向,武术课为载体,将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实现武术教学“立德树人”育人功能。

3.1 挖掘武术课的思政内涵

课程思政即是将思政元素作为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过程。武术是中国优秀文化的一部分,它还是一种思维方式、人生态度、人格修养和文化样式,是身体符号的文化。[7]通过武术可以演绎佛家、儒家、道家宗教思想,可以见证导引吐纳、中医经络、人体生命科学,达到“彼微动,我先动”,进而实现“后发先至”,从而达到“人不知我而我独知人”的高超境界。[8]通过挖掘这一系列与思政相关的武术内涵,并进行行之有效的教学达到思政课程最佳效果。

明清以来,武术经历三百多年的发展,有数不清的英雄豪杰和传奇历史故事,这些人物和故事是较好的思政元素。武者是自强不息的践行者,他以百折不挠的意志践行武术文化。这种精神是一种砥砺奋进的精神,他们是发自内心的热爱中国、热爱中华民族、热爱优秀中华传统文化并付诸行动者,是建立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不可或缺的一个群体。弘扬这种精神可以使社会充满正义、使国家发展动力更加稳定而又持久。武术的技术实践,小而言之是人与人较量,大而言之是充满智慧的较量,是武者自我验证修正的过程,其举手投足间都要有武者的特质——既能练又能进行攻防对抗。[9]这种比试较量落实到实践中是武术竞赛,竞赛过程是武者在既定公平公正公开的规则下,充分发挥个人能力的过程。笔者在课堂初步实验表明,通过太极拳推手比赛的形式不仅能够很好地活跃课堂氛围,调动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与此同时,使学生在参与中懂规则、守规则、尊重比赛、尊重对手,培养学生交流技艺、增进友谊、公平竞争的优良品德。

总之,武术思政内涵的发掘要明晰该学科体系,明确各个板块所包含的思政内涵,打破原有独立学科技能目标授课屏障,实现武术学科教学与思政育人相统一。

3.2 以“思政”为导向,做好武术教学设计

思政课程有着完整的知识系统,这种教学体系能够按照人的认知结构特点分层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关注学生的思想道德和精神层面,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10]当前倡导课程思政是以思政课程的内涵为导向,做好育人功能的武术教学设计,充分挖掘武术课程思政内涵,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的每个部分。

武术本身首先是重视武德教育,武德是指武德修养的层面,诸如“习武先习德”“学拳不可凌厉欺压人”“至武为文”“学拳不可不敬”“学拳不可自满,当虚心受教”等内容均是强调学习武术是学习为人处世的道理,尤其是具备功夫的人更应有正知正念,不畏强暴、舍己为人诚信待人的优良品质;其次教学内容:技术教学中刘文武、张元驰功、薛源在《武术专业技术教学:问题反思与改革探索》一文中提出武术教学不能局限于专项本身,而应立足专业的内涵;根据武术专业教学的目的,设计 2 种与之相匹配的内容选择,即拳种模式和跨项模式;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深化对武术的认知。[11]技术教学内容做到全方位,立足专业内涵。如太极拳课程不单是技术的教学而是套路与实战相结合,即招式到招法,学生学习到的知识是套路动作即“招熟”到“懂劲”再到“神明”几个层次,发挥武术应用的本质。再次,教学方法上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才能深化对武术的认知。根据学情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提高班级授课效果;如讲解“牵动四两拨千斤”的运动原理,列举对方用弓步进攻如何化解,组织学生两两结合,进行探究式演练,提高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动力;另外参与情景教学,借助多媒体资源、场地设备播放武术类音视频,营造武术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视觉、听觉提高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练习武术的积极性;如讲解“阴阳理论”,两者有对立统一的关系,又有互为其根的关系,通过对练的方式使学生获取亲身体会。最后,教学评价方面通过学生的学习状态、课堂表现塑造榜样,根据其特点给予客观评价和鼓励。形成性评价纳入期末考察体系,调整武术教学的考核环节,平时成绩和期末技能测试以思政为导向,重视学生平时的课堂表现,课堂的参与度、学习后的感受,相应的降低期末技术考核权重,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思想道德修养。

3.3 以“思政”为导向,提高教师育人能力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是道的传授人,是大学课堂教学中的主导者,扮演着传道受业解惑的重要角色。武术教学同其他国粹琴、棋、书、画、中医等一样是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注重言传身教的传承方式,这就需要教师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素养、知识素养、能力素养、身心素养。因此,在课程思政理念下,要强化师德师风建设,转变教师重技术传授、能力培养,轻价值引领的观念,充分发挥武德的价值引领作用。[12]通过集体备课研读课程标准和武术教材,统一以思政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通过慕课搭建教师交流平台,探究武术教学中传统文化的育人环节、发掘武术育人过程的创新元素,全方位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教学反思等。教师应经常参加全国性的技术培训与学术交流活动,平时多加练习与做学术研究,将技术与理论相结合,不断提升自身的武术专业素养。

4 结论与建议

挖掘武术课的思政内涵,明确该学科体系,整理武术所蕴含的民族精神;教学的同时实现价值引领,以思政为导向,武术课为载体,将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实现武术教学“立德树人”育人功能;打破原有独立学科技能目标授课屏障,实现武术学科教学与思政育人相统一。以“思政”为导向,做好武术教学设计。即武术课程以思政为导向,充分挖掘武术课程思政内涵,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的每个部分,突出武术课特有的育人功能,将这种精神贯穿到培养方案、教学大纲、教学计划之中,除了要明确技能目标、教学过程与方法外,还应明确情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目标。以“思政”为导向,提高教师育人能力。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扮演着传道授业解惑的重要角色,在课程思政理念下,通过一系列教研活动,统一以思政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探究武术课的育人环节;通过武术教学将文化理论和技术实操相结合,不断提升自身的武术专业素养。

这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是中国传统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时代。新时期武术教学应回归本源在增强学生体质的同时,加强武术民族精神、民族气节、民族文化的教化作用,为社会主义新阶段的建设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武术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中华武术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武术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