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东南地区民俗体育文化传承困局与出路研究①

2021-11-22 03:45
当代体育科技 2021年11期
关键词:民俗体育文化

(重庆旅游职业学院 重庆 409000)

渝东南地区土家族、回族、苗族等世居少数民族,在历史的发展和文化的积淀过程中,创设了绚丽多姿的体育形式。其内涵体现出对生命价值的无限追求,对民族深深的热爱,对民族文化的坚定认同。主动弘扬和发展民俗体育文化的优秀成分,有利于推动国家现代化建设,推动全民健身,全面提升民族整体素质。然而由于诸多因素影响,渝东南地区民俗体育文化的弘扬传承面临诸多困境,其社会价值也未得到有效发挥。为此,该文对相关传承问题进行梳理,并提出了几点建议,力求为渝东南地区民俗体育文化传承提供有益参考。

1 民俗体育文化的历史产生

群体性活动是原始体育萌芽的重要基础,生产生活方式、宗教信仰、价值追求、社会制度则促进了体育文化的不断演化。自奴隶制王朝夏建立,到春秋战国封建社会的初步发展,华夏民族已经开始孕育着包罗万象的民俗体育文化。

2 渝东南地区民俗体育文化的历史传承

渝东南地区在历史的孕育发展中积淀了丰富的民俗体育文化,并世代传承至今。在宗教传承方面,民俗体育文化和宗教祭祀文化相融合,宗教祭祀活动继承大量古代文化遗产,为宗教提供服务。社巴节为土家族最为古老的宗教节日,期望五谷丰登、风调雨顺,配以民俗体育节目表演,人们载歌载舞,以特殊文化承载人类信仰,以独特内涵与独特表现形式推动渝东南地区民俗体育文化传承。

民俗节日与传统节日方面,从“俗”“传”会意“世代相传”与“约定俗成”,属于极具顽强生命力与扎实根基的传承方式。诸如,土家“撒尔嗬”民俗,目的在于为死者家属驱邪祈福,两人一组,踏着鼓点模仿“燕儿衔泥”“鹞子翻身”“凤凰展翅”的动作,这其中蕴藏非常多传统武术项目的成分,流传至今。苗族端午龙舟赛,起源传说不一,但在比赛形式和比赛方式上,都体现着民俗风情和民族体育精神,推动着民俗体育文化的传承。

生产生活方式方面,由于千年农耕文明历史的影响,民俗体育文化农业意识特征体现强烈。比如,土家摆手舞,主要形式有“单摆”“双摆”“回旋摆”,其动作多是生产生活场面的再现,富有乡土性和民间性。苗拳、射弩,源于苗族传统狩猎和军事活动,为了适应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不断发展和成熟,形成了如今极具民族特色和农耕文化特征的民俗体育项目。

3 渝东南地区民俗体育文化当代传承的困局

3.1 民俗体育活动存在的弊端限制了民俗体育文化传承

从世界角度来看,进化属于民俗体育文化纵向发展,传播则属于横向发展,通过纵向与横向的结合推动民俗体育文化的传承和进步。渝东南地区民俗体育文化传承发展也是这样,摆手舞、花灯、赛龙舟等生命力强大的民俗体育文化项目,凭借其教育性、趣味性、竞技性及健身效果,同乡风文明建设、旅游文化、节日文化等有效结合,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经相关工作部门扶植与突出民族特色,被有效传承和发扬。但一部分项目,如板凳龙、打花棍等由于脏乱因素较多、危险性及技术性较高,限制了其传承和发展,再加上民族特色不强、民族代表性差等,渐渐被淡忘、被遗忘。

3.2 全球一体化下西方体育的冲击

随着世界一体化的进程,世界各国体育文化交流日渐频繁。由于中西方体育文化在心理、行为和制度要素上的构成各异,在碰撞交流过程中,挑战着彼此的生存空间。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注重伦理与道德,强调实际与和谐,而西方体育文化强调以人为中心,大力倡导竞争,二者有着显著差异。就目前来看,西方体育在我国传播速度很快,正向人们生活中不断扩散和渗透,特别是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逐步提高和人们对财富追逐欲望的增强,西方体育强烈的竞争意识与人们的价值观念不谋而合,这在一定程度影响着人们健身休闲的选择和对民族传统体育的认同与参与。特别是一些表演类、技艺类的非竞技性项目,本有利于民众社会生活,在西方体育文化的冲击下,民族情感和民族特色几乎消失殆尽,已不能真正展现在社会生活中,正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3.3 政府行为力度不够

结构决定功能,政府组织结构的特点决定了其功能的多样性。在民俗体育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建设中居于主导地位。渝东南地区民俗体育文化的传承创新工作,在政府部门的积极推进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市场冲击和时代要求不断提高的背景下,还有很多需不断优化的环节。人力、物力、财力上的投入程度,政策上的干预与引导力度,都是在新发展时期应客观面对和亟需解决的问题。比如,校园体育的开展,西方竞技体育牢牢占据着主导地位,而民俗体育在校园的开展情况却不甚理想,相应物质文化建设上几乎为零。

3.4 城镇化背景下的时空挤压

城镇化对促进农村经济的协调性、有序性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判定社会是否进步的重要标志。民俗体育文化是城镇化前特定区域环境也就是在村落背景下发展的,民俗体育文化节目表演过程中,或者走街串巷,或者登门入室。传统住宅格局满足民俗体育文化表演方面的场地要求,城镇化住宅小区大多为单元式楼房,楼道窄、客厅小,住宅空间非常有限,而民俗体育文化节目表演人数比较多,因而无法完全展示乡风民俗特色。在城镇化挤压下,民俗体育脱离村落社会孕育,民俗体育文化节目表演频率也越来越低,几近消失。

4 渝东南地区民俗体育文化传承的几点建议

4.1 增强政府的扶持,实现资源合理配置

因受到地理因素、经济因素及教育因素等影响,致使渝东南地区民俗体育文化的传承对政府依赖较强。鉴于此,一方面,政府应增加对传承民俗体育文化的财政投入,借助多样化渠道增加传承经费,优化民俗体育运动硬件设施,充分调动各项资源,实现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另一方面,政府应借助民俗节日、运动会及重要节庆等机遇,做好民俗体育文化活动的组织。创建民俗体育文化地区品牌,积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同时,在政策方面、人员方面给予相应支持,以政府扶持推动民俗体育文化的有效传承和发展。

4.2 加大渝东南地区民俗体育文化宣传力度和内涵建设

竞技体育为现代体育典型,社会关注度及社会参与度正逐步提高,这与电子技术发展、广播电视的使用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现代媒体推动了竞技体育的普及与发展,综合二者之间的关系,渝东南地区民俗体育文化的传承发展,可以有效利用现代媒体力量,加强对内与对外宣传范围与力度。在对内宣传过程中,积极开展民俗体育活动,并借助以期刊为代表的平面媒体与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电子媒体,多方位、全方面开展相关宣传工作,做好民俗文化相关知识宣传和普及,强化认识和认同。在对外宣传方面,可以加强赛事宣传,创新民俗节目、充实展现内容,同时充分协调民俗体育文化与大众媒体间关系,借助大众媒体影响力,提升民俗体育吸引力,进而增强民俗体育文化的传播影响力。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大自然永恒的规律,对于民俗体育文化亦是如此。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必然会提出更高要求。渝东南地区民俗体育文化的传承发展,准确把握内部属性,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选择吸收强势体育文化的精华,在实践过程中不段丰富和完善其内容实质,将民族性和国际性有机结合,找准价值定位,是当前社会发展态势下的必然选择。

4.3 注重渝东南地区民俗体育旅游资源开发

随着审美情趣的提升和物质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消费观念正逐渐转变,传统观光式旅游已很难满足人们的需求,文化休闲旅游正越受青睐。为此,坚持需求导向和创新发展的原则,将渝东南地区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与特色鲜明并极具趣味性和参与性的民俗体育活动有机整合,如土家摆手舞、苗族踩花山等。借助地区歌舞团和有关院校,开展民俗体育文化节目表演,西南卡普织锦的构图融入民俗体育元素,创作特色鲜明的旅游工艺品。不仅适应了市场发展的需要,满足了民众消费心理需求,充实了旅游内容,增强了吸引力,而且有利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提高,为民俗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创设无限可能。

5 结语

在全球化背景下,对渝东南地区民俗体育文化应认真审视传承与创新关系,切实贯彻与时俱进的原则,认真总结历史经验,坚持党的民族政策及民族体育政策,使渝东南地区民俗体育文化彰显魅力,吸引更多的关注,打造渝东南地区民俗体育文化品牌,促使其渐渐走出重庆,矗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猜你喜欢
民俗体育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清远非遗民俗日历
民俗中的“牛”
漫画民俗
谁远谁近?
我们的“体育梦”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