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婷
(江苏省苏州高新区华山幼儿园,江苏苏州 215000)
随着素质教育理念在幼儿教育中的不断渗透,教师愈加认识到德育的重要性,开始关注幼儿道德品质和人格素养的发展,期望幼儿在实现智力发展的同时,培养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行为习惯。而适当的劳动,能够帮助幼儿树立自觉意识,使幼儿在日常生活中主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从而培养幼儿健全的人格[1]。所以,为了让德育落到实处,教师应提高对劳动教育的重视,主动为幼儿创造劳动的机会,促进幼儿劳动意识、劳动能力的提高。
活动目标是教师实施活动的指南,通常情况下,教师会基于活动目标的要求进行活动细节的安排,从而在精准落实活动目标的同时提高整体活动的质量。因此,在对幼儿进行劳动教育时,教师也应认识到明确活动目标的重要性,并根据劳动活动的内容,为幼儿制订合理的活动目标,使幼儿在落实目标的过程中,提升劳动能力,增强劳动意识[2]。此外,活动目标也可以成为检验劳动教育质量的工具,教师应予以重视。
以“穿衣服,系鞋带”的劳动活动为例,教师可以通过活动目标的有效设计,引领整个劳动活动。透过对活动大纲的分析,教师可以明确“穿衣服、系鞋带的方法”是本次活动的重点内容。围绕上述内容,教师确定如下活动目标:(1)知识目标,即引导幼儿掌握穿衣服、系鞋带的方法;(2)技能目标,即利用布娃娃为幼儿渗透穿衣服、系鞋带的技巧,使幼儿在为布娃娃穿衣服、系鞋带的过程中掌握相应的生活技能;(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即使幼儿体会到劳动的乐趣,主动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并养成有始有终的劳动习惯。随后,教师可以上述目标为导向进行活动细节的安排,并在活动开始前为幼儿准备布娃娃、衣服、鞋子等材料,从而有效提高劳动教育的质量。
教师重视活动目标的价值,在开展劳动活动前主动为幼儿设定学习目标,能够让整个劳动活动更有方向性,也有利于将劳动教育落到实处。
特殊的节日拥有特殊的含义,教师抓住节日的机会对幼儿进行教育指导,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切实提高活动质量。所以,在对幼儿进行劳动教育时,教师也应把握“五一”劳动节的机会,引导幼儿认识劳动的类型,以及身边的劳动模范等,促使幼儿对劳动人民产生崇敬之情,并从内心深处树立“劳动最光荣”的意识,从而主动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积极用自己的劳动行为为社会、家庭服务[3]。
例如,在“五一”劳动节,首先,教师可以为幼儿布置“收集与‘五一’劳动节有关的知识”的任务,使幼儿依靠自己的力量,逐步认识到“五一”劳动节的由来、发展等。其次,在活动中,教师也可以为幼儿搭建相互交流的平台,引导幼儿在分享中加深对“五一”劳动节的认识。然后,教师可以让幼儿以绘画的形式表现各行各业的劳动人民,使幼儿在绘画的过程中,对不同的劳动者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再次,教师可以组织谈话活动,鼓励幼儿谈谈自己的爸爸妈妈,使幼儿在相互介绍中认识到爸爸妈妈工作的辛苦,更加体谅自己的父母。最后,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制作一些花朵送给劳动人民,说一些表达祝福的话语,从而进一步点燃幼儿对劳动人民的崇敬之情,增强幼儿的劳动意识。
教师以节日为契机,向幼儿渗透劳动节的含义,并引导幼儿认识周围的劳动模范,能够激发幼儿对劳动人民的崇敬之情,不断发展自身的劳动能力。
兴趣在幼儿的学习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一般来说,幼儿会在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中释放全部精力,并自觉参与到活动中;而对于自己不感兴趣的活动,幼儿会表现得缺乏兴趣,参与活动的热情不高。所以,为了全面调动幼儿劳动的积极性,教师可以添加一些趣味性元素,让幼儿自觉参与到劳动中。例如,角色扮演的活动不仅能营造轻松的氛围,还能为幼儿搭建一个虚拟场景,使幼儿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自觉参与劳动。
例如,在“洗洗擦擦活动室”的活动中,教师就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激发幼儿的劳动热情。在刚开始实施活动时,教师扮演“狮子大王”,而幼儿扮演各种各样的动物,如有的幼儿扮演“小鸟”,有的幼儿扮演“猴子”,有的幼儿扮演“小鱼”等。随后,“狮子大王”发出指令:小动物们,一年一度的森林大会即将开始,为了让森林大会更好地开展,我们需要打扫我们的家园,让我们的家园变得更加整洁、美丽。然后,教师可以为幼儿示范洗抹布的方法,提高幼儿的劳动能力。紧接着,“狮子大王”请“小动物”们开展清扫活动,使“小动物”们在相互合作中,共同清扫自己的家园,从而让活动室变得更加整洁。在幼儿清扫活动室后,教师也要指导幼儿清洗抹布,完成收尾工作,以便幼儿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角色扮演的活动形式让幼儿劳动的过程充满趣味性。幼儿也会在深入扮演角色的过程中,提高参与劳动活动的热情,从而在提高劳动能力的同时,感受到劳动的魅力,主动增强劳动意识。
活动评价是劳动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4]。透过活动评价的形式,幼儿能够切实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及自己的进步,从而有针对性地提高劳动质量。在教师组织幼儿参与劳动活动后,幼儿会积极完成劳动任务,并形成一定的劳动意识。这一结果不仅反映了幼儿的劳动能力,还反映了幼儿的劳动态度等。对此,教师可以鼓励幼儿展示自己的劳动成果,以便结合幼儿的劳动成果,对幼儿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精准提高幼儿的劳动能力。
以“我能行”的劳动活动为例,在活动中,教师可以为幼儿创建“剥毛豆”“制作水果沙拉”“包汤圆”等多个活动,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自由选择。在选定劳动形式后,幼儿会在活动中探索劳动的技巧,并利用自己的双手完成劳动任务。当劳动活动结束后,每位幼儿都会获得一定的劳动成果,如参与“剥毛豆”的幼儿会得到剥好的毛豆;参与“包汤圆”的幼儿会得到制作好的汤圆等。然后,教师可以为幼儿搭建平台,鼓励每位幼儿展示自己的劳动成果,并让幼儿介绍自己的劳动过程,以及在劳动中遇到的困难等,以便教师和其他幼儿对劳动成果及劳动成果背后的故事有一个清楚的认识。紧接着,教师可以和其他幼儿开展针对性的点评活动,促使幼儿从教师和同伴的口中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学习更多的劳动技巧。
教师对评价形式进行创新设计,能够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劳动成果,认识到自己的进步与不足之处,在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的同时,进行有针对性的修改,并学习更多的劳动技巧,同时不断提高劳动能力,增强劳动意识[5]。
总而言之,对幼儿进行劳动教育,能够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促进幼儿自觉树立劳动意识,从而推动幼儿高尚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培养。所以,在以后开展幼儿教育活动时,教师也应将劳动教育放在关键的位置,并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等,组织幼儿开展恰当的劳动活动,以便幼儿在亲身参与劳动的过程中感受到劳动的魅力,体会到劳动的乐趣,并自觉地树立起劳动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