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嵛
河南大学体育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
武术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民族智慧,是多重知识和生活经验的结晶。在当代多元知识体系的冲击下,武术逐渐淡出青少年热衷的项目系类,儿童少年对民族传统体育知之甚少,对武术的认知停留在神话故事中。近年来,伴随民俗、武术等项目进入校园,民族传统体育再次近距离走入大众视野。教育部也明确规定:将中华武术纳入七大校园教育运动之列。届时,以系列武术健身操的教学形式在中小学教授、训练,该举措使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展现出其新时代的特点。民族传统体育是“体练”的文化、是强调修身、养性的文化[1]。因此,武术进校园除了塑造儿童少年健康体魄外,更深的意义在于增强青少年的文化认同感,是“立德树人”教育理念实践的有效途径,是实现体育强国的内在自信的强化。然而,好的初心需要有科学、合理的行动策略,当下,我国中小学校园武术活动开展重形式轻内涵、重表演轻惯习,尚未找到中华瑰宝与新时代青少年喜好的契合点,因此,本研究从“道”“法”“方”“术”四个维度对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的原则、方寸、形式、途径等进行论述,在反映当下我国武术进校园现状的同时,为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和发展提供借鉴参考。
“道”字最早出现于甲骨文时期,随后在老子《道德经》中,“道”被定义为是一个哲学性用词。时至今日,“道”被演变为多重含义,如:道路、方向、道德、自然规律等。“道”是武术自身的内部规律、是高于武术技术层的内涵[2]。因此,武术进校园的“道”,除了武术本身的“道”还有它进入校园的“道”和需要遵循的“道”。正所谓:“道可道,非常道”。因此,违背校园体育发展规律的武术不是“道”所求,违反青少年身心发育特点的武术不该是“道”所为。倘若让水平一般的学生去练习太极拳,就违背了儿童活泼好动的天性,是有违其“道”的作为,是强加给儿童的负担,而非在培养其健身习惯和锻炼兴趣。龚自珍在《尊史》中有言:“出乎史,入乎道;欲知大道,必先为史。”遵循事物发展之道,是自然界到社会学的普遍真理,不以人民的主观意愿或设计而改变,这是值得我们全方面、多层次去探究武术进校园的基本原则。
过去的数十年里,我国青少年受到西方思潮影响较深,更有甚者坚持认为西方文化是科学先进的,我国传统文化是腐朽落后的,从餐饮、文化、教育等多领域可见一斑。很多国外体育项目纷纷登陆我国青少年体育锻炼的舞台,并将视之为潮流。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典范的武术却受到了严重的渗透和挤压[3]。谈及武术,多数青少年仅存其在武侠影视、神话小说或游戏中的印象,学校体育课堂上更是鲜有武术的身影,对五禽戏、八段锦、长拳、少林拳这些瑰宝知之甚少。认知的偏差必然导致行为的错位,马尔克斯曾说:“男性角色的退化,是一个民族走向衰败的开始。”纵观我国当下的男孩儿,清秀俊俏者常有,而坚毅阳刚者不多。男孩子缺乏阳刚之气的原因甚多,但体育课堂应是其一剂良方,而武术进入校园应该是这剂良方的“药引”。在教会青少年“站如松,坐如钟”的同时,内练“一口阳刚之气”。这也正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之举,是《中国武术发展十年规划(2014-2023)》等政策颁布的目的所在。此外,在“体育强国”“健康中国”战略的实践中,使儿童少年了解到可以“习武提神”“练武健体”的中华优秀传统功法,体会中华传统武术的独特奥妙,也有助于其建立足够的文化自信,内心生发出真正的“体育强国”意识。
中小学生处于成长的关键期,各方面可塑性较强,良好的文化熏陶有助于其人格的完善,实现“立德树人”的培养目的。具体表现在:(1)传统文化中爱国思想的感知。武术大多源于我国居民生产、劳动、生活的总结,经过千百年的演习、传承得以流传。因此,学习武术的同时也是感知传统文化的过程;(2)习武学礼敬畏心的塑造。近年来在标榜个性、强调自由的青少年群体中,很多人失去敬畏心,将礼仪传承抛掷脑后,蔓延出对师长的不敬,更有甚者出现校园欺凌、恶性犯罪等事件。华夏文明以“礼仪”著称,学“礼”是我国教育传承中始终坚守的魂。我们在践行文化自信的道路上,需要民族传统体育来将抽象理念转为具体行动。(3)稳扎基础逐见功效的体质健康教育实践。武术的习练大多需要扎实的基础,需要长时间的积累沉淀,要有“三年一小成,六年一大成”的沉淀,才能掌握一项强身健体的技能。这与部分“速成教育”形成鲜明对比,以此之道来引导学生养成健康、良好的健康意识,是再好不过的教材。(4)“精”“气”“神”要求下的刚毅训练。暮气沉沉的少年很难托起明亮的太阳,近视、肥胖、体质健康水平差充斥在我国儿童少年群体中,这群少年缺乏在阳光下的历练,缺少正确的“捶打”,加之部分家庭父亲缺席、学校男性教师缺乏,他们对“阳刚”的认知不足,对“坚毅”的体验有限。武术练习中强调:“内存一口气,外练筋骨皮”,调动青少年的朝气,激发本有的活力,练就“精”“气”“神”的体魄,成就精神的少年。(5)内修内求的平和训练。快节奏的时代背景下,中小学生的浮躁情绪随之浮现,学校心理健康工作者曾发现我国中小学生的社交、学习等焦虑状况竟也令人担忧[4],再不是“少年不识愁滋味”的时代。武术项目练习时,强调“天人合一”“身心合一”强化意念的内化和内修,这将有助于中小学生实现情绪的调节和控制,实现达到平和心态的塑造。
法,即方法,法理,是一种原则。武术进校园其核心在于素质教育的推进,落实“立德树人”的要务。通过推进青少年校园武术运动,引导青少年学生在武术习练中实现育人要求,增强身体素质、锤炼坚强意志、塑造完整人格、培养优良品质。
河南作为我国武术大省,2005年以来在此做出较大的努力和举措。因此,本文重点分析河南省校园武术的开展现状,用来分析其发展之“法”。团队自2019年9月起实地调研河南省106所武术特色学校,得到以下结果。(1)目前河南省有75所小学、15所初中、3所高中、13所一贯制中学在持续开展武术进学校行动;(2)武术师资队伍中,武术本科专业毕业教师23人,经过省专项培训教师46名,专职体院教师136名,占比分别为11.2%、22.4%、66.3%;(3)武术特色学校检查以习练人数、师资队伍、场地设施、学生动作整齐度为主;(4)武术特色学校采用段位制的形式和内容对学生进行动作教授。(5)河南省内多数城市的小学武术教学开展明显优于中学,其中郑州、南阳、开封、焦作、安阳6省的武术进校园活动开展情况最佳。(6)河南省接受武术练习的学生人数为174729名,其中初中学生18986名,高中学生11000名,小学学生127746名,一贯制中学学生16997名,分别占比为10.9%、6.3%、73.1%、9.7%。此外,河南省校园武术的硬件设置较为齐全,有利于使学生能够真正、有效的参与到传统武术中来,在增强自身身体素质的同时,全方位体会武术的魅力。
河南省106所武术特色学校的教学手段和形式均不尽相同。有以养生文化塑造为主的教学手段,有以“一课一操一赛一社团”为纲的教学形式,有以武术技能普及为重的教学方式,最终以“段位制”练习为呈现样式。他们以学生大健康观、生态健康理念的形成为主旨, 将武术的理论知识、功法技能贯穿到课堂和课间操中,丰富学校体育文化的内容,可操作易执行。部分学校成立了中华优秀传统体育项目社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赛促练使得武术既能进校园,又走出校园,走向社会。河南武术特色学校是在当地文化的基础上,充分结合时代特色和青少年身心特点长出新时代的校园武术之“芽”。
方即方寸,尺度。武术进校园项目开展以来,受到了社会各界尤其是学校教育者的高度关注,然而总体发展尚未达到预期目标。学者马文国在《文化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学校武术教育发展的新思考》一文中充分论述了武术本身的项目特点与学校体育目标定位之间的冲突与问题[3]。武术真正走入校园还需要以恰当的分寸、尺度切入。虽然部分学校虽已开设武术课程,但其教学内容、课程安排、评价标准等需要有适合武术项目特点的尺度来适应。
荀子曾曰:“人无礼则不立,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5]。武术礼仪又可划分为两方面,一是武术礼仪的相关制度与规范要求,如何时、何地、行何礼的规定等。另一方面是武术礼仪中可见的事项或器物,如动作方式,服装样式等[6]。武术进校园的过程中,“武德”应该是首推的教育内容,也应该是评价的重要标准。武术强调“礼始礼终”,这将可以在健身强体的同时提升青少年的礼仪素养。因此,单追求运动强度或仅强化武术动作技能的武术教学,不应该是武术进校园之“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培养学生对优良传统文化的兴趣是武术进校园的使命和方向。不同时代背景,不同的生活方式如何让青少年体会到武术动作的内涵和意义是武术进校园的难点。不曾见过“虎扑”,却要让其将动作学得惟妙惟肖对武术老师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借用现代科技手段还原动作创作背景是武术进校园的有效方法,也是激发青少年主动学习武术兴趣的一个方向,以使其身临其境的感受传统智慧,浸染在传统文化氛围中,该是武术进校园的内涵要求。
“术”是一种技术特色。《说文解字》释为:“术”,邑中道也。段玉裁注云:“引申为技艺”。道路是通达目的地的,技艺则是方法技术之谓,都是手段,所以技艺也就被称为术[7]。2020年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联合印发《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体教融合”成为新时代体育发展的重要形式,该背景下武术进校园将获得更多的手段和途径。
任何一项体育项目的开展均离不开广泛的群众基础,武术进校园的关键之术是找到这批群众基础。爱玩是孩子的天性,玩儿什么是需要教育者慎重思考引导的锚点。武术竞赛的魅力在于点燃青少年兴趣之光,使其玩儿的过程是健身健体的实践,玩儿的效果是身心健康的体现。“以赛带练”是很多体育项目得以推广的不二之选。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也高度重视竞赛的作用,强调“只有参加体育竞赛,才能够实现学校体育锤炼意志、健全人格的功能。”因此,组织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武术竞赛,是武术找到“群众”的良好手段,是真正进入校园,进入青少年内心的门槛之“术”。
非专业体育教师上体育课,非武术专业教师上武术课是制约校园武术发展的重要因素。倘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好的老师就是兴趣的激发者和守护人。专业的武术教师身上会流露出武术的专业素养,会情不自禁的表达对武术喜爱,会在言传身教中体现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尊重和敬畏。这些是培养儿童少年武术兴趣的动力和能源,相比武术教学的硬件环境而言,武术教师的师资队伍则是无可替代必要软条件。目前我国武术教师的职前培养问题上仍有众多问题需要探究[8][9],同时还需要针对中小学武术进校园项目的教师职后培训。该培训的主旨在于重塑新时代学校体育发展中武术教师需要掌握的技术手段和策略,以培养学生武术运动兴趣为出发点,构建系统的教师职后培训体系,以武术在校园中的持续发展为落脚点,培养一批能够真正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校园武术教师,为儿童少年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