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艳杰
(吉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吉林四平 136000)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中小学研学旅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与传统教育模式相比,研学旅行在提升学生的适应能力、动手能力等综合素质方面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1]。目前,研学旅行在我国各地逐渐开展,一些中小学在研学旅行课程体系设计、评价机制探索等方面积累了很多经验,但同时在实践操作中也出现了一定的问题。
研学旅行是通过实践的方式让学生亲近自然、了解社会的一种教育手段,与一般的旅行相比存在区别。研学以学习为主要目的,所以无论行程设计还是活动安排,都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将学习内容量化为指标,渗透在整个研学过程中。现有的研学活动,在学校、家长以及学生层面上,都存在将“研学”等同于“旅游”的问题,甚至认为研学就应以玩为主。这就导致研学失去了“学”的意义,与研究学习的初衷相悖。目前的研学形式与真正的研究学习存在很大的差距,究其原因为研学活动未能根据青少年的学习需要而设计,没有将应达到的学习目标作为研学活动结束时的考查要素,导致研学旅行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不足。
1.学生方面
学生在参与研学之初往往不能正确认识研学旅行的目的,对很多有目的性的学习活动参与度不足,成为研学活动的旁观者。另外,组织者在安排具体活动时,或出于纪律和安全考量,或受到时间等因素限制,往往对很多活动内容进行了缩减,甚至取消了一些活动环节,缩短了学生的活动时间。这样显然会剥夺学生的自主性,削减学生的参与热情。这对研学活动预期目的的实现非常不利。特别是一些具有挑战性的实践环节,更容易出现这样的问题。
2.教师方面
在研学实践中,教师的角色往往是多位一体的。教师既是研学活动的组织者又是参与者,这使教师承担了更多的责任。但是在实际研学过程中,教师人数有限,导致其不得不兼任安全员的角色,将大部分精力放在保证学生安全上,而无暇顾及其他,不能全面参与和引导学生活动,自然容易忽视学生的主体意识。这导致研学活动重形式、轻体验,难以使学生在“研”中有所学,在“游”中有所得。例如,在研学中,涉及历史或其他领域的专业知识时,教师仅仅作为旁观者是远远不够的,而应提前做好准备,真正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
3.家长方面
家长在中小学研学中容易扮演较为消极的角色。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部分家长将研学视同旅游,忽视了研学的重要意义,不支持研学;其二,部分家长混淆了家庭旅游和研学旅行的区别,忽视了研学旅行作为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活动对知识储备,以及多层面、多维度参与等方面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意义;其三,部分家长对研学的重视不足,只负责报名和提供费用,对如何帮助学生实现学习目的不感兴趣,产生“甩手”心理,没有积极配合研学活动。这样一来,家长在中小学研学中完全成为旁观者。
依照研学内容,研学旅行活动可以分为不同类型,常见的有户外拓展训练、观赏自然风景、参观名胜古迹,还有参观展馆、农场或企业的生产线等。这些活动往往容易出现规划科学性不足的问题,体现在组织活动方面,即组织精细程度不足和活动设计科学性不足,从而导致未能实现寓教于乐、学有所得的目的。分析原因,是组织者没有根据不同的研学安排和不同的研学基地,确定要达到的研学目标。例如,红色基地更多的是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巩固[2];亲近大自然则是教会青少年生存技能及如何进行团队协作活动;参观一流大学和研究机构,更多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理想的研学活动应根据不同研学基地的情况进行缜密的设计和安排,从而充分发挥研学的价值。同时,研学基地应根据研学学生的主体差异进行更有针对性的活动设计。当下很多教育实践基地开发的研学产品,没有对教育和课程资源进行精心设计,导致研学旅行的效果大打折扣。
在现有的研学旅行研究中,研学评价主要通过口头或事后作业的形式进行,评价方式方法较单一。一些教师允许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但缺乏可行的评价标准。这导致研学评价流于形式,研学活动的评价停留在表面,不利于研学旅行活动的科学化发展,也不利于研学参与者进行自我反思。在研学旅行设计中,评价应包括信息收集及处理、思维方式和方法、知识整理与汇集、动手和实践能力、意志品质和人际交往等方面。但在当前的研学活动评价中,虽然参与者认识到评价和总结环节的重要性,但由于惰性思维,参与评价活动的积极性不足。加之评价标准不明确,导致评价的可操作性不强,未能及时解决研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中小学研学旅行在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增强情感体验、完善人格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当前,中小学研学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下文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具体的优化策略。
相关工作者要认识到,研学旅行之所以存在诸多问题,是因为教师、学生和家长等参与主体对研学旅行缺乏正确的认识。
研学参与主体对研学旅行形成正确的认识,有利于从各个方面宣传研学旅行活动。在社会层面上,教育部门应通过各种媒体向公众宣传研学旅行,提升公众认知度,使社会大众了解研学旅行的意义和价值。新媒体时代,除了传统的广播电视和报纸类媒体外,相关工作者还应使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传递信息。学校应积极开展各种类型的宣传会议,如家长座谈会、学生动员会,并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培训活动及讲座,从而传达研学旅行的精神,将研学的意义、课程目标和具体实施过程等内容告知各类主体,使他们真正了解研学对青少年的重要意义。教师也应加深对研学旅行的理解,并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学生及家长学习相关策略。家长应积极配合学校工作,深化对研学的认识,了解研学对青少年成长的重要意义,促进研学旅行的有效开展。
研学课程化即将研学旅行设置为青少年在学习过程中必须完成的课程[3]。目前大多数学校仅从宏观角度强调研学旅行的重要性。要想改变现状,学校应将研学旅行作为青少年必修课程之一,将其融入日常教学活动中。首先,相关部门应将研学列为正式的教学安排,融入教学大纲,并在此基础上开发专门的课程教材。教材应具有针对性,需要根据青少年所处的不同阶段而有所侧重,小学教材和中学教材应有所不同。同时,各地应优先考虑适合的本土资源。其次,学校应根据不同的研学教育需求,精选研学路线。研学不是必须去千里之外,很多研学活动在本地就能够完成。那些能够充分展示本地历史及发展现状的研学旅行往往更有现实意义。例如,笔者所在的城市四平被称为“东方马德里”,是知名的英雄城,红色旅游资源非常丰富。结合本地的红色资源开展研学旅行,能够增强青少年的民族自豪感,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
研学主体往往会直接或间接参与研学。从学生角度看,教师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升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度,推动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自主体验,改变学生被动参与研学旅行的局面。这要求研学旅行有长期的、系统的规划,能够依据青少年所处的不同阶段进行系统性安排,使活动符合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点,从而真正提升青少年的综合素质。在研学总结阶段,教师应鼓励青少年用多种多样的方式来完成研学旅行的总结任务,如写散文、进行演讲比赛或开展交流会等,尽量选择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方式,从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其他研学旅行。
从教师角度看,教师应打破安全员角色的束缚,提高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例如,在设计活动的环节,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不同兴趣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在活动开始前,教师应查阅相关资料,进行多角度的预设。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作为组织者、示范者、参与者,真正投入研学旅行,更好地实现研学旅行的目的。
从家长角度看,家长不应仅作为资助者,而应成为研学旅行的间接参与者。学校应调动家长的积极性,充分利用家长资源。家长中不乏各个领域的专家,学校应该充分鼓励、邀请家长参与研学旅行,为学生讲解相关知识。
研学旅行应实现实践育人的目标。因此,开展研学之前,相关工作者应进行精心设计,充分结合学校、学生和地区的实际情况,设计具有可行性和针对性的研学方案。在研学开始前,学校应事先进行实地考察,制订详细的研学规划,确保活动的实践性、教育性和安全性。研学过程中,带队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作用,督促学生遵守纪律,通过丰富有趣的活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教师要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让他们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体。此外,学校必须高度重视安全保障机制,为参与研学的师生购买意外保险,提供必要的药品、食品等物资及经费保障。
研学旅行是校内和校外教育相互结合的产物,要求相关主体成为评价的重要部分。传统的教师评价方式较为单一。学校应采取教师评价、家长评价、同伴评价、学生自我评价相结合的多元化评价方式,切实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同时,评价方式不应仅限书面作业形式,而应依据学生在研学旅行中的表现进行具体安排。在评价标准上,教师不应只关注学生是否学到了新知识,还应关注学生能否在研学中实现情感升华和品格塑造。
综上所述,中小学研学旅行教育作为一种寓教于乐的新型教育方式,符合当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在新的教育形势下,研学有利于学生增长知识阅历、提高实践能力、丰富个人情感、磨炼个人意志。因此,这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教育实践活动。随着中小学研学旅行教育的不断深入,其价值一定能够得到全社会的认可,届时研学旅行教育也必将进入新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