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要素的融合策略探析

2021-11-22 01:47史洁颖
现代英语 2021年24期
关键词:文科英语课程思政

史洁颖

(三江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2)

一、引言

刘建军教授指出新文科是文科与理工科、专业课程与课程思政要素之间的有机融合。人文学科要起到应有的价值引领、人格完善、精神健康的作用。新文科建设的宗旨是立足新时代,回应新需求,促进文科融合化、时代性、中国化、国际化,引领人文社科新发展,服务人的现代化目标,构建世界水平、中国特色的文科人才培养体系。大学英语课程作为文科建设中的关键一环,有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建立育人育才为核心的新文科建设发展新格局背景下,文章将探析如何将课程思政理念和大学英语课程内容有机融合,在全面深入课堂内容基础上,充分发挥大学英语课程的育人作用,使大学英语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而行、相互呼应、相互配合,进而形成良好的协同效应。

二、大学英语融合思政元素的现实问题

(一)教材内容缺乏思政元素

教材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载体,因此教材的内容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目前的大学英语教材,普遍都缺乏思政元素的内容,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成果都会大打折扣。根据新大学英语指南(2020)要求,必须大刀阔斧地进行教学大纲改革和新教材编排,丰富教学内容,将思政素材有机融入教材中,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是新教材的创编和出版都需要较长时间,大学英语目前只能暂时沿用传统教材。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提高大学英语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是需要切实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二)教师认知不足、方式生硬

一方面,很多高校教师已经响应“思政进课堂”号召,但是还有部分教师对于所任课程的育人本质认知不足。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一些高校大学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主要关注语言知识学习和语言技能提升,并未明确地将思政育人呈现于教学目标之中。另一方面,践行课程思政的教师可能未考虑到学生的感受和需求,思政元素灌输内容呈现方式吸引力不足,方式略显简单生硬。因此,大学英语课程中如何在语言学习中流畅自然地实现思政教育,而不是生搬硬套地进行政治宣讲,是目前教师普遍存在的困惑。

(三)学生缺乏主动性

大学英语课程作为大学一二年级的公共基础课,学生对其重视程度不如专业课高。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基本只关注语言知识点的学习,通过课程考试就是其唯一目标,因此对基于课堂内容的深度挖掘和补充知识不太感兴趣,不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教师在融入思政元素时,如果学生没有互动和回应,甚至有的产生无视、漠视和排斥心理,势必会影响教师主动地、创造性地开展课程思政,其成效自然也会受到影响。如何改变大学生的学习状态,提高他们的政治热情,如何使大学课程思政教育能够切合新时代大学生的心理,是课程思政改革需要切实解决的重要问题。

三、大学英语融合思政元素的策略

针对以上三个大学英语融合思政元素的现实问题,探索行之有效的途径与策略。

(一)深度挖掘,有机结合

教材是教师实施教学环节的重要依据。在新文科教育和思政课程的背景下,大学英语教材的编写必须顺应潮流。目前的大学英语教材基本是以介绍西方文化为主,缺失中国元素,应当在新教材中加入中华文明的主题介绍,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民族文化和历史。同时,教材中也应包含正确价值观引导的文章,帮助学生建立“四个自信”,培养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同时也可以增强大学英语教学的时代性、实效性、思想性。大学英语新教材兼具知识性和引导性,可以保障教师在大学英语课堂上德育教育有的放矢。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在新教材没有落实到位的形势下,要求大学英语教师依托现有教材内容进行潜心研究,深度挖掘教学内容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将其中的育人元素、文化元素等合理提炼出来,找到思政教育和语言学习的有机契合点,恰到好处地传递给学生,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针对传统教材思政内容缺乏的问题,教师可采用活页方式,作为课本的有机补充。教师对课文主题中所衍生的思政元素进行提炼和拓展,找到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相衔接的点,有机结合。针对每个单元的主题内容,设计活页式补充教材,设计内容要体现文化传承、价值观引领的课程思政内容,充分发挥课堂的立德树人教育功能。根据不同专业,不同英语基础的学生,可以补充内容相似难度不同的活页。

(二)增强意识,巧妙融入

要想把课程思政落到实处,大学英语教师首先需要认识到本课程的育人本质,深刻领会和认同协同育人的教育理念。公共英语课具有覆盖广、跨度大、学时长等特点,因此人文外语教育在新文科建设中尤为重要。在公共英语课程学习过程中,大学生广泛接触国外的文化和思想,易受西方思潮和文化影响,因此其课程的思政教育责任重大,形势严峻。高校英语教师要进一步充实公共英语教学的内涵,通过课程思政,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批判思维和责任担当。

大学英语教师在强化专业素质基础上,要重视自身人文素养的培养。因为要精准把握教材中所体现的西方政治和人文背景,深入思考和挖掘与之相关的本国文化,并非一蹴而就的,不可能通过短期培训或者简单的政治学习达到要求。只有对两种不同社会意识形态深入了解,比照研究,才能在课堂上有机巧妙地结合,不牵强附会,不生搬硬套。而且,高校教师只有对本国的文化和意识形态有强烈的自我认同,才能用真情实感打动学生,在学生心里埋下一颗颗德育和爱国的种子。

课堂思政融入日常教学内容的方式要兼顾柔性和弹性,灵活巧妙的进行操作。要重视情感态度在课程思政中的关键作用,促进隐性与显性教育融合,践行润物细无声的育人原则。用情感来激发人,好像磁力吸铁一般有力量,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是人的精神生活的核心。道德行为从本质上讲是一种情感活动,真正的德育不是枯燥的说教,而是建立在一定的情感基础上。情感是知性道德向情感道德转变的逻辑源头,是德育中产生道德认同的重要途径。思政元素主要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而不是显性说教的方式,打造有情有义、有温度、有爱的文科课堂。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讲授人生哲理、剖析人性,提醒学生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倡导积极、正面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三)全面考核,激发内驱

学校和学院可以优化学生考核机制,在检验学生学科知识掌握情况的同时,增加思政内容的考核。学校可以从宏观上制定计划,每个学院根据专业特点和具体课程内容细化各项考核目标,均衡全面进行考核。而且,有了硬性考核指标的要求,学生对于课程思政的内容会有更明确的目的性,以考促学。

当然,考核只是手段,并不是最终目的。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可以让学生真实地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培养其探索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课程思政的有机融入,通过中外文化对比,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开放性思维,用辩证的眼光看待不同文化,认识和肯定自我,增强中国文化身份认同。

此外,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植入思政内容能激发学生全面提高内驱力,提升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教师可以借助各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辅助学生,激发学生更多潜能。有效利用“幕课堂”“学习通”“超星智慧学习系统”等“互联网+”教学模式,把传统单一授课模式创新成线上线下混合兼容式立体模式,充分挖掘教育潜力,帮助学生树立不断创新和积极思考的意识,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四、结语

人文外语教育在新文科建设中尤为重要。大学英语课程给学生输入语言知识点的同时,应该有机融合思政元素,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培养学生的人文学养和文化素养,理解人类共同价值,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彰显大国青年的时代担当。学校、教师和学生一起努力,形成协同效应,共同保障课程思政的全面有效开展。

猜你喜欢
文科英语课程思政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及实践路径
基于OBE理念的综合英语课程形成性评价机制研究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文科不懂理科的伤悲
思政课“需求侧”
求学·文科版2019年6、7期合刊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求学·文科版201806、07合刊
孙文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