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视觉思维构建路径探微

2021-11-22 01:27梁婷婷
名师在线 2021年26期
关键词:统计图三角形情境

梁婷婷

(福建省泉州市德化县尚思小学,福建泉州 362500)

引 言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思维特点,体现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1]。教师立足小学生思维发展的不平衡性,契合小学生直观思维能力较强的认知学习特点,将教学关注点落在直观化教学设计上,通过合理的思维启发和深度引导,增强学生数学学习的直观体验,帮助学生形成更多的对数学知识的认知,推动学生视觉思维能力的提升与发展。基于此,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创新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为学生视觉思维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一、开展观察活动,积累视觉思维形象

小学生视觉思维的发展需要以必要的直观教学素材做支撑。教师应有意识地在数学课堂中开展数学观察学习活动,整合数学实物、模型挂图、数字化资源等多种和教学内容有关的教学资源,按照课时教学目标,有序地将这些教学资源投放到课堂上,启发学生通过观察学习,从多角度、多层面建立对数学事物的直观认识,形成丰富的表象认知,为学生深入学习新知打下坚实的基础。

数学观察学习活动的核心要素是“观察”,教师应充分考虑课堂教学的时空条件,灵活调整教学活动形式,力求让每位学生都能高精度、全方位地完成对教学素材的有效观察[2]。例如,在“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教学中,教师在新知演绎环节利用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向学生分别呈现多组统计数据不同的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以及相同统计数据的统计表格和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让学生对比这些统计形式,直观观察这些图片素材,分析、总结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丰富的感性认知素材给学生带来了多角度观察、学习、思考的机会,学生的答案包含很多关于纵向条形统计图的碎片化认识。教师应对学生的观点做好梳理,系统化地呈现这些数学学习成果,指导学生理解新知识。

教师采用信息技术教学手段,能够克服时空条件对观察教学活动的不必要干扰,提高学生的观察学习质量。教师设计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直观观察和统计图表与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比较观察两种观察学习活动,能够引领学生按照横向、纵向两个方向发散数学思维,使学生形成更多视觉思维形象,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

二、经历操作过程,培养视觉个性特质

数学学科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如果缺少操作学习,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容易停留在较浅层次。教师依托数学实验学习、数学实践活动、数学操作训练等多种教学形式,为学生经历数学操作过程搭建多元化学习平台,能够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核心属性,从而拓展学生数学学习思维的深度,使学生形成更多个性化的认知和想法,培养学生的视觉个性特质。

在视觉思维构建下的数学操作活动中,教师要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活动操作过程中给学生预留充裕的学习时间和思维空间,为学生数学操作学习提供动力。例如,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是180°”时,教师并非采用直接导入的教学方式,而是先让学生用三角板或直尺画出多个形状不一的三角形,观察三角形三个角的大小,对三角形的内角和大小展开合理猜想。在观察素材的辅助下,学生猜想的结果虽然不是准确的180°,但也与180°相差不大。教师此时组织学生进行数学操作学习,用量角器分别测量各个三角形的三个角的度数,计算它们的内角和,让学生认识到每个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

在数学概念性知识教学中,教师如果一开始便直接展示数学结论,会让数学教学的思维性大打折扣。教师分别设计观察活动和操作活动开展三角形内角和相关知识的教学,让两个活动相辅相成、互相促进,能够引领学生深刻感知每个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推动学生数学概念性知识的自然生成。

三、创设图形情境,促进视觉认知构建

很多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存在认知误区,认为只要记住数学概念内容,把数学公式套用到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就能学好数学,忽视了对数学知识的综合学习和深入理解。对此,教师应充分利用观察活动、操作活动来增强学生的数学学习体验,丰富学生数学感性认知;同时,应着眼于学生的认知建构和有效内化,采取创设图形情境的方式,将学生带入更为生动、具体的直观学习场景中,引导学生完成由具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

教师在创设图形情境时,要兼顾情境教学的启发性和趣味性,既要密切围绕视觉思维教学主线,又要贴近学生的心理特点,用生动有趣的情境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探究学习兴趣。比如,在“三角形的分类”教学中,教师结合多媒体课件展示,创设“三角形大战”趣味情境,通过展示边、角特点差异明显的多个三角形图片,启发学生思考:“如果让你分类,你会把哪些三角形分到同一个‘战队’?”趣味情境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积极投入对三角形分类的探究思考中。很快,学生就结合三角形边、角的特点,找到了多个三角形分类标准,对三角形分类形成了初步认知。

教师依托趣味性较强的图形情境,把枯燥的概念知识转变为有趣的“图形战争”,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快速、高效地找到三角形分类标准。教师结合学生前概念构建结果,顺势切入核心知识讲解,必然能够提高学生参与数学学习的积极性,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四、创新意象转换,优化视觉内涵表达

学生不仅要主动学习数学知识,还需要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输出自身内化的知识。要想加强对学生视觉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就需要关注学生视觉思维的有效运用,通过创新意象转换教学,了解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情况,提高学生数学学习思维的灵活性。意象转换的教学渠道较为丰富,教师不妨以文字、平面图形、立体图形、生活实物、数学模型等多种素材为抓手,设计多元化的转换学习活动,发展学生多维度的视觉思维能力。

在意象转换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主动表达创造更多机会,可以采取数学说理教学方式,鼓励学生大胆表述自己的转换学习成果,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比如,在“直线、射线、线段”三个数学概念的教学中,教师先围绕三者有无端点、可否度量、表示方法等核心知识要素,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对这三个概念的认知理解,完成对三个概念的数学说理和系统梳理,加深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接着,教师启发学生思考生活中是否有与之相同或相似的生活现象,组织学生展开意象转换学习,完成了新一轮的数学说理活动。

教师围绕重点知识要素,组织学生进行归纳总结,能加深学生对数学核心知识的学习印象,夯实学生数学认知基础,为学生数学思维发散和创造性学习创造条件。在此基础上,教师应设计意象转换学习活动,让学生对接生活实际,自主发现生活中的直线、射线、线段,配合数学说理活动,进而拓展学生的视觉思维广度,优化学生的视觉内涵表达。

结 语

小学数学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关注学生在数学学科学习中的共性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实际需求,采用整体性更强的教学设计,辅助学生视觉思维的发展,增强学生数学课堂学习的感官体验。开展观察活动、经历操作过程、创设图形情境、创新意象转换等手段,都是学生视觉思维构建的有效教学途径,可以达到帮助学生积累视觉思维形象、培养视觉个性特质、构建视觉认知、优化视觉内涵表达的教学效果。教师要根据数学知识的独特性,灵活选择教学方式,不断强化学生的视觉思维能力,推动学生多元思维体系的建构与发展。

猜你喜欢
统计图三角形情境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让“统计图图表”背后的数学文化熠熠生辉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画好运动情境图——解决追击与相遇问题
三角形,不扭腰
三角形表演秀
如果没有三角形
画一画
如何选择统计图
与统计图有关的判断和说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