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博 中央财经大学
在高校教育中,体育教学更是重中之重,它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高校不仅要重视体育教学,更要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对影响学校体育教学发展的各种因素进行深入的剖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同时,要积极探索适合自己的教学方式,把体育文化和实践活动结合起来,以培养高素质的学生为目标开展体育教学。
任何一门学科的核心都是以确定切实可行的目标为中心,而体育也是如此。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在体育教育中,理论讲授与实践训练的有机结合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致使学生过分强调理论而忽视实践,从而严重地影响了他们综合素质的提升。体育教学模式和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要求相违背,而且由于经费和设备等原因,高校没有引入学生感兴趣的运动,而且现有的体育课程设置也不合理,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此外,在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中,存在着许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目前,有些高校把一些大众化的因素引入到了体育教学中,但其实际效果却与人们的期望相差甚远,长期下去,就会使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从而影响到高校体育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和改革。[1]
从目前国内一些高校的体育课现状来看,仍然是以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为主,课程设置也基本相同。老师们一般都会让学生做一些简单的热身动作,比如跑步之类的,这样的动作对他们来说比较熟悉,也能让他们的基本功更加扎实,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对运动的热情也会越来越低。另外,大多数的体育教学模式都是以老师为主,对学生的身体功能的协调发展缺乏足够的关注,因而不能达到锻炼身体、愉悦身心的效果。
长期以来,由于传统的“文化课程”教育理念的影响,人们对“高校体育”的关注并不多。社会对高校体育教育的投资相对较低,学校体育设施、场地、器材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欠缺,而体育代课教师又没有探索出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新的教学方式,而高校生对体育课程的学习又不重视,这就会导致高校生的体质不能得到提高,导致高校体育教学工作无法开展。
传统的高校体育教育仅侧重于教材知识的传授,与传统的文化课并无太大的区别,仍然是以知识为主,只强调了体育知识和技巧,只注重技术动作的示范,学生们只会进行一些简单的模仿,并不能真正地感受到运动的快乐,因此,学生们就不能有自主的运动意识,也就无法形成独立的运动习惯。因此,当前的体育教育忽略了培养学生自主锻炼的意识和习惯,导致他们没有形成良好的日常锻炼习惯,导致他们的体质不能得到改善。[2]
50年代,我国高校的课程体系基本架构已基本成型,但在基础课程方面,与初中、高中并无多大差别,教学内容较为老套,重复的内容也较多,课程设置也不够新颖,体育活动不多,教学方式也不够创新。在高校的体育课上,仍然沿用着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过于强调专业化,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我国各个时期、各个学科都在不断深化应试教育,老师、学生都过于强调提高文化素养、提高学习成绩,尽管教育部十分重视“五育并进”的教育思想,却没有将其贯彻到高校体育教育中。即使是体育老师本人,他们自身也把体育作为一门辅修课程,对其内涵理解不够,没有把体育教育的思想贯彻到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等方面去。在许多高校的体育教学中,并没有教授学生们怎样提高体能,而是在教学前期组织学生们进行跑步和热身,然后让他们自己去做运动,这样学生的压力会大大减少。
高校体育教师在对体育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进行更新和改革的基础上,应根据现实情况,构建一套完善的体育教学评估体系,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并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学生的体质。通过增加瑜伽舞蹈、跆拳道等符合学生生理需要的运动项目,既能让学生对运动有所了解,又能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同时,高校体育教育要从现实出发,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突出学生主体性,积极更新体育教育的观念和方法,运用探究式与共享式的探究活动,为体育学习和实践奠定基础。[3]
体育教育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体育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合理的学习方案,并严格督促他们实现目标,增强他们的体育锻炼意识和行为准则,从而使他们的体质得到全面发展。另外,根据学生的体质和接受能力,制定体育教学方案和内容,以提高学生的体质。
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人们普遍认为体育教学是可有可无的,因而在体育教学中也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在这样的环境下,不仅会对学生的学习态度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对我国的高校体育教育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必须加强对高校体育的关注,为学生提供可以锻炼的场地和器材,同时要积极探索适应新时代的体育教育方式,提高学生的体质。
在高校里,进行教学管理,是一种规划、组织、调整、合理的管理体系,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促进教学的发展,使之朝着科学、现代化的方向发展。目前,我国的体育教育工作是一项综合性的、多方面的工作,它涉及了许多问题,包括解决学校的各种问题,协调学校与教学管理之间的关系,因此,必须采取合理的管理措施,以推动我国的体育事业向前发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高校的体育教学理念也发生了变化,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将技术训练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习惯,因此,传统的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要树立一种新的体育教育观,它要求高校的体育教学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将运动的方式与原理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健康的教学理念。[4]
体育课是高校的一门重要课程,它既可以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又可以锻炼高校生的意志。在实施高校体育课程的过程中,应改革教材,并根据学生的兴趣制定终身体育教学的目标,既要注重科学性,又要注重实用性,还要考虑到教材的特殊性,加强非竞技类的体育项目,这样学生在校内或者毕业后,都可以进行合适的体能训练,并能在高校的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专业的体育锻炼。
当前,我国普通高等学校的体育课程大都是统一的,没有明确的目标,而且高校生的兴趣爱好也各不相同,大家都很难做到一致,在课堂上进行统一的教学势必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此,高校应该将体育课程划分为篮球、排球等,并按自己的喜好进行选修,并在班上组织竞赛,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提高教学质量。同时,教师还可以对学生进行更加专业的体育教育,使其能够切实地实现体育课程的教学思想,进而推动高校体育事业的发展。
高校体育事业的发展与其自身素质的提高有着密切的联系。体育教师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了解先进的运动技术,把先进的运动技术运用到教学中,使之更加专业化。因此,目前高校对体育师资的需求越来越大,要求其具备较强的专业素质和较强的知识储备。为了提高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高校可以定期组织体育老师进行教学训练,或者请体育专家定期向学校进行报告,提高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为高校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为推动高校体育事业的发展,高校或校内各学院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参与有关运动项目,如乒乓球赛、篮球赛等,首先安排学员进行预选赛,初赛成绩好的同学可以组队参赛,参与校内和校外的校际比赛,同时还可以组织其他同学组建啦啦队,让所有同学都能参与到比赛的整个过程中,为团队的荣耀而奋斗,这样才能在不知不觉中把运动的精神贯彻到自己的身上。
在现代教育中,要从多个方面进行动态的评估,而评估体系的存在又是一种激励。在教学评估中,要对学生的学习和人格差异进行较高、较长的时效性评估,并可对一些隐性指标如兴趣、意识、态度等进行评估,以促进我国高校体育教学评估体系的完善与健全。
健康的身体素质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未来的发展,所以,学校要通过对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剖析,找出影响体育教学发展的关键因素,加强学校体育课程建设,不断完善学校的体育课程体系,充实学校的教学手段和资源,为学校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同时也为培养学生的健身习惯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平台。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积极创新体育教学模式,科学设定教学目标,创新教学任务,为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提供帮助。同时,对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综合发展也是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