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阿玲
小学语文启蒙教学阶段,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开展课内外阅读活动,增强阅读能力,提高阅读素养,这是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但实践教学中,很多学生对阅读缺乏兴趣,内驱力不足,他们不能够静下心来认真参与阅读,面对这样的现状,教师要认真分析原因,并能够探寻有效对策,充分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诱发学生阅读的内驱力,并切合学生的实际推荐有意义的阅读书籍,拓展学生的阅读空间,让学生爱上阅读,进而积极主动地参与阅读活动,提高阅读素养,培养阅读与理解能力。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很多同学对于阅读缺乏持久的兴趣,仅仅满足于布置的与教材配套的必读书目阅读,为了应付阅读考级所需,还有部分学生喜欢动漫或童话故事这一类书籍,其中情节动人,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而对于经典名著、人物传记、科普类的书籍阅读缺乏兴趣。由此可以看出,很多同学只阅读自己喜欢的书籍,不能开展广泛且持久的阅读活动,整体阅读素养不高。
很多同学阅读只是局限于教师布置的阅读内容,翻开阅读的书,随便“看看”而已,并没有深入到阅读文本之中,更没有把握阅读的内涵,阅读理解能力低下。还有部分学生是被动阅读,打发时间。可以看出,相当多的学生没有明确的目标,阅读体验不够深刻,阅读的内驱力不够。
调查发现,很多家庭没有良好的阅读氛围,家长对于阅读不够重视。对于学生在家时间,很多学生以看电视,玩手机,上网娱乐为主;部分家长重视阅读,便为学生提供一部手机,开展网络阅读,阅读内容以网络小说或动漫故事为主,没有经典阅读内容,更谈不上亲子阅读活动的开展。
调查中,有44.4%的学生表示看不懂教师推荐的相关阅读书籍。这些同学的阅读活动,需要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才能开展,针对独立阅读无从谈起。当然,针对阅读教学开展,不可否认,部分教师开展任务阅读,文本难度较高,超出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学生的阅读内驱力就降低了。因此,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阅读书籍,有利于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鉴于心理学家提出的学生成就的动机包括认识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三个要素,教师要以这一理论为基础,结合当前学生阅读中存在的问题,积极开展有效对策,科学合理地制定以下策略,激发学生阅读的内驱力。
首先通过开展丰富的阅读活动,让学生感知阅读的意义,感受到阅读的价值,提高阅读的热情,让学生懂得阅读对成长的重要意义。因此,教师可以利用班会课举行“我阅读,我快乐成长”的主题活动,让阅读能力强的同学走上讲台,畅谈阅读心得,体会阅读带来的快乐。通过有意义的阅读教学活动课,让学生制定个人读书计划,提出短期的阅读目标,完成阅读的量,并以此不断激励自己坚持阅读。教师需要定期开展阅读汇报课,让学生汇报阅读成果,畅谈阅读体验,记录阅读中遇到的问题,根据学生的阅读情况,教师要及时总结,鼓励进步,提出不足。通过表扬按时完成阅读目标的学生,为其他同学树立榜样,从而不断用目标激励自己,产生阅读的内驱力。
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让学生将阅读作为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增强学生的阅读意识。教师可以利用班级文化,创设阅读氛围,如张贴阅读的好处,利用名人名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还要求家长开展亲子阅读活动,印发与亲子教育相关的文章给家长阅读,开展共读活动,通过时间的积累让学生具备良好的阅读习惯。
结合学生的阅读现状,教师要给予他们针对性的指导,让他们选择合适的阅读文本,学会阅读,提高阅读的效率,实现有效阅读。
1.从泛读中开展精读
针对课内外的阅读文本,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推荐好相关的阅读文本,让学生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开展阅读活动;同时增强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分析阅读文本内容,教师还应该有针对性地开展精读活动,增强阅读素养。如针对教材内容可以选定章节,让学生自主阅读,然后再自主提问,全班共同讨论,分享阅读成果。让学生在阅读中对疑惑的问题进行深度分析,总结归纳,养成爱提问的习惯。通过一个个问题的解决,加强对文本的理解,学生对文本进行再次深入分析,加深对书本的印象,解除先前的疑惑,诱发学生阅读内驱力,在阅读中享受快乐。
2.画思维导图,让学生对阅读文本整体感知
针对阅读题材,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思维导图将文章的脉络结构通过思维导图呈现出来,抓住文本的核心词语,形成整体认知。比如,当学生读完整本书后,可以从整体上对照书本目录,让学生根据提示语自己畅谈体会,提取各个段落的关键词,分析其中的事件发展过程、人物形象等,将每章节的主要内容以思维导图的方式串联起来,既起到阅读巩固的作用,又能够让学生对文章整体有把握。
总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占据学科教学的核心地位,对于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增强语文阅读素养至关重要。但影响学生的阅读因素较多,很多学生对阅读缺乏兴趣,阅读的质量较低,面对这样的现状,教师应该诱发学生阅读的内驱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学生学会阅读,爱上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