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荣荣 昆山市陆家中学
当今世界,竞技体育作为重要的文化载体和窗口,集中反映出人类积极向上、健康的生活追求。受奥林匹克运动的影响,进入新世纪后,竞技体育受到各国的普遍关注。如今,比赛运动员之间的竞争愈加激烈,参赛选手都想成功卫冕,但冠军只有一个。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战术水平和身体素质方面,运动员之间的差距已经逐渐缩小,比赛的成绩往往由心理素质的高低决定。石岩[1]指出,参赛者在赛前最大的变化不是在身体、技术和战术方面,而是在以情绪为主的心理状态方面。心理活动存在于整个运动过程,换言之,赛前,赛中,赛后都有。赛前心理状态是重要的一环,并且是最关键的环节。心理训练在平时训练中是一个相对薄弱的环节,因此,分析竞技运动员赛前心理状态对成绩的影响及如何调整赛前心理状态十分关键,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地探讨,以求为竞技运动员的心理训练及提高运动成绩提供参考依据。
目前在心理学方面,西方研究者很少提及“心理状态”这一概念,因此关于赛前心理状态的整体理论框架还未构建完善。在我国,关于赛前心理状态的概念也一直未能界定。部分研究人员认为,赛前心理状态是对即将到来的比赛所表现出来的“身”“心”方面变化的综合体现[2]。而大多数学者认为,赛前心理状态是在比赛之前,运动员由内部和外部各种刺激以及运动员对各种刺激的认知所引起的情绪体验。因此,根据运动员的赛前情绪状态进行分类,可以分为以下四部分。
运动员良好的赛前心理状态为竞技的最佳状态,换言之,身心达到了最好的状态,也是竞技运动员一直追求的状态,是取得优异比赛成绩的关键。处于这种状态的运动员专项技战术已经非常熟练,并且力量、速度、爆发力等身体素质达到最佳状态,运动员对自己充满信心,渴望成功。表现为:
(1)比赛前和比赛中始终肌肉松紧适度,四肢协调。
(2)内心进行积极想象,认为自己可以取得好的成绩。
(3)激活能力适度并且稳定,不会过度兴奋和紧张。
(4)心情愉悦,镇定沉稳,无论出现什么状况都能理性分析,从容应对。
(5)想法简单,无复杂思维和焦虑的情绪,不会担心失败情况的出现。
(6)时刻保持头脑清醒,能对所学的动作进行准确的回忆。
(7)在训练过程中注意力集中,不受外界因素的影响。
该种类型的运动员赛前心理状态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提前进入比赛兴奋状态,另一类是赛前过度兴奋。运动员提前进入赛前兴奋状态,即在离正式比赛还有几天的时候就进入竞赛状态,进而使自己的身体和心理提前进入比赛状态。表现为情绪高涨,特别想去比赛场地,恨不得立刻参加比赛。最佳竞赛状态过早出现,会过多消耗生理能量和心理能量,到了正式参加比赛的时候,往往在比赛中表现出力不从心,体力不支:而出现赛前过度兴奋的运动员会由于过度兴奋,会有情绪不稳,心跳加速,动作失常,紧张,烦躁,注意力分散等,使运动员的动作变形,不能将自己的最好水平发挥出来。赛前过度兴奋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调整,会使神经系统与内分泌系统出现紊乱,出现“应激现象”会导致比赛的失败。
处于赛前淡漠状态的运动员表现为对比赛不重视,不关注,不想参加训练,情绪低落,四肢绵软无力,反应时间长,动作迟缓,对比赛胜利缺乏信心,甚至不想参加比赛。产生这种赛前状态,有的是由于兴奋过度,走向反面抑制状态:有的与大脑皮层兴奋过程减弱,抑制过程加强有关系;有的是由于神经过程激活水平不够。这些因素都是致使运动员不能很好动员身体各器官参与身体运动的因素。机能水平不高,达不到激烈的比赛要求。运动员在比赛中注意力不集中,无心应战,会致使比赛的失败。
这种状态下的运动员表面充满斗志,沉着冷静,但内心却无比空虚,浮躁。他们过高相信自己的能力,对比赛的复杂程度认识不到位,轻视比赛的困难性,很难冷静下来去思考问题,认为自己可以取胜。他们一旦在比赛中遇到挫折,势必会出现情绪低落,无计可施,急躁,最后造成比赛失利。这种状态一般出现在取得一些成绩就过高估计自己的能力水平,赛前心理准备不充分的参赛者身上。运动员在比赛前盲目自信会造成运动员骄傲自满,对平时的训练不重视,不能对比赛做到客观的分析,过高或是过低估计对手的能力,会造成运动员在正式比赛中态度不端正,不认真对待比赛,生理心理准备不足,在对手变换战术时不能及时做出应对策略,反应和灵敏度下降,导致比赛的失败。
信心是一名运动员应具有的素质要求,其影响着运动员比赛过程中整个人的精神状态,是内部力量。能正确认识自身实力和比赛形式的运动员,会对比赛充满信心。部分运动员总会感觉技不如人,不相信自己的能力,在比赛之前就会出现焦虑,紧张。缺乏自信心造成的原因会有运动员技术水平不稳定或是赛前状态差,之前比赛的失败,由于经验不足参加大型比赛产生的心理压力等。
气质即个人心理活动的相对稳定的动力特征。主要指心理过程的速度和稳定性(如注意时间长短,思维的灵活程度)及心理过程的强度(如情绪体验的强弱),还有心理活动的指向性,(比如有人侧重内心世界,而有人侧重外部事物)。运动员有的沉默少言,相对冷静;有的则脾气暴躁;有的比较稳重,这些都是气质的表现。部分运动员本身技战术及各项身体素质良好,但依然会在赛前出现紧张及焦虑的现象。此外,当运动员在看到对手的优异表现时,也会产生紧张,甚至丧失了参加比赛的动力,认为自己不会取得胜利,丧失了信心,自然在这种状态下运动员在比赛中不会有好的表现。
在比赛之前,运动员的心理状态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比赛的环境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在平时训练时,一部分教练员只关注技能的训练,不关注心理训练。平时训练的环境氛围单调,无观众或观众少,比赛时情况截然不同。场外观众的呼喊,比赛激烈的程度,比赛场上的气氛,都会影响运动员的心理稳定状态。例如,在第九届世界女子排球锦标赛,美国队因为情绪不稳,并且缺乏精神准备,在和秘鲁对交锋时,受到对方啦啦队的干扰,队员之间的密切配合被打乱,最终失利。
参赛对手的实力是影响运动员赛前心理状态的另一因素。如果参赛对方技战术水平高、综合素质高,且运动员与竞争者实力悬殊较大,在比赛之前容易出现情绪波动,紧张,心情低落,厌战。另一方面,如果自己的综合实力超过对方,那么参赛选手会充满信心,容易轻视对方。
比赛的规模不同,意义不同,相应地运动员对比赛的重视程度也会有所差别。一般情况下,比赛规模越大,运动员的情绪波动也越大。因为大型的体育赛事聚集了众多优秀选手,无形中给选手造成很大压力。像奥运会这样的大型比赛,不仅是运动员之间的较量,而且是国家之间的较量。运动员在场上的表现,不仅关乎个人、民族,而且关乎国家,在某种程度体现了一个民族的精神面貌,体现了国家的综合实力。因此,有些运动员在参加小型比赛和平时训练中发挥较好,大型比赛会因过度紧张而发挥失常。另一方面,比赛对运动员来说具有特殊的意义,它是运动员展现自己技战术,展现自己实力,创造优异成绩的场合。运动员在平时的训练成果通过竞赛体现出来,若压力太大,过于重视比赛,会因精力分散造成比赛时发挥失常。
有些运动员在以往比赛中出现过焦虑紧张的现象,于是一到比赛就产生恐惧,形成了条件反射,再次比赛的时候心里会回想起之前的情景,担心自己会因紧张而得不到好成绩。比如,朱建华在1983年赫尔幸基世界锦标赛上,出现了意外引起混乱,最终他只得了第三名。在23届奥运会上,情况同1983年一样,由于意外导致朱建华紧张,影响了他的正常发挥。[3]另一方面身经百战,比赛经验丰富的运动员在参加比赛时不会出现较大的波动,会有良好的状态,在赛前的准备比较充分,这种类型的运动员在比赛之前会有增力情绪;反之,比赛经验缺乏的选手,会因准备不充分、紧张等不利于正常实力的发挥。
通过对呼吸频率、呼吸的深度和方法的调节进而控制赛前心理状态的方法。通过深呼吸,可以使心理波动大的运动员逐渐趋于平稳。当运动员内心紧张并且呼吸急促时,可以进行速度缓慢的呼吸练习,从而使运动员的身心得到放松。当运动员情绪失落低沉时,可以进行长吸气与强有力的呼气练习,从而提高情绪的兴奋水平。这种方式起作用的原因是呼吸与情绪状态紧密的关系。例如,在情绪非常紧张时,呼吸快而浅,使得体内进入大量氧气,呼出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呼出太多造成血流中二氧化碳失去平衡,时间久了,中枢神经系统会短时间内做出抑制的保护性反应。此时,运动员可以放慢或是加深呼吸频率来消除紧张。这是处理运动员在比赛前出现波动的有效方法。
教练员可以让运动员想象:想象自己比赛的过程,想象比赛时自己的表现及所处环境的氛围,自己的情绪状态,同样可以设想一下自己比赛获胜时的场景,想象自己面临对手时的表现,想象自己面对实力相当的对手时如何冷静,镇定的比赛。通过想象的过程,达到使自己放松的目的。在每堂训练课结束之后可以运用录音机放轻音乐,使运动员紧张的肌肉得以放松,心理逐渐平静下来。
现代竞技体育的迅速发展,对竞技运动员提出更高要求。任何竞技比赛不单单是技战术的对抗,运动员要想取得较好成绩,仅有过硬的技战术水平远远不够,还应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这使得教练员的训练方式必须从传统的技术主导型转变到现代整体型。在对运动员技术与体能训练的基础上将心理训练尽早纳入早期训练计划中,使他们成为真正的优秀运动员,从而为中国竞技体育的进一步发展和进步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