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明末清初在中国历史上是思想、观念、情感等形态解放的时代,也是社会动乱的时代,而在艺术方面却迎来了空前的繁荣时期。尤其在仕女绘画上得到极大的发展。从魏晋南北朝到明清时期,女性绘画的理论研究发展经历了由“藏”到“露”的过程:明代以前仕女画中的女性是保守严谨性(除唐代仕女绘画),明后期仕女画中的女性形象是逐渐开放性,清代仕女画多塑造纤弱清秀可“露”的女性形象。这三个阶段性所讨论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仕女绘画发展的表现形式,审美关系,社会生成和女性审美标准的评判这几个方面。清代仕女绘画研究已取得良好的成绩,同时也存在着可以开拓的无限空间。
【关键词】清代仕女绘画;《胤禛十二美人图》;“阴阳”关系
【中图分类号】J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42-0089-02
程子衿的《十二美人图》一书中论述了美人图的主人公雍正所倾注不同的个人情感因素,表面的寓意和暗含的寓意,包括物体的暗指、诗句的隐喻、阴阳关系的暗喻。巫鸿的著作《围屏》与《中国绘画中的女性空间》中,也提及美人图所暗含雍正的隐喻倾向。从这几篇著作中可以总结出雍正能够成为一代君王养精蓄锐的成因:1.在九子夺嫡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社会局势动荡不安,胤禛作为皇四子并不是康熙帝眼中的帝位继承人,在此情况下,胤禛需要“避嫌”,隐其锋芒。内心的抱负只能通过其他渠道抒发暗喻。2.清代是文人思想盛行的时期,各家文化发展昌盛,诗词歌赋盛行。聚集了大批文人作诗作词,同样借用诗词来暗喻自己的不得志。
这场政治硝烟中,没有哪位皇子可以独善其身。康熙帝是历史上执政最长的一位皇帝,执政长达六十一年。漫长的等待使继承皇位的皇子一等再等。福祸相依,对于康熙即位时间越长,对于雍正来说就越有利。皇太子胤礽这位被当作继承人来培养的皇子率先出局。对于老大胤禔,康熙明确表示并没有想要立胤禔为皇太子的心思。第三位竞争者是历史上有名的八爷党派:老八胤禩、老九胤禟、老十胤俄、老十四胤禵,康熙帝同样没有看上他作为皇太子的人选。此时三皇子胤祉和十四皇子胤禵对皇位心动,准备出击。历史上有名的九子夺嫡由太子党、八爷党、四爷党演变成众兄弟明面上的斗争,亲情已经不再成为重要的东西,这对康熙帝来说是不愿意看到的场景,他一方面既想寻找并培养好的接班人,也想这位接班人善待其兄弟。但他低估了皇权对皇子们的吸引力。
雍正能够清楚地看清局势,也能摸清帝王所想所思。因此他极力做好表现一位普通儿子的生活心态。在康熙面前展露自己对皇位的不在乎,不能仅仅是说说而已,从搬入圆明园以后他也确实用实际行动表现出隐居、过平民生活的日子。但这种不能表现又实实在在存在的野心使他借物、借画抒发。因而创作的美人图,每一幅都有其深刻的暗含寓意。
巴赫金曾经说过:“一个人在审美上绝对的需要他人,需要他人的观照、记忆、集中和整合的功能性。” ①巴赫金说的这句话明显是比较合理的,作为社会中人的存在,男性和女性在社会地位、伦理道德上从古至今都是区别相待,在古代虽然女性的存在明面上被可以避讳,但是检点中国古代绘画艺术作品,就可以发现遮掩之下的女性也可以从侧面代表着男性的形象,也就是“他人”观照,且蔚为大观。
“阴”与“阳”在历代绘画中也有明确的分类。在中國的传统仕女绘画中,“古人把‘阴阳’作为绘画的哲学指导思想。‘阴’是古代哲学认为宇宙中贯通物质和人事的两大对立面之一(跟‘阳’相对)。” ②女性一般指“阴”,相应的男性代表“阳”。古画中,《人物御龙图》是以一名驾驭龙的男子为主题;另一幅帛画《龙凤人物图》是中国美术史上第一件以女性为主题的人物画。这两幅绘画阐明了“阴”、“阳”的由来及代表。正如巫鸿的《中国绘画中的“女性空间”》一书中表示:“《人物龙凤图》中的月亮明显属“阴”—— 《黄帝内经·灵枢》中直截了当写道: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 ③一幅代表男性(“阳”),另一幅代表女性(“阴”)。
通过对画幅历史的了解,有助于全面地分析绘画中的另外一个问题:这些画的主人是否是雍正?画中的女性是谁?针对这两个问题从这几幅绘画的内容上进行分析。
从画屏中的诗句进行探究,《雍正十二美人图》之一的“裘装对镜”绘画中,有一美人持镜理妆,身边所摆放物件皆是现实生活中的古董,也能从侧面证明绘画创作的真实存在性。美人身后露出一小角屏风,其上有行书作品,程子衿在分析屏风上的文字为:“寒玉萧萧风满枝,新泉细火待茶迟。自惊岁暮频临镜,只恐红颜减旧时。晓梦楚楚意深□,□少情怀倩竹吟。风调每怜谁识得,分明对面有□心。” ④
这首诗题的就是本幅,后面的落款为“破尘居士”。“破尘居士”是谁?这是雍正本人的别号。此外,还有两枚印章,其中一枚是“壶中天”,也可以说是“圆明主人”。至于“破尘居士”是雍正在做皇帝之前所使用的别号,而“圆明主人”的别号只能在四十八年圆明园建成之后出现。
此外,“消夏赏蝶”画幅中一美人侧头赏着窗外的蝴蝶,身后有对联中下联的半截,后面有“居士书”和“有清音”的题字。程子衿在《十二美人》一书中对词句对联的论述为:“春秋多佳日,山水有清音。” ⑤圆明园这座建筑应该是与佛教有着密切的联系,皇帝弘历曾解释说:“水心架构,形作卐字,略彴相通,遥望彼岸,奇花缬若绮绣。每秋高月夜,沆瀣澄空,园灵在镜,此百尺地宁非佛胸涌出宝光耶!” ⑥雍正的别号应该与此系有关,看破红尘与洗涤尘心,与当时太子被废黜有关系。从这两幅美人图中能清楚总结出画的拥有者是雍正。
雍正在圆明园居住期间为何要命人绘制大幅的仕女画像?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位勤勉的皇帝真的只是单纯地行乐所需吗?答案往往是否定的,在这样一个复杂的历史背景下,作为康熙的儿子们都需要步步算计,以免自己成为淘汰者,雍正也是如此心态。这场帝位角逐之中,能投得康熙的脾性才是第一位,雍正刚好懂得这一点。
关于绘画中的“阴”与现实中的“阳”,很明显的是现实中的“阳”指的是男性,也指的是雍正。关于绘画中的“阴”需要从画面中详细分析:1.从空间关系来看,十二幅画作中的室外背景皆有竹子(“博古幽思”画面中的竹子主要作为室内装饰)。梅、兰、竹、菊从古至今皆被列为花中四君子。君作为单独的个体在古代皆被引为对尊贵之称,多称呼男性为君,因而竹子代表男性,为“阳”。2.画中的主体人物才是中心代表,所描绘的每一位低吟、观书、赏蝶、观菊等人物皆是女子,女为“阴”。通过她们身上的汉服饰、动态、法式等表现雍正当时丰富的内心活动。画中的美人与现实中的雍正正好形成“阴”与“阳”的对比关系。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雍正的雄心抱负以及对帝位的野心是不能明面上表现出来的,只能通过其他途径隐含的抒发。程子衿在《十二美人》说:“作为皇家宫苑的圆明园,就兼具了阴阳两种性质,它既是远离尘嚣的世外桃源,又是向宫殿发起进攻的桥头堡——很多年后,慈禧太后退休后居住的颐和园,也具有同样的性质。” ⑦与其说十二美人图是十二位美人,倒不如说是雍正自身。雍正一方面居住在圆明园(“阴性”)过着闲适的生活,内心又对宫殿(“阳性”)极具渴望,这也就能说明雍正本身就是一个极具阴阳性的人物。画中的美人也就成了雍正内心写照的一面镜子,镜中之人还是自己。
总体上来说,现存的对于十二美人图理论研究还是比较受限制的,遗存下来需要继续挖掘的内容还有很多。比如从上述论文中了解到十二美人图的历史背景,画主人的情感内容等复杂的现象,以及绘画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艺术形式、艺术内容。但关于绘画的艺术价值中对美人的深度解读还是不够全面的,大部分的研究也只是在研究前人研究过的东西,需要深层次的研究还得挖掘。
注释:
①(俄)巴赫金:《审美活动中的作者与主人公》,见《巴赫金全集》第一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33页。
②③巫鸿:《中国绘画中的“女性空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8年版,第46页,第51页。
④⑤⑦程子衿:《紫禁城悦读·十二美人》,故宫出版社2016年版,第144页,第152页,第32页。
⑥朱家溍:《关于雍正时期十二幅美人画的问题》,《紫禁城》1986年第3期,第45页。
参考文献:
[1]王宗英.中国仕女画艺术史[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
[2]程子衿.紫禁城悦读·十二美人[M].北京:故宫出版社,2016.
[3]巫鸿.重屏[M](文丹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4]巫鸿.时空中的美术[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
[5]黄均.仕女画的研究与技法[M].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87.
[6]冯小晏.中国历代仕女画[M].北京:中国画报出版社,2009.
[7]赫俊红.丹青奇葩——晚明清初的女性绘画[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
[8]陳兆复.中国画研究[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2.
[9]刘赞.明清仕女画之柔弱风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3.
[10]梁婷.明清仕女画艺术特色及其成因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15.
[11]闫真.明清社会生活与仕女画审美风尚的嬗变[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2.
[12]李秀霞.秋风纨扇——明清仕女化研究[D].上海:上海大学,2011.
[13]韩建南.明清仕女画造型在鉴定中的应用[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专业,2014.
[14]靖淑婷.陈枚《月曼清游图》研究[D].上海:上海大学,2015.
[15]刘虎.康雍乾三朝宫廷绘画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1.
作者简介:
马梅,女,回族,宁夏人,宁夏大学美术学院,19级在读研究生,美术学专业,研究方向:中国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