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赟
海军装备部 陕西咸阳 713105
目前,我国军工企业普遍建立基于GJB 9001 系列标准的质量管理体系并保持持续有效的运行,对规范武器装备科研生产管理、提高质量管理水平和保证装备科研生产有序进行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深入贯彻强军目标要求,落实装备事业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着眼装备转型建设的使命需求,不断推进武器装备建设实现大发展,现有的质量管理评价模式已凸显不足。为了使装备质量管理遵循持续改进的目标,探寻一种新的评价模式就显得颇为迫切和需要[1]。
质量管理体系审核和管理评审是目前应用最普遍的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评价的方法。这两种方法是对质量管理体系的一种定性评价,而且审核工作要部分依赖于审核员对标准和所审核组织所处行业特点的理解。
随着装备事业的发展以强军目标为引领,部队对装备质量与可靠性要求越来越高。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对产品质量的保证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反思目前质量管理,当前的评价方法存在如下弱点:
(1)评价以定性的符合与否进行描述,操作起来有一定的主观性。
(2)缺乏系统化的绩效评估指标体系。事实上,我们目前的质量管理运行有效性评价更多地受限于审核人员的能力和主观经验而非客观的数据证据。
(3)评价仍以“要素”进行,很难切实地从“过程”的角度进行评价,从而难以对组织整体绩效做出综合评价。
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为软件企业的过程能力提供了一个阶梯式的改进框架,明确定义了5 个不同的成熟度等级,一个组织可按一系列小的改良性步骤向更高的成熟度等级前进,包括初始级、可重复级、已定义级、已管理级和优化级[2]。军工企业在武器装备软件管理时已引入了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特别是总装备部结合重点型号任务承担情况,在军工核心企业中大力推动GJB5000A 体系的认证工作。
基于软件能力成熟度在军工企业的应用实例,质量管理成熟度模型的基本框架也是5 种阶梯式的进化框架。通过“基础级-有效级-稳定级-增值级-优化级”5 级成熟度来描述军工企业质量管理成熟水平渐进的度量标准[3]。
(1)等级Ⅰ为基础级,是对组织建立、运行质量管理体系的最低要求。衡量组织达到基础级要求的标准是通过军方认可的第三方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机构的认证并按规定接受监督审核。
(2)等级Ⅱ为有效级,是组织达到基础级要求后,在持续满足质量管理体系的普适要求的基础上,重点关注和改进组织的核心过程—产品实现过程,并通过基本的质量反馈过程运行,满足组织基本的纠偏需求,保证产品符合性要求。有效级主要评价组织中产品实现的基本过程的运行,围绕对产品实物质量起决定作用的生产、试验和检验过程中的各个要素展开评价。
(3)等级Ⅲ为稳定级,是组织达到有效级要求后,通过组织结构和研制生产模式的调整,明确组织中各级质量管理职责,利用质量体系的外延和扩展,建立对实现产品的管理支持过程。稳定级主要评价组织的计划管理及合同管理对管理资源和生产资源的配置,持续保证产品符合性的要求,也是组织对外展现其质量可信的能力。
(4)等级Ⅳ为增值级,是组织达到稳定级要求后,通过质量管理为组织的发展提供增值,利用最高领导层的战略策划对组织质量文化的促进作用,形成自我完善的持续改进机制;组织能将质量管理理念向上延伸到组织外部业务流程,利用组织质量文化影响力整合组织的供应链,形成供应商和组织的利益共同体。增值级主要评价组织的领导力对组织全面质量管理文化的影响作用,以及组织的财务管理对质量管理活动的促进作用。
(5)等级Ⅴ为优化级,是组织达到增值级要求后,建立质量信息系统,使用先进统计方法,对组织内外部质量信息有效收集和分析,并利用质量信息和数据分析的结果有效指导质量管理决策;组织能将质量管理理念延伸到组织外部业务流程的下游,利用组织质量文化影响顾客需求和期望,同时重视员工对组织质量文化的推动作用,形成供应商、员工和顾客的利益共同体。优化级主要评价组织信息管理和数据分析能力和状态,质量管理测量数据完备性,数据统计方法的适宜性,对质量决策的支撑程度;组织与顾客、员工沟通方式和内容是否满足顾客、员工需求。
质量管理成熟度模型是在当前国际成熟度理论基础上,充分融合军工企业紧跟世界军事变革潮流,逐步实现精细化管理的需要而提出的基于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的成熟度模型,具有以下3 个方面特点:
(1)在GJB9001 系列标准的基础上建立,但又超越了标准要求,充分体系了军工企业精细化管理的特点,借鉴了卓越绩效模式的要求。
(2)充分考虑企业从重视产品质量到重视过程质量,进而突出成本、服务、相关方利益的发展模式,采用逐级跨越的结构,提出特征和能力。
(3)针对每一个特征,充分考虑评价指标体系,成为一个“做什么”和“做的如何”的完整系统。
通过模型的应用,军工企业应能够实现如下目标:
(1)获取从基本运行到卓越的进步式阶梯,用以指导企业质量管理成熟的方向。
(2)通过评价体系,帮助企业通过自评估正确认识自身的质量管理能力,识别自身存在的深层次薄弱环节,用以指导持续改进。
(3)为企业在供应链中推行质量管理要求提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