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海蓉
幸福课堂,顾名思义,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能够获得轻松愉悦的心理体验。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人的心理处于较为放松舒适的状态,更有利于他们投入到工作学习的过程中,这样完成任务的效率也能够变得更加高效。当师生在课堂当中都能够拥有一定的满足感,都能处于身心较为自由、愉悦的状态。不仅利于教师顺利地开展教学活动,更有利于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调动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挖掘自身的创造潜能,真正投入到学习的过程中。由此可见,幸福课堂不仅让学生感受到了学习的幸福,也让教师拥有了教学的幸福。
在小学阶段,语文学科是十分重要的基础课程。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是教师教学的难点,而学生的写作能力更是学生语文素养的具体表现。在传统的作文教学中,教师采用的教学方式较为枯燥,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的机器。长此以往,学生的思维方式较为单一,思维模式较为固定,学习缺乏主动性,更不可能进行自主探究,学生写作能力欠缺。
伴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步伐,教师要能根据教材内容,针对小学作文教学现状,结合作文课堂教学实际,努力构建出幸福作文课堂的教学模式。真正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与幸福,进而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教师要想构建小学语文幸福课堂,就要善于营造轻松愉悦、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对学生要求过分严厉,或者总是一言堂,紧紧地掌握了课堂的主导权。学生则处于了被动屈服的状态,他们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也不愿意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师所组织的活动当中。即便学生是因为畏惧教师而进行学习,也许成绩也会有所提升。然而,这样的教学模式一定是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也无法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因此,教师要能够利用充满亲和力的语言,缓和师生关系,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处于轻松愉悦的状态,增加学生的幸福感,让课堂真正充满活力。学生只有在身心自由、无拘无束的状态之下,他们才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便能够积极地进行思考,主动地进行探究,更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与见解。
教师要想调动学生自主参与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就要能够善于结合教材的内容,根据学生的具体学情,采用灵活多变的作文训练模式。
比如,小学生虽然年龄较小,但是他们对于身边的一切事物都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都希望通过自主探究性学习来满足自己的求知欲。首先,教师要能够抓住学生这一身心特征,激发学生的质疑意识,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探究。其次,教师要能激发学生主动地寻找生活当中,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人,或者是事,又或者是景等。并让学生能够从观察当中找出事物的特性,并将自己的发现与感受用语言描述出来。因为学生所描述的内容,是自己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手去触摸,用心去感受出来的。因此,这样的内容是真实而具体的。最后,教师还要能够让学生善于去捕捉生活当中精彩的瞬间,逐渐地养成观察和积累的习惯。学生观察到的即便是同一个事物,但是由于个体的不同,写出来的一定也是具有个性化的内容。所以,教师要能用心地呵护学生写作的信心,挖掘学生创作的潜能。
教师还要能够充分地调动学生的想象力,给予学生想象的空间与时间。比如,在教学统编版四年级习作《我的奇思妙想》时,要能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设想一下自己会发明哪些神奇的东西?它又会是什么样子?具有哪些功能呢?”教师不要限制学生的思维与想象,而是要能够让学生按照一定的提示与条理,将自己想要写的内容梳理出来。还可以将自己想发明的东西动笔画出来,进而帮助自己描述等。
此外,教师要能够去利用具有人性化的评价方式,缔造幸福作文课堂。哪怕学生取得了一点进步,教师都要能够给予他们肯定的评价,呵护好学生的自尊心。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得到了教师的认同,自然就会体会到自己是被尊重和被认可,也让学生拥有了不断前行的动力和力量。
总而言之,构建幸福的语文作文课堂,需要教师能够始终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进而让学生的被动的写作变为主动的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