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进宝
(甘肃省天水市武山县渭北初级中学 甘肃 武山 741300)
初中时期的学生心智发育尚处于发展阶段,生活经验浅显,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形成错误的观念和思想,限制成绩提升。教师应该把握此时初中生的心理发展情况,培养其正确的思维认知能力,实施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将美育更好地渗透于美术教学当中,带领学生在掌握绘画技能的同时,丰富美术素养,熏陶美好心灵。初中美术教材当中具有多种美术资源,教师可以将其作为美育教学的载体,不断创新教学策略。本文就初中美术教学现状展开探讨,阐述美育在初中美术教学过程中的教学价值,提出更多丰富的教学方法,以供参阅。
想要提升美术教学质量,深化美育精神,应该结合目前的初中美术教学现状展开分析。首先,受到素质教育的影响,教师已经逐渐意识到美术教学的重要性,但是在传统教学经验的引导下,还是缺乏创新的教学理念,将美术的概念知识、绘画技巧、创作背景等进行直白地讲解和阐述,固化了学生的美术思维,使其对美术的认知较为片面、浅显,难以感受到自己的课堂地位,对美术作品表达的情感,理解的也并不深刻,甚至逐渐对美术课堂产生厌倦和抵触的情绪,影响教学进度。其次,教师的教学方法较为单一。美术教学涉及到多种主题、多种内容,单一的教学方法并不能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更限制了学生审美能力的发展,“教师讲,学生听”的方式使得初中生缺乏主动实践的机会,只是按部就班地学习美术技能,无法感受到美术的趣味性和丰富性,更限制了美育思维的拓展。最后,教师的教学标准缺乏层次,初中时期的学生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形成的美术素养有所区别,运用千篇一律的教学标准衡量他们的美术能力过于片面,教师难以感受到学生的阶段进步,学生也无法正确认知个人美术能力,阻碍个性化发展。过少的沟通和交流更导致了教学计划缺乏针对性,具备层次的教学方案才能为美育的渗透提供更多途径,发挥出美术教学的最大价值,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为更深层次的教学打好基础[1]。
首先,初中时期的学生正处于思维发展的重要时期,此时的他们心思细腻敏感,生活经验不足,对于周围的事物发展缺乏正确的认知能力,很容易在环境的影响对学科知识产生理解的偏差,阻碍美术水平提升。教材是学生完成美术任务的重要依据,加强美育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渗透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知识,使其感受到书上内容的丰富多彩,在生动的线条、多彩的颜色当中树立正确的美学意识,知道学习美术的主要目的,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其次,在初中美术教当中渗透美育可以帮助学生获得更多理解、表现情感的途径。受到年龄的影响,此时的学生情感较为丰富,但是也会有属于自己的内在情绪,结合美育知识,学生可以将美术课堂作为抒发自己情感的场所,在绘画的过程中融入个人的主观情感,使得作品更加生动形象,学习到良好的调节情绪的方式,感受到美育价值。最后,美术教学涉及到各种实践活动,将美育渗透其中能够拉近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距离,激发他们主动参与到美术活动当中,提升审美能力、完善绘画技巧、把握作品情感,具备发现美、感受美、享受美的能力,更好地完成活动任务,促进个人美育意识的不断发展[2]。
3.1 创设美术情境,培养审美意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中时期的学生受到青春期的多重因素影响,思想和行为渴望自由,并不具备完善的学习认知,难以在整节课上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此时教师如果采用强制性的手段约束他们的言行举止,只会起到表面的教学效果,充分利用学生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理创设美术情境,融入美育内容,才能吸引其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当中,配合教师完成任务。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信息技术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生活当中提升生活质量。将其应用于教学环节也能优化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形式,构建趣味美术情境,提升初中生的参与热情,由此营建出来的学习环境拓展了学生的美术视野,使其更好地感受美育内容,将原本静态的画面变得生动具体,更可以满足他们的个性化发展需求[3]。
比如,在进行部编版《寄情山水》的学习时,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带领学生掌握山水画的绘画思路,学会运用“三远法”处理空间关系,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为了加强美育渗透,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山水画绘画技巧,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创设良好的美术情境,通过播放一幅幅生动的山水图画提升学生对山川自然的认知能力,感受到不同图画的意境,提升个人的审美能力,从而更好地处理空间关系,在趣味的学习环境下主动学习绘画技巧,运用笔墨描绘山水,感受到意境与画境的和谐统一,不断深化美育素养。
3.2 转变教学思维,丰富表现形式。在以往的初中美术教学课堂之上,学生的学习主导地位并不明显,教师沿用着自身的教学经验将美术的绘画技巧、创作背景、色彩运用等知识进行直白地讲解和单一地演示,长期在这种方法引导下开展的美术教学,缺乏趣味性,使得学生难以感受到美术学习的乐趣,甚至将其作为一种学习负担,产生抵触的情绪和心理,这种情况十分不利于教学发展。在素质教育的引导下,教师的教学理念需要改变,传统的方法难以完全满足此时的教学需求,只有积极转变教学思维,丰富表现形式,才能促进美育在初中美术教学过程中的渗透,强调学生的主导地位,重视他们的发展需求,结合美术教学素材,找寻更多二者融合的途径,才能最大限度发挥美育教学价值。同时,教师还应该积极拓展教学范围,不再将眼光局限于课堂之上,充分发挥课前预习的辅助作用,丰富备课内容,发掘更深层次的教学思想,为美育知识的落实提供教学更大的空间[4]。
比如,在进行部编版《色彩的魅力》的学习时,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丰富学生对色彩的认知,提升他们运用色彩的能力,观察身边的事物观察到不同事物的不同色彩,从而感受到色彩在美术当中的重要地位。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色彩的魅力,在正式的教学课堂之前,教师可以设计课前预习环节,合理安排课前预习任务,引导其主动观察生活当中的常见事物,归纳色彩的使用规律。在此之前,学生对色彩的观察并不细致,通过这样的预习环节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思维过渡,使其更加迅速地投入到课堂知识的探究过程当中,对于色彩知识勇于发表个人的见解,结合美育知识,在提升色彩使用技巧的基础之上感受到色彩的魅力,学会利用不同的色彩充实个人作品,发挥更加独特的美术价值。
3.3 开展实践活动,调动审美热情。在进行初中美术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借助实践活动加强美育知识在美术教学过程中的渗透,深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当中,找寻他们的发展不足之处,以此作为美育渗透的切入点,充分调动学生的审美热情,减少差异性对最终教学效果的影响,从而更好地完成学习目标。小组合作模式也是促进实践活动开展的有效途径,结合学生的不同美术能力,教师将其划分为不同的美术小组,使其融入到集体当中,学习他人优秀的学习方法,掌握良好的绘画技巧,不断弥补个人的能力不足之处,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下共同完成绘画任务,感受到美术的魅力[5]。
比如,在进行部编版《为生活增添情趣》的主题学习时,本章节以实践为主,安排了《插花》《摆件巧安排》《漂亮的手工灯饰》《装饰画》主题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感受到美术的美好,发掘美术内容,实现“为生活增添情趣”的目的。依据他们的不同美术水平,教师可以将其划分为不同的美术小组,结合主题开展实践活动,以“漂亮的手工灯饰”为例,教师应该引导其深入观察生活当中的素材,找寻可以用于灯饰的材料,在合作的氛围下更好地完成灯饰制作,感受到美术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深化美育精神。
3.4 设定个性评价,满足发展需求。在进行美术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应该意识到学生差异性对教学效果的影响,每个学生的生活环境、知识储备和思维发展等情况不同,在进行同一美术概念分析的过程中也会产生深度和角度的差异,千篇一律的教学标准并不能针对性地展示出学生的阶段能力,个性化的学习评价才是教学关键,在具备层次性的教学标准下,每个学生都能针对自己的成绩和表现及时调整接下来的学习方向,树立清晰的思维认知,确保教学针对性。
比如,在进行美术活动的最终总结时,教师应该结合以往学生的表现统一概括,不能单一地根据本次活动的成绩对学生进行评价,周期内的能力发展才更加具有说服力,学生的美术素养不同,进步的幅度也有所区别,结合他们不同的能力设定不同的标准,充分肯定每个学生的学习水平,以此加强美育的渗透程度,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美育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具有多种实践途径,良好的美术水平和美术素养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应对今后学习和生活的挑战。因此,教师应该把握好教学方向,结合学生的发展需求和班级学情寻求更多美育的渗透途径,充分发挥美育教学的价值,促进初中生的健康成长和初中美术教学事业的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