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彬彬
(吉林省汪清县汪清第一中学 吉林 汪清 133200)
很多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常常会出现主体定位不严谨的错误,如“教会学生”“引导学生”等。这样的目标表述折射出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时,始终将主体定位为自己。事实上,任何课程的教学,处于主体地位的始终是学生,“教师之教”是为“学生之学”服务的。教学目标的制定与描述,应该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这样教学目标才会更加鲜明。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快速跑》这一部分内容时,这样制定目标:(1)借助教师的引导,使学生懂得快速跑所包含的知识以及影响快速跑的因素;(2)通过自主性学习,遵循课程本质,让体育教学目标更明确教会学生快速跑的技术动作,训练学生动作的灵敏度和协调度。这样的教学目标描述,使学生这一学习者的学习行为转化成被动的状态。上述教学目标的制定可以这样修改:(1)通过自主模仿与尝试,了解快速跑的技术结构,懂得脚步的频率与步长对跑步速度的影响;(2)在练习过程中感受快速跑的技术要领,掌握一到两个提升步频和步长的练习方法,在自然状态下提升快速跑的能力。修改之后的目标改变了体育课堂教学模式,将“教师之教”转化为“学生之学”,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
很多教师在制定体育教学目标时,容易走进“假大空”的怪圈。教师的教案常常这样用语言描述: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体育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意识。那么,体育教学中,应该怎样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应借助什么平台发展学生的体育能力?用什么策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意识等等。这里,教师并没有将教学目标落实到位。过大或者过空的目标,不仅让学生迷失了前进的方向,还因为要求过高,使学生产生望而却步的心理。如教学《单手肩上投篮》时,一位教师制定以下教学目标:(1)学会相关的技术动作,在明确动作技巧的基础上明晰影响投篮命中率的各种原因;(2)通过自主性训练,让大部分学生都能掌握动作要领,并增加协调性练习。这样的目标,无论是认知目标,还是技能目标,都过于空和大,导致教师的教学无实质性,学生的学习无依托性。同时,也由于缺乏针对性,第一课时的教学就无法真正达到目标。为此,我们可以将教学目标修改如下:(1)能够说出单手肩上投篮的基本手型,知道投篮时身体动作的用力方法;(2)通过训练,使70%的学生做到基本动作正确。这样修改,不仅对动作进行了分解,而且具化到安全措施和掌握人数的比例,目标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达成度也非常高,便于教师对教学进行及时的了解和反馈。
在新课程改革中,课程教学目标的制定从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出发,其中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两个方面都与教学内容的专业性密切相关,在制定目标时比较明确,但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目标,很多教师难以确定,即便确定也是流于形式。如“培养爱国主义精神”“锻炼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等目标在一节体育课中是难以实现的,即使确定了目标也无法达成,导致目标的制定如同虚设。还以教学《双手头上向前抛实心球》这一内容为例,教师除了制定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两个维度的目标之外,还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维度上设立了这样的目标: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组织纪律意识、合作意识。这样的情感目标较空洞,换言之,一节体育课是无法实现“培养学生良好的组织纪律意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使学生形成互帮互助的学习能力”等目标的。教师可以将这一目标修改如下: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体验良好的组织和纪律对课堂学习的重要性;能够在自主性练习的过程中,学会与同伴分享和交流,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练习经验帮助同学,为班级创设互帮互助的良好氛围。这样没有将“培养学生良好的组织纪律意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使学生形成互帮互助的学习能力”等作为硬性目标,而是让学生通过实践体验合作的重要性,在与他人一起参与的过程中帮助同学,在班级中建立良好和谐的互助氛围。
在制定目标时,有的教师存在目标一套、策略一套、评价一套的问题,导致目标无实质性的价值和意义;有的教师仅仅将目标作为统整新授内容的行动纲领,将教学板块、教学策略和检测评价孤立起来。因此,在目标制定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既要清楚自己的教学规旨,又要让学生了解每一步的教学意图。如学生应该在课堂中学习什么、掌握什么技能、练习到什么程度等,这都需要教师在目标制定中明确地揭示出来。如教学《正面双手垫球》这一内容时,教师所制定的教学目标是这样的:(1)了解与排球相关的知识,掌握双手垫球的基本动作,绝大部分学生都能做到连续性垫球;(2)通过自主性练习,促进学生身体素质和协调能力的提高。依笔者之见,教师应该将上述教学目标进行这样的调整:(1)使学生了解排球的垫球知识,能够表达出双手正面垫球的动作要领以及手臂具体的击球部位;(2)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自主性练习,关注动作和击球动作的调整,使连续垫球3到5个的学生能够达到70%。对比两次目标的制定,我们不难发现后面的目标具有鲜明的可检测性,主要表现如下:(1)目标定位更精准,比如对垫球位置的关注,让教师的评价有了明确的价值;(2)教学质量的反馈程度更精准,其中对垫球的数量以及达成的比例有了明确的要求,对教师的检测与评价提供了明确的抓手。依照这样的目标,教学的关注点就更鲜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