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龙
(辽宁省大连市普兰店区第19中学 辽宁 大连 116000)
党的十八大召开之后,就明确提出了新时代的背景下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全新定义。这个定义不但向社会大众展示了未来社会的价值取向,同时也被视作为当代国家以及人民最真实的精神文明需求。而家国情怀的内在含义以及相关的教育培养恰恰正是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普吉的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所以,在国内的中学历史教育当中一定要将对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重视起来。
2019年6月,香港“修例风波”,许多青少年都参与其中,甚至不少青少年否认香港是中国的一部分,这其中不乏西方某些政客从中作祟,但更重要的是从中我们可以窥见香港的基础教育在国家和民族认同感、归属感方面有所欠缺,所以认真贯彻与落实针对中学生的家国情怀培养的教育路线是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如果能够将其与中学的历史课堂教学有效的融合起来,那么一定会对提高中学生的国家以及民族的认同产生非常积极的正面影响,进而有力的推进我们国家的民族复兴之路以及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的不断进步。
通常来讲,中学的历史教育共有五大基本素养,其中家国情怀的素养一向被视作为当中的关键组成部分。所以,对中学生开展相关家国情怀的教育是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并且对历史教学的方向会有极强的引导性。这也是为什么现阶段国内的中学历史教学一直在不断的提高对中学生家国情怀教育的比重。
2.1 注重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有利于丰富历史学科的外延,提升历史学科人文属性与价值,促进我国历史教育和基础教育的发展。历史自古以来都被公认为一项以人为本的学科,因此,在开展与历史相关的研究与探讨时,就必然会涉及到关于“人”的道德方面评价。在中学历史教学中通过对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有利于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把握人类发展的历史脉络,认识历史发展规律。所以,对中学生进行家国情怀的培养不仅能够有效的达到历史教育的最终目的,同时也是对历史这门学科的教育延伸。可以让中学生五千年历史的中华文明有更加深刻的认知,也可以较好地提高他们的人文修养,并对我们的国家以及民族有更深的认同感和凝聚力。
2.2 注重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有利于实现学生道德情感教育,完善个人的人格,拓展学生视野,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同时家国情怀素养不仅仅要求学生关注自己本身、自己的家庭、本民族本国家的发展,更要求学生能够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坚持社会正义的同时避免任何不符合人类基本价值观的现象的发生。所以在中学阶段开展对中学生家国情怀方面的历史教育,会对他们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的形成产生较为积极正面的影响。
2.3 注重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能够促进民族长远发展,并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以及璀璨文明是开展家国情怀教育的基本前提。我们的国家拥有着世界上最为古老的传统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的演变为独树一帜的民族凝聚力。而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文明,不但包含的由百家争鸣的政治理想,同时还包含的有众家纷纭的哲学理念;既有整体的价值信念,也有各具特色的地方文化;既可以表现在衣食住用行,也可以表现在文学艺术上。在中学历史学习中,通过家国情怀教育,学生可以对儒家文化等思想的精髓与现代价值有进一步理解,能够认识到中国语言、戏曲、书法等艺术的魅力。中学生要对自己的国家与民族文化有深刻的认知,从而更加有利于家国情怀的培养;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除此之外,还要对我们现在所处的世界报以尊重与理解,以更加开阔的视野去面对世界的变革与发展。促进本民族的长远发展。
家国情怀素养的培养不是通过短短几节课就能够达到的,而是一项需要长期努力的工作,需要在教学中不断的反思与改进。
3.1 积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中学的日常教学活动中,尽管学生是接受教育的主体,但起到真正主导作用的却是各位老师,由他们来为学生的教育以及学习做好正确的指导和引领。因此,在对中学生开展家国情怀教育期间,一定要充分的认识到并且积极的发挥老师的关键性作用。第一点要做到的是老师自身能够对“家国情怀”的历史教学有较为正确的认知,深刻的了解其中的教育内涵和可能会对学生产生的深远影响。其次,老师要注重课堂教学期间对中学生家国情怀方面进行相关的培养。家国素养情怀不像其他素养通过一定量的训练就能够达到,而且在考试中比较侧重知识点与能力,所以一部分老师可能会在日常的课堂教学期间忽略掉了家国情怀培养的重要作用。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该有意识地将家国情怀素养的概念传递给学生,引导学生对此进行思考和探索,才能有效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素养。
3.2 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方法。家国情怀的培养,离不开课堂教学期间老师为学生创造出的教学氛围。如果“在教学中采用讲大道理式的呆板教法或者教师的“一言堂”,就会显得枯燥无味,教学效果也将大打折扣。所以,一定要参考相关的教学内容,充分的利用多元化的教学资源,从而为学生的家国情怀培养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在讲授八年级上册《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一课,让学生扮演中国古代、近代和现代的男子和女子,穿上各时期的服装造型,用不同时期的方式打招呼,编写短剧进行表演。创设这样一个比较真实的场景,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感受和体验在特定情境中,切身当时的历史现实,培养学生对历史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从而达到家国情怀的培养。
当然除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以外,有条件的地方,师生还可以走出课堂走出学校去一些历史文化遗址、历史博物馆等培养家国情怀素养。比如在抗战时期曾存放于旅顺日俄监狱旧址博物馆,那么在讲述抗日战争时期的全民抗战史实,就可以带领学生参观相关的遗址,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让学生亲身体会到当中所蕴含的民族凝聚力,进而对他们家国情怀的培养产生积极正面的影响。
3.3 合理利用课堂内外资源。当然除了传统形式的课堂教学之外,要想很好地达到教学效果,使学生真正将家国情怀素养融入自身,充分利用课堂内外的相关活动是一个合适的方式。课内活动主要指同历史课堂有关的活动,如历史知识大赛,与家国情怀相关的知识竞答、历史习作等。课外活动则更加丰富多彩,如结合相关节日开展主题演讲报告、朗诵比赛、合唱比赛等。
3.4 依靠形成性评价对学生家国情怀素养进行培育。形成性评价,其侧重点是在日常的课堂教学期间,要对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做出准确而客观的评价,从而可以让他们及时的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改正存在问题的地方,最终实现成绩的有效提升。形成性评价主要有三个过程:学习目标的确认、发现学习过程中的不足之处还有及时的予以改正。这种评价方式通常都会以周期性的模式来存在。
综上所述,通过对家国情怀素养在历史教学中的实践的研究,不仅能丰富爱国主义教育、传统文化教育的资源和理论体系,同时也有利于认真贯彻落实我们党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的政策方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