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永兰
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是为学生打下基础的关键时期,教师要善于创新教学的模式,缓解传统课堂所带来的枯燥和乏味性。尤其是新课改以及素质教育的提出,数学教师更应该向构建学生为主体,加强师生互动出发,提高学生在课堂学习的主动性,克服学生对数学的恐惧心理,帮助学生更主动更积极地参与到数学学习的过程中,继而不断地提高数学学习的质量。
新课改提出之后,很多的教学方法在不断地创新,其中导学互动就是一种较为新型的教学模式,其注重的是将传统的教学变为导学。通过导学促进学生的学习。提倡引导为主,教学为辅,注重建立学生的合作探究的能力。不断启发学生的思维,加强学生和教师在课堂上的互动。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各项核心素养。在整个导学互动的模式中学生的主体性以及综合能力会得到提升[1]。
当下的教育强调的是调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这是对传统教育弊端的一种弥补,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在小学数学高年级阶段,学生已经拥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因此教师可以借助微课,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增加和学生之间的互动的同时,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提高整个预习的质量。例如在学习《位置》这一节课程时,要求学生会用坐标的方式说出一个物体的位置。教师可以出示班级学生的具体座位情况,让学生根据班级的座位情况,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几个同学的位置。随后在视频中画出横排的方向,并在一旁标注行,再做出竖排的方向,在一旁标注列。接着在视频中播放出按照位置做好的9个小动物,并且行和列下面都标注1、2、3,试着让学生说出小动物的行列位置。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够让学生在课前提前预习,同时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思考和主动学习也占据了主要的地位。而问题的提出又增加了学生之间的互动,逐步提高了小学生的自学能力。
导学互动课堂的构建需要打破传统数学教学存在的局限性,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营造一个和谐的小学数学课堂。在课堂上教师要积极的创新教学的手段,例如融入信息技术、游戏教学法等,构建一个导学互动的有效性课堂,不断地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例如《可能性》这一节课程,这是数学领域中统计和概率的一部分,在小学阶段的可能性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事情的发现是存在可能性以及不确定性的,且这个可能性是存在大小的。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用一定、可能或者不可能进行描述,并且能够计算出实验中可能发生的结果的大小。在课堂的开始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情境,在一个小盒子里装一个小转盘。并对学生们说,今天我为学生带来了礼物,同学们猜一猜究竟是什么?有的学生说是玩具,有的学生说是书。这就引出了所讲述的课题可能性。随后教师可以将小转盘拿出跟学生们进行互动,抽取几名学生上来转小转盘,最终发现每个学生转到转盘上的数字的概率都不一样。教师可以提问学生一定会转到大奖吗,学生答不一定。教师问那么可能会转到大奖吗,学生答可能。整个教学环节是以游戏作为载体,不仅增加了师生之间的互动,同时还提高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为构建高效数学课堂奠定了基础[2]。
小组合作教学注重的是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探究能力,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进行应用,能够营造一个良好的小学课堂学习的氛围,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在自身的发展区中获得提升。因此数学教师应善于在教学中将小组合作教学融入其中,充分的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构建高效的互动课堂。例如在学习《多边形的面积》这一节课程,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回顾平行四边形的公式推导,随后为学生引出一个情境,现在有一块平行四边形的空地,需要沿着对角线将他们平分,平分的两块地方,一块种兰花,一块种菊花,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计算出每个花的面积。整个过程实际上就是对三角形面积计算方式的推理,通过实际的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在小组合作范围内,每个学生都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为整个探究贡献出自身的力量。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促进小组的进步,提高了整个导学互动的质量。
小学数学高年级课堂中,教师要注重构建导学互动的教学模式,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提高学生参与数学学习的积极性。首先,可以基于微课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在课前的自学能力。其次,在课堂中融入游戏化的教学模式,为导学互动课堂的构建奠定基础。最后,通过在课堂中融入小组合作模式,提高整个教学互动的质量,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