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天 北海艺术设计学院
在传统的高校体育训练中,存在很大的弊端和缺陷,不仅造成学生学习兴趣和参与积极性的下降,更重要的是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随着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入,课程内容亟须增加具有个性化和新鲜活力的教学元素。户外运动训练包括游泳、划艇、登山、攀岩、拓展运动等,因地制宜地开发户外运动项目,同时辅以更加科学有效的训练,能够提高了高校体育教学的效率,并增强大学生的环境适应能力,帮助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综合能力的提高。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体育运动项目开发的日益完善,户外运动训练体系逐渐与体育教学接轨。目前户外运动训练科目主要分别三大类,即场地训练、野外训练、水上训练,课程内容多以拓展体验与挑战自我为主,让参与者通过户外运动回归自然,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并对大自然产生正确了解,进而提升参与者的综合能力。由于户外运动需要参与者具备一定的体能基础,基于现如今大学生体质下降以及意志品质缺失的现状,利用集体教学方式对户外训练的整合化利用,有助于大学生体质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同步提升。当然受各种因素的制约,目前户外训练的课堂化教学机制尚未健全,一些高校并未对户外运动产生正确的认知,部分学校出于安全性考虑,导致户外训练融入体育课堂还面临不同程度的挑战。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基于学生身心健康和成才成长的长远角度出发,将户外训练引入高校体育课程教学中必然是利大于弊。
高校体育教学资源毕竟有限,同时受现有体育教学体系的影响,体育课堂无法全面提升学生整体综合素养。作为一项新颖的训练方式,户外训练极大拓宽了体育教学内容,改善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弊端,突破传统的课程封闭形式,极大增强体育课程的健身价值,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通过经常参与户外拓展训练活动,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个性,有助于培养学生强健的体魄。
户外拓展训练的加入,极大缓解了体育教学形式化的现状,促进学生体育素养的提升。许多拓展活动项目需要宽阔的场地,而且拓展训练方式较为新颖。通过让学生在户外环境中亲身体验训练活动,在拓展训练任务的引导下,一来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锻炼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二来可以培育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对运动参与产生新的理解。在放松、自由的心态去感知体育运动的魅力,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诸如荡木桥、丛林绳桥类型的户外拓展活动,需要大学生独立参与冷静判断,在不断参与过程中克服恐惧心理,学生会获得强烈的成就感,有利于心理承受能力的培养,这亦是增强大学生勇气和意志力的有效途径。其次,户外拓展训练有助于改善学生人际关系处理能力,一些户外训练需要队员之间互相信任和配合。在户外相处的环境下,可以有效锻炼学生的领导力,提升社会适应的能力。最后,户外拓展训练能够强化大学生的责任感,在每一次的训练过程中,参与者都需要具备积极进取的勇气,才不至于在团队中拖后腿,正是因为一次一次的历练,学生会发现自身的特长和优势,为将来步入社会积累经验。
为了更好地开展户外运动,学校应加强对户外运动训练的重视和宣传,结合高校以及周边现有体育训练资源,预先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主要以开展户外场地项目为主。将户外运动的相关流程和注意事项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能够对项目产生兴趣并熟悉具体的操作流程,掌握户外运动的相关技能。考虑到环境、气候、场地设施等客观因素的制约因素,在户外运动形式的选择方面,应该根据学校实情和学情特征,以及学生自身的素质和兴趣爱好,充分照顾学生的感受,选择适宜的户外形式,保证训练器材与场地的完善,根据情况开设水上或者野外的户外运动项目,确保训练活动更具有针对性和科学性,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接近自然感到快乐,以此更好地发挥户外训练的效果。
为了更好地提升户外运动的训练效果,应加大对师资力量的培养和选聘,引进各个扩展训练项目的专业人才,打造一支专业的户外训练师资团队。目前很多高校在户外训练教学中缺乏专业的师资保障,这对于户外项目的开展极为不利。体育教师应加强对相关的理论知识的学习,多参与相关培训和交流研讨,掌握科学的训练方法和创新模式,及时整理收集最新的理论成果,积累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在实际教学当中,应以现实情况为基础,优化拓展训练器材与场地,积极做好拓展训练组织管理,实现器材利用率最大化,进而提升体育教学整体质量。
基于户外运动的刺激性以及探险性因素,教师在进行户外运动训练时,务必周全分析安全隐患发生的可能性。在户外运动训练前期过程当中,做好预防准备、预判和检查工作,合理评估安全问题,开展专门的机构进行户外运动管理,加强体育户外保障体系建设。不要选择地形复杂的户外场地,降低安全事故发生概率,以此保障户外运动安全有序开展。高校应增加相应训练经费,对户外运动教学给以专项的资金支持,申请户外教育经费或利用校企联合教学的方式,保证训练器材与场地的完善,保障户外运动的安全有序开展,有效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良性发展。
综上所述,户外运动训练是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符合新时期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方向。为此应以运动参与作为基本的着眼点,从学校实情和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特征入手,加大对户外运动训练与体育课堂教学的融入力度。学校应在户外运动训练教学经费方面给予强有力的扶持,加大师资培养和完善建设。坚持以场地课程为主,水上和野外拓展为辅的原则,激发学生身体潜能,确保教学开发和落实更加具有针对性和科学性,有效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实现综合能力素质的均衡发展,更好地发挥户外运动训练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