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妍洁
在市场经济繁荣发展下,国家对创新创业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逐渐出台了相关政策。民办高校应该主动承担起自身的社会责任,构建完善的创新创业工作体系,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推动社会经济稳定发展。
首先,有助于大学生就业率的提升。高校扩招工作正在逐步推进,毕业生数量庞大,导致了近年来的就业难问题,学生容易面临毕业即失业的困境,不利于我国社会的健康发展。创新创业理念的提出,为大学生就业率的提升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在国家相关部门的政策文件当中,对于高等教育中的创新创业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旨在推动学校积极顺应时代潮流,加快人才教育和培养体系的创新,为社会提供更多的优秀人才。其次,有助于学生的个人成长。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栋梁之材,只有不断提升大学生的能力和水平,使其在综合素质上获得全面发展,才能在社会工作岗位中为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为此,应该加强对高校创新创业的关注,引导学生在创新创业中提高组织能力、适应能力、合作能力等,在实践中获得快速成长。最后,创新创业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在信息化时代下,借助于“互联网+”推进创新创业工作,能够缓解实践中的压力,真正符合当下年轻人的认知需求及特点,有助于提高创新创业的发展活力。
创新创业教育的工作理念落后,对其本质内涵的认知存在一定的偏差。尤其是只关注对学生的理论引导,缺乏有效的实践支持,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存在脱节问题。创新创业大赛是开展工作的基本途径,在实践基地建设等方面存在形式化问题。对于“互联网+”概念和内涵的认知程度不足,导致未能与时代发展保持协同,降低了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学生在创新创业中的参与度不高,缺乏对当前发展潮流和市场环境的全面分析,工作理念无法满足新时期工作要求。对于其受众范围的认识存在误解,并非针对某一个专业或是某一类学生,可见,在创新创业中缺乏针对性。
单一化的创新创业教育方法,无法满足学生的多元化创新创业需求。尤其是大学生的思维活跃,在不同的专业当中,其发展方向也有所不同。如果采用同一套创新创业指导方法,将会导致学生兴趣受到影响,不利于形成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只关注对学生理论方面的教育,缺乏丰富的实践锻炼机会,导致学生在创新创业中遇到困难,创新创业项目容易失败。
缺乏对创新创业工作的重视,在实践工作中的资金和技术等投入力度不足,学生的很多创业想法无法在实践中得到执行。尤其是在“互联网+”背景下,某些学校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资金投入较少,无法为学生提供可靠的服务保障,降低了学生在创新创业中的竞争力。虽然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的建设正在逐步推进,但是由于创投基金的缺失,也会导致其作用无法得到体现。
清晰而明确的工作目标,可对学生自我成长与发展形成科学指导,增强学生在创新创业中的参与热情。应该以创新创业意识、能力和精神培养为总体目标,优化创新创业各个流程和环节,实现高校资源的整合与利用,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服务。注重对学生自主性的培养,使其在创新创业当中能够保持创新,在灵活运用自身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推进项目的实施。注重对学生内在精神意识的引导,使其在创新创业过程中能保持坚韧不拔的精神,增强社会责任心,在遇到困难后能够积极开拓进取[1]。尤其是很多学生在创新创业存在好高骛远的现象,因此在确定创新创业目标时更应该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使学生在参与创新创业的过程中更加积极和主动,增强创新创业的热情。应该在此过程中充分发挥中介机构的作用,加强对学生的专业化引导,使其在创新创业中能够获得强大的支持。中介机构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其设定切实可行的创新创业目标,帮扶工作更加具有针对性。
创新创业工作具有长期性的特点,因此应该加快长效培养机制的构建,逐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使学生在创新创业当中更加游刃有余。在“互联网+”视域下,应该注重对互联网知识和技术的整合,引导学生投入到互联网创业,真正顺应时代发展的特点,在创新创业工作中保持与时俱进。人才培养机制应该更具个性化,加强对学生专业特点和行业发展方向的深入分析,注重对传统教育方案的优化和调整[2]。细化人才培养的标准,做好和市场需求之间的有效衔接,真正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使其在实践中表现出强大的竞争力、创新创业对于学生综合素养的要求较高,因此在提高专业能力的基础上,还应该对法律学、管理学等方面内容予以有效渗透,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明确互联网创业在当前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帮助学生对互联网经济的发展特点进行分析,从而拓宽创新创业的领域。
对于学生进行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指导,是开展创新创业工作的关键。丰富的理论知识,能够使学生做好充足的准备,防止由于认识不足而导致创新创业项目的风险升高。同时,丰富的实践机会,可以为学生调整自身的创新创业方向和策略,在创新创业更具竞争力。在理论指导方面,除了应该针对专业知识进行深入学习外,还要带领学生对国家相关政策、市场信息等进行分析,避免在创新创业中出现较大的盲目性。构建完善的“互联网+创新创业”平台,借助于微博和微信等新媒体平台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创新创业信息,使其在多种信息的整合当中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创新创业道路[3]。加快实践平台的构建,包括了模拟实践平台、竞赛平台和科研实践平台等等。鼓励学生充分运用自身的专业知识解决实践问题,通过“互联网+”平台加快信息的共享,实现创新创业资源的高效利用。引入先进的“创客”文化,使创新创业服务更具多元性和丰富性,激发学生在创新创业中的创造力。
高校应该主动加强和社会企业之间的合作交流,能够推进创新创业教育进程,丰富创新创业的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的机会。尤其是很多学生在创新创业中存在迷茫的问题,在项目建设初期无从下手。而通过企业的引导,则能够为学生指明方向,通过先进管理经验和方法的学习,实现对创新创业项目的不断优化。邀请企业高管人员对学校开展专业讲座,解答学生在创新创业中的困惑和问题,消除前进中的障碍[4]。通过创新创业经验的分享和交流,能够坚定学生在实践中的信心。注重网络交流平台的构建,充分利用校友资源为在校大学生提供支持,能够避免在创新创业中走过多的弯路。加快创新创业教育基地的构建,在学校和企业的合作中共同开发创新创业项目,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促进创新成果的转化。
构建完善的保障体系,可以消除学生的后顾之忧,使其全身心投入到创新创业当中。加强建设创新创业指导机构,在校内为学生提供及时的指导和帮助,根据当前创新创业的发展方向,对服务模式加以优化,真正解决学生关注的问题。增进指导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协同配合,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资源,满足在项目实施中的多元化需求。尤其是在“互联网+”环境下,互联网创业对于技术要求较高,应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技术支持,防止由于技术局限性而对学生造成阻碍。资金支持是保障创新创业工作顺利开展的主要因素,因此高校应该加大资金投入力度,通过创新创业投资基金的引入,使学生的想法能够在实践中得到落实。除了依靠学校自身的资金投入外,还应该积极提高社会资本在创新创业中的支持力度,通过项目合作等方式充分发挥企业的资金优势和学校的技术、人才优势,使创新创业行动能够更加高效地推进[5]。
提高创业指导老师的综合素质和工作水平,积极更新自身的指导理念和方法,认识到当前创新创业工作的重要性。加强对大数据技术、物联网技术和云计算技术等先进技术手段的系统化学习,在“互联网+”背景下逐步提升指导老师信息化素养。鼓励教师深入到社会实践当中,获取当前市场发展的前沿信息,在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中做好与市场的密切衔接。
在“互联网+”背景下,民办高校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是提高学生就业率和促进学生发展的关键途径,符合当前时代发展的要求。但是,在实践中仍旧面临创新创业工作理念落后、工作方法单一、支持力度较低等问题,导致学生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参与度不高。为此,应该通过明确工作目标、创新培养机制、注重理实结合、开展校企合作、完善保障体系等途径,优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