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公民社会保障视域下志愿服务的发展路径分析

2021-11-21 01:59刘婷
就业与保障 2021年7期
关键词:视域志愿公民

文/刘婷

随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志愿服务作为利国利民的好事,也越发受到人们的重视和认可。在公民社会保障视域下,志愿服务既面临着机遇,也面临着挑战。为此,公民社会保障视域下志愿者服务的发展路径该如何选择,成为相关学者以及业内专家竞相议论的话题。出于这样的考虑,本文以公民社会保障作为立足点,针对志愿服务的发展路径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实践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志愿服务的基本内涵

志愿服务本质上是一项公益活动。志愿服务是为促进邻里之间关系的融洽,社区内和谐环境的构建,社会上问题矛盾的解决而进行的非职业化、非营利性的行为。志愿服务的表现形式有很多,小到消除邻里之间的隔阂,解决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大到消灭贫困,构建和谐社会等,这些都属于志愿服务[1]。社会工作协会对志愿服务的定义是:追求大众利益,本着自我选择、主动参与而聚集在一起的人群被称为志愿服务团体。参与这种服务是一种非政府的服务行为和组织行为,而这种团体工作则称为志愿服务。简而言之,志愿服务是一种非政府性质的服务行为和组织行动,是个人或社会组织利用自身的体能、知识、财富等,通过实践行动去帮助有需要的人,从而实现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国家繁荣的目的。

二、公民社会保障视域下志愿服务所面临的机遇

(一)志愿服务力量的壮大为公民社会的发展创造机遇

志愿服务这一理念,最早是由国外提出并加以实践。我国1952年举办的爱国卫生运动,标志着志愿服务活动的正式启动。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的志愿服务无论是从参与群体、活动类型还是从影响领域上都有着巨大的变化[2]。首先,参与群体的变化。志愿服务在我国刚开始进行的时候,中年人是其中的主力军。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加入了少年群体、老年群体;其次,志愿服务活动的变化。志愿活动一开始只是基础设施建设、志愿垦荒到20世纪60年代学雷锋热所产生的看望孤寡老人、照顾孤儿院孩子,等等。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物质生活的不断丰富,志愿服务活动类型变得越发地多样化起来。如协助交警指挥交通、植树活动、义务家教、爱心募捐等;再次,参与形式的改变。具体来说,就是原来的志愿服务人员,想要参与志愿服务,是需要向志愿服务组织申请加入,通过之后才能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到现在,人们参与志愿服务,不需要特定地加入某个志愿服务组织,只要自己有爱心,并具备一定的能力,想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就可以直接加入到志愿服务的行列之中。相比于以往来说,这种参与方式更加地灵活和方便,没有太多条件的束缚;最后,志愿服务参与率的变化。这具体表现在以往志愿服务,是主动选择,自愿参与,并没有特定的组织或者人员进行引导。如今是在政府、官方的组织和引导下参与某种志愿活动,参与人数有了明显地提升。

(二)志愿服务工作机制的完善为公民社会发展提供契机

“志愿服务”理念虽然在我国提出的时间并不长,但互助、团结、友爱等优秀的传统文化思想早已渗透到每个国人的内心。比如,儒家提出的“仁爱”思想,墨子提倡的“兼爱”理论等,将我国友爱互助的传统文化精神彰显得淋漓尽致,这对近代志愿服务理念的树立和发展有着重大意义。志愿服务,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不求回报、热心助人,为组织、社会提供服务的一种公益活动。近年来,我国在不断健全有关志愿服务活动的工作机制,使得人们的志愿服务热情以及兴趣被充分激发出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参与到志愿服务之中,希望能够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三、公民社会保障视域下志愿服务面临的挑战

(一)社会认同有所不足

志愿服务的出现,是为了解决社会当前所存在的一些问题,从而更好地维护社会的稳定与和谐。虽然志愿服务在我国已经发展了多年,但社会认同度依然较低,严重阻碍了志愿服务深层次的延伸以及发展。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主要原因在于以下三点:志愿服务理念认识的缺陷、传统道德思想中的不足以及社会服务支持功能偏弱。首先,志愿服务活动在我国开展时间并不算长,其理念认识还不到位,宣传力度不强,导致志愿服务没能做到大范围地普及,群众对其并不了解,甚至有的听都没听过。其次,虽然我国传统文化中包含有公益、慈善等理念,但我们也应该深刻地意识到传统文化以及思想中存在的不足之中。比如,孔孟思想中提出的“仁爱”思想,对于个人修养以及自身道德比较看重,但对于自身以外的公共道德建设却显得不那么重视。最后,就现阶段来看,由我国政府主导开展的社会服务,包括医疗、教育、文化等方面,服务力度还有所不足。

(二)志愿服务质量有待提升

我国的志愿服务,经过多年的发展,在健康义诊、社会援助、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并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但美中不足的是,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阻碍了志愿服务的进一步发展。主要体现在技术含量低、经费有限、稳定性不足等。之所以会出现这些问题,主要是由于志愿服务者没有高度的参与热情,志愿服务团体没有较强的组织能力以及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得不到充足的资金支持。正是因为这些原因的存在,使得志愿服务质量难以得到提升。

四、公民社会保障视域下志愿服务的发展路径

(一)明确志愿服务功能定位,科学管理志愿服务组织

在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之前,首先需要对志愿服务功能定位予以明确。具体来说,志愿服务组织应清楚地认识到自身是一个公益组织,不会以营利为目的,只是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从而构建一个和谐、美丽的家园,提升人们的幸福指数。应以人道主义作为一切志愿服务的出发点,加强对服务模式的创新,服务内容的丰富以及服务范围的扩大,从而来不断地挖掘志愿服务的深度和广度,以便为需要帮助的团体及个人提供更好的服务。其次,对志愿服务组织进行科学化管理。针对服务组织的发展现状,并结合未来的发展趋势,尽快更新传统理念,加大对志愿服务管理人才的引进力度和培养力度,并开展分层管理,以此来促使志愿服务组织朝着专业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

(二)优化志愿服务项目,完善社会支持体系

在志愿服务项目的优化上,政府需要负起责任,根据现阶段社会的矛盾问题,并结合公民的切实需求,对社会公共服务项目进行不断的优化。同时,社会相关组织也需要发挥出自身的优势,学习并借鉴国外志愿服务的做法和经验,善于发掘公民社会的内在需求,秉持人本理念,进行科学规划,加强志愿服务的品牌化建设,激活志愿服务项目的生命力,激发志愿者参与志愿活动的积极性及自豪感,以便使志愿服务能够发挥出更大的价值和作用,在赢得社会认可和支持的同时,获得更好的发展。

(三)完善志愿服务发展机制,优化公民社会发展路径

为了使志愿服务发展机制能够得以完善,公民社会发展路径能够得到优化,必须做到以下两点:第一,构建志愿服务的动员参与机制。我国虽然人口众多,但公众参与志愿活动的人数比例,相比于国外来说,还比较低。因此,针对这种情况,应采取各种方法,来激发民众参与志愿服务的热情和积极性。具体来说,可以选择城市作为突破口,通过宣传和推广,让文化层次较高的群体能够对志愿服务理念产生认同,逐步实现志愿服务活动从城市向农村的深入推进,以便带动更多的人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志愿服务活动的行列之中;第二,对志愿服务培训机制予以完善,一方面,开展志愿者注册后的系统培训工作,对于完成注册的志愿者进行专门的建档,并对其进行相关志愿者服务理念、志愿者服务基本技能以及志愿者权利与义务等方面的培训。同时,在开展志愿活动之前,应进行系统性的岗前培训,并开展相应的理论和技能考核,只有通过考核的志愿者才能参与到志愿服务之中。另一方面,加强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中、后期的培训工作。也就是说,在志愿服务活动中,由资历较长的志愿者对刚参与志愿活动的志愿者进行实践指导和专业化培训,在志愿活动后,其他志愿者需要对新加入的志愿者进行活动表现的点评,使其能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及时改正,从而获得内在素养的不断提升。只有志愿者能力得以提高,志愿服务质量才能得到显著的提升,这对于扩大志愿服务的社会影响力以及营造良好的社会志愿服务环境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五、结语

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对于社会的长治久安、国家的和谐稳定以及公民社会保障的完善与落实具有重大意义。因此,应予以充分重视,并通过人民、社会以及国家的共同努力,为志愿服务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以此推动志愿服务的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视域志愿公民
高考志愿被篡改,考生该何去何从?
对戊戍维新派思想家心路历程的思考——以“启蒙自我循环”为视域
论公民美育
我志愿……
“一带一路”视域下我国冰球赛事提升与塑造
如何防止高考志愿再遭篡改
隐私保护也是公民一种“获得感”
十二公民
因爱汇聚,志愿同行
公民选举权的平等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