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思涵
(江苏省昆山市实验小学 江苏 昆山 215300)
部编版教材选编的散文大多文质兼美,对学生很有启发和教育作用。教学时,教师通过引导学生细致品读与分析文章,以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提升语文学习的能力,培养其文学素养,促进情感的健康发展。
在新课标的总体目标与内容中提到:“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叙事散文恰是实现此目标的重要载体,但要真正实现此目标,教师可谓“任重而道远”,如何引导学生领会文意,让其获得良好的审美感受,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四方面进行教学。
叙事散文或文辞生动优美,或质朴自然,抑或蕴含着作家对社会生活的诠释、对人生的深刻理解与感悟,能够给人以精神的升华、心灵的涤荡,因此,读这一环节在叙事散文教学中需要重视和加强。
上海特级教师陈钟梁说:“不架起感情的桥梁,学生就不可能与课文内容产生共鸣,智力与能力的发展就必然受到影响。”而朗读就是架起学生与文本最佳的桥梁。本课的课后第一题提出了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要求,在第2自然段描写桂花时可以读得舒缓些,感受作者对桂花香气的喜爱。在学习第5自然段摇桂花这一片段时,有多处对话,可用活泼的语调读出小孩子对摇桂花无比期盼和快乐之情。第6自然段放慢语速,感受整个村子一年四季沉浸在桂花香里的美妙氛围。最后一部分让学生体会母亲内心的感受,读出深深的怀念之情。细致地指导朗读,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感受桂花馥郁的气味及作者浓浓的思乡情。
新课标提到,学生“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在教学时,启发诱导学生的前提是教师本身对课文有较深入的理解及较准确的把握,并且了解学生接受能力之间的差异。教授本课时,可先请大家回忆一下自己童年时的趣事,请同学交流,再顺势导入新课,使学生有兴趣去了解琦君的故事。
合作探究是语文课堂的重要环节,教师可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鼓励学生对问题进行多元化的思考与解读。在本课中,有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难道杭州的桂花真的比不过家乡院子里的桂花香吗?此处让学生各抒胸臆,结合文章主旨谈自己的理解,最后教师总结,从实际而言,确实是杭州成片的桂花香,但作者爱家乡,庭院里的那一棵,永远都是最芬芳的。
教师可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鼓励每个同学都参与其中,积极思考,让其在合作的过程中品味语言特色,领悟文章内涵。另外,教师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可以与各小组探讨,在师生合作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想法有更多的了解,这对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习积极性也有较大帮助。
叶圣陶认为,“美”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审美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散文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方面起着重大作用,审美教学适用于大多数叙事散文。
与抒情散文语言不同的是,叙事散文的语言大多朴实无华。以本文为例,散文的语言质朴、平实,但饱含真挚的感情,令人动容。文中没有华丽辞藻的堆砌,但是蕴含在平实语言中的意境美和情感美值得细细品味。
文章在摇桂花部分,描写了桂花盛开,香气四溢的景象,用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浸”在桂花香里的描写,突出桂花的芬芳馥郁,字里行间洋溢着对桂花的喜爱之情。这样的叙述达到了情与景的高度融合,给读者以身临其境之感,意境之美全部在人耳目。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感知力与想象力,提高发现美、鉴赏美及创造美的能力,教师应重视每一篇叙事散文的教学,使学生能有最大的收获。
特级教师于漪,她的教育核心任务是“把人的灵魂、精神用力往上拉,引向真理的世界。”即语文教学是提升人的精神与素养的活动。教师可补充介绍琦君的人生经历,她在浙江出生,32岁迁至台湾,79岁定居美国,84岁终于回到自己魂牵梦萦的故乡温州。她这一生搬迁多次,但对故乡深沉的感情从未改变,她把这种感情从文字中缓缓流淌出,流进读者的心里。
教学中,同样也要注重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这要求教师在教学时引导学生领会文章的谋篇布局、所使用的手法,感悟文章的语言特点等。本文可重点学习作者借物抒情的写法,选择一样事物,融入自己的真情实感,把文章写得真实可感,打动人心。
叙事散文不仅让人享受美,更能感化心灵。新课标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这是强调学生对作品的个性化解读,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来理解文章,从而培养学生对散文的鉴赏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作为教师,不应局限于教学参考书,而要多学习、多思考,以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为标杆,多把握出去听课的机会,借鉴优秀的教学设计,将课堂调动起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得叙事散文教学发挥其最大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