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建明 武夷山市百花小学
体育与健康课程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无法发挥实质教学作用,并经常被其他学科教学课程所取代,体育课程被认为是可有可无的形式教学,这不仅不符合素质教育规定,更对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新课程标准确定学生在课程中占领主体地位,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化实施,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成为学校课程改革和发展的重中之重。
在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飞速发展,人均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是学生身体素质逐渐下降,儿童肥胖率增高,青少年体态问题日益严重,心理承受能力差,心肺功能、肢体韧性、身体灵活度等体能指标均未能达标。许多小学生由于自身惰性、忙于参加各项补课班、家庭因素等各项原因缺乏锻炼,还摄入大量垃圾食品以及高热量高脂肪食品,严重影响学生的健康发展和生长发育。
首先是任课教师的重视程度不足,许多小学教师体育课程教学方法为跑步两圈甚至仅点名后,就解散由学生自由活动,使得体育与健康课程失去其本身应有的意义。其次是学生的重视程度不足,许多小学生的印象中体育课即意味着娱乐休闲,未能理解课程的重要性,即便是解散自由活动,也很少有学生去领取器材进行体育运动,大部分学生都是坐在操场聊天等待下课。最后是其他学科教师的重视程度不足,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其他教师为提升学科成绩,经常占用体育与健康课程,这种情况尤其常发生在小学学科考试之前。
许多地区的小学体育设施不够完善,还存在着许多安全隐患。而且传统的体育教学方式死板、形式单一,采用的教学方法常为简单的跑步、蛙跳和广播操等传统运动,使学生对体育与健康缺乏正确的认识。甚至有的教师会采取高强度的体育锻炼,这种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导致学生失去了主动性,只能被动地接受既定的教学形式,从而对体育课程失去了兴趣,使得体育与健康课程失去了其本身应有的价值。
大部分体育与健康课程都未能将学生放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反而更多的将重心放在体育运动这件事上,忽视了其对学生应发挥的价值。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不同的学生采用同种的教学方式,未能重视不同学生之间体能和身体素质的差异性,这混淆了“形式教学”与“素质教学”的概念[1]。这种缺乏科学性的课程不能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正确的健康观念与强身健体的意识。其教学目的缺乏正确性,教学方式缺乏科学性。
中小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已成为一项严重的社会问题,相关课程教学也愈加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在这一背景下,首先任课老师需要具备正确的教学思想,端正教学态度,积极为丰富课程多样性,提升课程质量作出贡献。学校有责任对其他文化课老师做出要求与整改,要重点看待小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问题,重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利用互联网技术,在学校微信、微博等官方平台发布相关科普推广,使得家长配合老师一起培养学生的健康生活习惯,将课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之中,家长与老师携手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帮助学生发展科学健康的生活习惯。
学校在进行规划时,应重视学生全面发展,将德智体美劳方面的发展与文化课同等对待,在资金方面也应重视相关教学器材的更新、维护、运营等支出。细化体育与健康教学的课程规划,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度,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与社交能力。如:运用多媒体设备、情景剧和采用小组合作制等方式[2]。与此同时,还要重视身体与心理全面的健康发展,在实践课程之外更要注重一些趣味教学理论课程,培养起学生健康合理、积极向上的生活习惯。
重视学生身体机能的差异性在新的教学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可以考虑对不同身体素质的学生采取不同的考核指标,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因材施教。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来科学合理的规划课程安排,不断创新,积极结合其他学科知识并运用于教学过程之中。除了体育运动相关知识和健康生活理念的学习,在教学过程中还应通过不同的情境与教学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自控能力和抗压能力,如:冒险类、团队合作类运动等,以此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随着新课改的深化实施,解决应试教育遗留问题,重视小学体育与健康的改革实践变得尤为重要。这需要学校、老师和家长的全面协作,不仅要重视体育与健康课程在小学生成长发育过程的重要性,还要采用多元并且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以此来帮助学生建立起健康的理念和良好的生活习惯,实现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