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丽
(沈阳理工大学图书馆 辽宁 沈阳 110159)
“图书馆员是图书馆事业的灵魂。”图书馆服务的作用,75%源自馆员素质,20%源自信息资源,只有5%源自建筑。图书馆员通过优质服务使每位读者平等地获取知识、获得成长、感受温暖。读者主要通过馆员的服务来感受图书馆服务水平,因此说馆员是图书馆的形象大使,其能否提供优质服务是读者评价图书馆好坏的关键之一。图书馆员形象构成主要包括:仪表、言行、沟通能力等外部形象,政治素养、职业道德、知识结构、业务能力等内在素质。
人最重要的心理需求就是归属感和价值感,这也是图书馆员获得自信的心理基础。因此,尊重馆员的归属感和价值感可以增强他们的职业自豪感和自信心,充分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达到提高服务质量的目的。
在图书馆管理中,通常馆员只有制度的执行权,没有制定权、解释权、裁量权和监督权,会加大馆员的工作压力感和职业倦怠[1],导致管理制度难以取得很好的成效,进而影响到服务效能。因此,现代图书馆管理过程中应该吸收馆员积极参与,在制度的设计、监督、优化等环节充分发挥馆员的能动性,给予馆员更多的个体意义和价值,增强其自律性、责任感,提高创新、合作和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这样,服务制度才能被馆员所理解和拥护,才能彻底执行,从而取得较高的服务效能。
馆员所提供的服务质量与其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密切相关,同时也需要相应的待遇和职业前景来激励。图书馆应注重挖掘馆员的特长和潜能,并为其展现才华提供相应的平台,扩大发展空间,获得职称或职务的晋升,提升服务效能。
图书馆员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与修养,才能紧跟图书馆的前进脚步。自我修养,以书为始,读书是培养修养的最重要途径。在书中,我们可以体验不同的情绪,经历不同的人生,也许离睿智还差得很远,但也会极大的增强自信。因此我们可以把图书馆当作自己的书房,只要坚持读书,就必然会成长。
图书馆馆员的职业态度是自我修养的重要部分,最基本的要求是爱岗敬业,努力达到工作岗位的所有标准,亦即专业精熟、经验丰富,为读者所认可。
较强的心理素质和良好的沟通能力是馆员自我修养的外在表现。无论在工作中还是在生活中,都应准确把握自我,注重锻炼自身的心理素质和沟通能力,增强自信心,确定明确的目标,通过不断地学习来培养提高沟通能力,以满足读者需求,也要理解、包容读者,要有强大的心理调控机制。其实作为馆员,良好的沟通能力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沟通就是信息的流动。”顺畅的信息流动能提高读者服务的成效。而对馆员来说,注意倾听读者的诉求和感受读者的情绪变化,可以使信息更加流畅。而图书馆要关注馆员的心理健康,通过定期体检和各种文体活动等,释放一线馆员的不良情绪。
高校图书馆应围绕学校学科建设长远发展规划,立足于岗位能力要求,利用网络及新媒体等多种方式,搭建交互开放的多元化学习平台,努力培养多元化且合作能力强的学科馆员队伍。为此高校图书馆应当制定科学的学科馆员队伍建设和培养规划,明确学科馆员的职业定位、开发和发展方向,立足学科建设,培养建立同时具备专业与基础、图情与学科知识,善于沟通合作的学科馆员队伍。
学科馆员应拥有相关学科的知识背景、较强的图书情报专业知识技能及良好的外语能力,才能够及时追踪和获取最新研究国内外最新研究动向和突破、判别文献价值;另外还应具有较强的信息处理能力,才能进行数据挖掘和数据库管理等[2]。
学科馆员通过深度嵌入重点学科建设,充分了解用户需求,为学校发展和学科发展提供全面、系统、多元的知识服务。为此学科馆员需要深入用户的教学、科研、学习环境中,嵌入用户知识需求的解决过程中,引导或协助用户进行知识信息的获取、整理、组织及应用[3]。相对比之下,咨询馆员和辅助人员的岗位要求应有所放宽,这样可以提升整体学科馆员队伍的结构、质量和服务水平,形成图书馆学科服务点、院系服务点及在线咨询点协同作用的三渠道学科服务,实现学科服务的主动型、嵌入式、立体化。
高校图书馆应将学科服务教育培训列入图书馆发展规划,建立和完善学科馆员的继续教育机制,开展多元化教育培养,并使之制度化、体系化、流程化,采用学科专业知识培育与图书情报业务培训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形成多种形式的培训平台,提升学科馆员的学历层次,完善自身的理论素养与知识结构[4]。采取“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战略,邀请国内外资深专家分享经验,开展学科服务指导,并积极组织参加学术交流等活动,努力建立常态化、长效化职业教育机制,为建设创新、高效、优质的学科馆员队伍增添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