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旭 李安娜
(沈阳师范大学 辽宁沈阳 110034)
我国课程改革伴随着进程的不断推进,由素质教育逐渐发展到对学生核心素养能力的培养,并要求落实到学校教学的每个学科中去。体育学科作为学校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样担负着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任务。在2018年教育部颁发的《普通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提出了体育与健康学科的核心素养,即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如今,高中生面对新的环境和挑战、升学的压力、人际交往等问题中时常显露,还有在自身情感方面受到打击,家庭环境的影响。如果上述问题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将对高中生身心发展造成恶劣的影响,更严重者会产生心理疾病问题。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提升高中生抗挫折能力变得十分重要,而在这3个维度的指导下,对“挫折教育”又有了新的思考。
如今,因很多高中生从小受到家长的呵护,且高中学生身心居于不稳定阶段,在乏味的学业和与人的交往过程中都存在着较大的挫折和压力。更多的学生在遭遇挫折时总是逃避,而不是直面挫折,有的甚至产生过激的行为。这些心理现象直接反映出高中学生抗挫折能力普遍不足,“挫折教育”缺失的现状。这种现象影响到了高中生的学习和生活,甚至是身心健康的发展。然而,高中体育教学的任务就是为了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形成健康的生活形式。由此可见,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的身心都是一种历练,通过体育课让学生在活动实践中真切地体会到挫折,从而增强学生抗挫折的能力。
挫折教育的真正任务是通过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挫折的情景模式或环境氛围,使得学生体会挫折、面对挫折、克服挫折,从而增强学生的抗挫折能力。而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是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为出发点,通过体育学科的学习能够很好地掌握终身所需要的综合素质和必备品格。对于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主要是在体育课程课堂中为学生设计真实的教学活动情境,从体育课中的知识与实践中学习来提高运动能力、形成健康的行为和体育品德,并通过学生亲身的体验、探究来增强学生的身心发展。因此巧妙地将“挫折教育”渗透到以体育与健康核心素养为基础的体育教学中是可行的。
有的学生缺少克服困难的意识和信心,容易遇到挫折后选择退缩。还有部分学生由于先天残疾、智力存在缺陷、外貌及体型矮胖等原因被其他学生嘲笑,在体育课上不能像其他学生一样进行正常的运动,导致很多学生产生了过度自卑的心理;而且部分学生在屡次体育测试中因自身身体素质不佳导致成绩不理想,缺乏抗挫折能力并且产生了不想学习的观念,认为自己在学习方面不如别人,在学习过程中也产生了思想的包袱。还有很多学生因为性格内敛,不爱与同学交流,造成消极、忧虑的心理特征。
社会中一些不良的价值观在侧面上给学生造成了无形的压力和负担,如“只有考上好大学,才能找到好工作”“好好学习才会有出息”的思想观念,同时学校也忽视了对学生的“挫折教育”,导致学生面对困难时第一反应选择逃避。在应试教育模式下,出现教学三维目标落实不均衡的情况。使得教学中学生的心理和情感得不到满足,学生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没有形成正确的挫折观念,心理承受能力较弱,失败则选择放弃。
首先,要认识到挫折具有两面性,在体育教学中有的学生遇到挫折时可能会退缩和放弃,造成心理创伤和压力;有的学生遇到挫折时可能会迎难而上,使得心理变得强大。因而,体育教师自身在进行教学时,需要意识到挫折对学生来说有利有弊,并主动分析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反复和变换以多种方式为学生树立健康的意识,传达乐观向上的健康技能与技能。深刻地认清抗挫折能力对学生的重要性,有意把“挫折教育”有针对性地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去,教会学生能够积极地面对困难挫折。
学习目标方面不仅要重视知识和技能的教授,对于情感与价值观目标更要提高重视,更多的在教学活动中要有所涉猎,把情感目标放在突出的位置。如进行足球、长跑等运动项目的教学中,在教授动作技能前向学生介绍“极点现象”和“第二次呼吸”等知识,让学生提前了解在耐力跑中身体酸痛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只要坚定信念,努力克服就会过去。同时,向学生强调耐力的项目中,个人身体素质是一方面,个人的意志品质也是重要的另一面。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挑战自身的极限,奋勇拼搏的体育精神,使学生亲身体会到运动不仅可以提高身体能力,更重要的是磨炼自身的意志品质和应对困难的能力。
在教学方式上,要从讲解法、示范法传统教学方式逐渐转变为启示法、探究法、合作法、情景法为主导的动态教学方式,使学生在课堂上,通过自身的观察、交流、思考、探讨,激发学生对知识技能和运动原理有更深入的了解,从而不断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情感的体验。与此同时,通过判断分析不同学生的性格特点及个性差异,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如针对外倾型性格特点的学生,教师可以采取较为直接的教学方式,也可以将学生的缺点和不足直言不讳的指出,并帮助他加以改正,提出更高的要求和目标,而面对内倾型性格特点的学生,往往这样的学生面对困难时容易产生厌恶、绝望的心理特征,这就需要教师采取较为婉转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运动技能的学习和体育知识的掌握,使他们建立信心、顽强勇敢。
在教学手段上要不断创新,由于每名学生身体素质、运动观念、家庭教育程度等因素的不同,教师要在考虑不同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基础上,合理安排运动知识技能的传授及不同程度的负荷强度。这样不仅可以让每名学生在提高运动能力的同时,还可以努力克服自身的负荷极限去完成更高强度的任务。如把耐久跑和篮球运球相结合的方式,并有意反复进行练习,可以提高学生篮球运动技能,增加学生对篮球的热爱,使学生在学习不同项目的基础上,不断挑战自身的潜能。经过长期的练习和强化,就会逐渐养成锻炼的习惯,形成不断克服困难的勇气。同时在练习结束时鼓励学生“突破自己并不难,要学会迎难而上”。教师还可以选择在教室内,播放体育明星的比赛视频,并为学生讲授这些体育明星是如何实现梦想的。
对于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需要在教学活动与情境中去培养。相比而言,“挫折教育”同样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及开展教学活动,来为学生创造真实的“挫折教育”环境。教师还可以身临其境地为学生进行心理上的疏导,增强学生面对挫折的信心。例如,在跨栏项目教学中,首先教师依据学生不同的运动能力,在操场上跑道上放置高度不同的栏架,让学生依次跳过。针对跳过较低高度的学生,督促他们可以去尝试较高高度的栏架,战胜心理的恐惧。同时,教师可以借此机会向学生传达预防损伤的措施,在运动前要督促学生做好准备活动的健康知识,为学生树立健康的意识。
通过以上因素及挫折教育策略的分析,教师更加意识到在走向成功的道路上需要不断克服困难与挫折。因此,在高中体育教学中,教师确实需要适度地开展“挫折教育”,使学生在体育学科学习中养成健全的人格和心理品质,以面对未来社会中的困难与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