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东亮
(甘肃省天水市武山县山丹学区 甘肃 武山 741300)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本质上就是在提升学生本身的思想辨析能力,它更强调同学们利用自身的分析、论证,对问题的核心进行思考,从而认识问题、解决问题。而小学语文课程其本身也在于培养学生关于思考、辨析的能力,那么将二者进行科学、有效地结合,势必能够将学生的思辨能力加以提升,就此,笔者从以下几个角度提出了当前教学进程中,正面临的问题以及对应方式,希望能够对教师的教学设计起到积极作用。
就当前社会中小学生的思辨能力发展来看,很多人的这一项能力都是不达标的,而教师若想切实利用小学语文教学课程,来帮助大家有效提升这一方面的能力,就要从当前其能力发展的现状进行考量,明确其问题形成的原因,才能够在后续制定出更为科学与合理的相关教学手段,以达成培养同学们思辨能力的最终目的。
1.1 小学生思辨能力的发展现状。当前小学生思辨能力的发展状况其实并不容乐观,就从语文学习这个角度来看,同学们往往能够顺利地将一篇教师讲述过的文章内容进行背诵、理解,但当他们在面对一篇与之非常相近的文章时,分析能力都会大大降低。这一点在小学阅读与写作中也常常能够得以体现,如很多同学在阅读一篇文章时,都没有办法准确地找到文章中的中心思想,教师让他们对文章进行概括时,也无法顺利达成[1]。而当他们在进行文章写作时,这一问题出现的则更加明显,大部分同学在进行文章的创作时,都会更善于描写部分记叙类的文章,他们能够通过对语言的组织将自己在生活中所观察到的、经历过的事情进行详细的描写,但要让他们针对一些说理、议论的内容展开叙述,就会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从这些现象中,我们不难看出,当前小学生的思辨能力的发展进程中,的确存在着很多问题,而形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就出在很多方面,本文简单提出以下几点。
1.2 小学生思辨能力的问题成因。对于上述问题的成因,笔者认为最首要的一点就在于传统的教学观念所弥留的教育影响。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中,教师会为了应试教育所提出的要求更多的对学生进行“灌输式”教学,将自己作为课程的主体,并将知识内容“掰开”、“揉碎”的传达给学生,而同学们在课程中的任务,就只是需要将教师所讲述的内容进行吸收和记忆。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之下,这样的教学方式不可谓不成功,因为这样的方式能够利用最少的时间,让学生们的文化成绩得到高效提升,但在素质教育不断完善,且逐步发展成为主流的今天,这种教学手法的局限性就被完全暴露出来了,因为这样的教学方式下,学生们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是会受到一定的局限的,学生们直接接收和记忆的知识点很难在其脑海中形成完整的知识链接,而大家在课程中所接受导的学习形式也无法使其发挥思维,进而导致其自身的思辨能力发展面临重大问题[2]。
其次,受到应试教育影响的也不仅仅是教师,学生以及其家长也会在不同程度上受到这一理念的荼毒。在课程中,学生们习惯了教师直接讲授知识要点,便会在一定程度上放弃自主思考的学习状态,而这就会使他们在面对很多学习问题时,下意识地依赖教师,不愿进行自主思考,从而使其自身的思维能力的发展停滞不前。而家长所受到的影响,则表现在常常对学生提出严苛的成绩要求,且没有意识到培养他们其他领域综合素养的重要性。而家长对同学们所提出的成绩要求又会加大他们的整体学习压力,使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更加重视成绩的高低,从而忽视对自身综合能力的提高。
从上述的当前小学生思辨能力发展的现状以及成因来看,影响其自身能力发展的重点要素就在于应试教育背景下的传统观念,而教师想要在当前时间段利用语文课程的教学帮助其培养这一能力,就可以将整体的课程围绕这一角度进行革新,从而达到提升他们思辨能力的目的。
2.1 转变教师教学观念,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首先,教师可以从根源处,即自身的教学观念处进行相应的教学变革,认识到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所应用的教学手段,应该进行有效革新,并将自身的“成绩论英雄”的想法进行剔除,更加重视对同学们的能力发展进行培养,并尝试将课程主体的地位还给学生,使其能够在相对自由的课堂环境之中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到课程的教学之中。这样才能够让他们树立起更加完善的知识学习意识、自主学习意识,也只有在这样的情况下,才能够使大家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而培养起他们的思辨能力[3]。对此,教师可以在课程的开展过程中将更多的主动性教给学生,让其自主进行知识点与情感的探索,而自己在旁加以辅助和引导,避免大家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出现大方向上的偏差,从而使课程开展的实效性得以增强。
例如,教师在进行人教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材中,第二单元第六课《秋天的雨》这篇文章的相关教学时,就可以将自身的传统教学观念进行转变,让学生作为课程的主体,发挥其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对此,教师可以先带领大家一起对文章进行朗读,随后给定问题的大方向,让其自主进行文章的学习探究,如教师可以在带领大家朗读文章之后,给其既定一项整体任务“观察分析整篇文章中都应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每一自然段文章都描写了哪些具体内容?”、“利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每段文章大意。”等等,随后让其据此进行相应的自主学习和探究。通过大家的自主学习过程,能够很好地帮助其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而在他们思索的过程中,也能够有效地提升其自身的思辨能力,促进综合能力、核心素养的同步提升。
2.2 革新课程教学形式,利用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提出质疑。其次,教师要想在教学课程中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还可以从课程的教学形式上进行有效的着手,将原本单一的“灌输式”教学形式进行革新,利用更加丰富有趣的方式进行课程的开展,这样能够使同学们的课程参与热情得以激发,进而可以有效地强化课程开展的质量和效率。对此,教师可以尝试在课程的开展过程中根据课程内容和主题,科学、合理地创设问题化教学情境,让学生能够根据自身在情境中的感受深度理解课程中的知识点内容。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在大家进行情境化学习的同时,对其进行问题方面的引导,这样一方面能够强化学生的思考能力,另一方面还能够帮助其提升对问题的认知,进而可以根据情境内容勇于提出质疑,解决问题[4]。
以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教材中,第二单元第七课的相关内容为例,这一课程中的文章名称为《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在进行这篇文章的讲述时,教师就可以创设出一个有趣的教学情境。例如教师可以在课程开始之初先带领大家进行一个短距离的赛跑,并记录下大家的短跑时速,随后回到班级开展课程,回到班级之后,教师就可以让大家自由讨论,讨论出他们自认在世界上跑得最快的物体。之后再带领大家进行课文的阅读,阅读的同时教师也可以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即让大家分别扮演文章中所出现的物体,如鸵鸟、猎豹、游隼、飞机等,让他们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比较,进而将文章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大家的面前。通过这样的方式,同学们能够拥有对文章更为直观的感受,同时还能于更深处进行文章的理解,而在对文章内容进行演绎式表达时,他们还会发挥自身的思维,将文章内容进行表演化转变,这对其自身的思辨能力提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3 合理安排教学规划,在课程的开展中组织小组间讨论。其三,教师还可以针对培养大家思辨能力这一目的,将自身的教学规划进行相应合理化的转变,将课程中小组合作讨论的所占比重相应增加,使其能够在课程中更多地与同学之间进行相互的交流和沟通,并从中学习到别人的思维发散方式,他人的思维逻辑运转方式等。对此,教师就可以先对课程中要讲述的内容进行合理分析,然后将原本所占比例较大的内容进行部分科学化删减,之后在向其中添加一部分主题相关的问题,并在课程中留出相应的时间以供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这样的方式下,不但整体课堂的学习氛围能够变得更加浓厚,大家的整体学习思维也能够得以激发,这就能够对其自身思辨能力的提升起到相应的积极作用[5]。
例如,教师在进行人教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中第三课《不懂就要问》这一章节内容的教学时,就可以让同学们根据文章中孙中山先生所说的“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为了弄清楚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这句话进行讨论,讨论内容就围绕着这句话的含义、以及大家是否认同这句话、为什么认同又为什么不认同,这样几个角度进行相互之间的讨论。这样的课程开展方式,其实就相当于开展了一场小型辩论会,在辩论之中,大家能够通过他人对观点的阐述,了解到自己所忽视的某些思维视角,从而强化自身的思维辨析能力。
综上所述,教师若想更好地利用小学语文教学的相关课程,培养起学生们自身的思辨能力,就要先认识到当前教学过程中正面临的问题,并明晰其问题的形成原因,进而对其提出有效的改进措施。就当前小学生思辨能力发展缓慢的原因来说,应试教育的影响在其中占据着很大的比重,也正是因为应试教育对教师、学校的影响之深,所导致教师的教学观念、整体课程的形式、内容都不利于培养同学们的思辨能力。由此看来,教师要想切实提升大家的思辨能力,就要从转变教师教学观念、革新教学形式、转变教学规划等方面出发,最终达成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