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华
(江苏省丰县范楼镇范楼小学 江苏 丰县 221742)
在信息化和国际化时代背景下,国人的思想受到多元化的影响,青少年的思想更是受到巨大冲击。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唯有加强传统文化的传播与渗透,才能使青少年坚定文化立场,保持文化自信。而道德与法治教学作为以思想教育为根本任务的学科,更应该认识到传统文化传播与渗透的重要性,使学生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与影响下,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积极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念。在本文中,笔者立足于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实际情况,尝试从“深刻解读教材”、“联系生活实例”、“利用影视作品”、“引入地域文化”、“组织课堂活动”、“开展生活实践”几个方面,探索传统文化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渗透途径与策略,从而促进传统文化与道法教学的融合,实现学生知识、能力与素质的综合培养。
教材,是教学的主要依据,是具有指导性意义与纲领性特点的教学材料,是浓缩的精华。在传统文化渗透视域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既要忠于教材,又不能拘泥于教材,而是应该挖掘教材中隐含的传统文化元素,使学生从传统文化的视角理解教材内容,学习道法知识。
例如,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合理消费》这一课的教材中,通篇从现代消费观的视角,教育学生要合理认识自己的需求,科学而理性的消费。然而,“勤俭节约”一直是我国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有着几千年的文化渊源。因此,教师可以对于教材内容进行深刻解读,从而建立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联系,使学生认识到,“合理消费”不仅是一种科学的理念,也是一种崇高的美德。比如,在教材中,对于“小茜想买名牌包”这个案例,编者给出的评价是“看来我们的一些愿望确实不合理,难怪父母会拒绝。”面对这个评价,很多学生并不理解,认为父母的经济条件明明可以负担一个名牌包,为什么就不能圆了“小茜”的一个愿望呢?此时,教师可以引入诸葛亮在《诫子书》中“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这句话,并借由这句话,向学生阐述“节俭”与“道德”之间的关系。通过这种方式,教师将教材的解读由消费层面引申到德育层面,不仅挖掘了教学的深度,也净化了学生的思想。与此同时,还实现了传统文化的渗透。
对于小学生来说,“道德”和“法治”是两个既抽象又深奥的概念,教师只有将这两个概念融入到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件当中,才能使学生理解其意义,正视其价值。因此,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应该联系生活实例,使学生将学习的眼界由课内转移到课外,将学习的思路由书本拓展到生活,从而帮助学生加强知识学习与道德修养。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也可以以生活实例为载体,实现传统文化的渗透。
例如,在学习人教部编版二年级下册《团团圆圆过中秋》的时候,教师可以先向学生提出问题:“大家在中秋节的时候都会有什么活动?”于是,学生们纷纷回想生活中的真实场景,并给出“赏月”、“拜月”、“吃月饼”、“吃团圆饭”、“猜谜”等答案。此时,教师结合生活实例,再向学生讲述中秋节的文化习俗,则不仅能够使学生增加对中秋文化的理解,也能够增强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热爱。在此基础上,教师也可以仿照民间中秋猜谜的形式,组织一个猜谜活动。活动规则为:教师说出古籍中关于中秋的习俗,让学生结合自己对于古籍文字的理解和日常生活经验,猜测古籍中叙述的是中秋中的哪一种习俗。比如,教师以北宋《东京梦华录》中的诗句“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为谜面,则学生能够猜出谜底为“月饼”。在这个案例中,教师以生活为纽带,搭建起道法教学与传统文化之间的桥梁,从而不仅拓宽了教学边界,也提高了教学效率。
对于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他们处于具象思维占据主导的思维阶段,因此,教师单纯依靠抽象的语言文字往往难以实现高质量的教学。那么,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就可以适当引入影视作品,使学生在影像的辅助下理解道法知识,深化情感体验。而教师也可以通过影视作品的精心选择与巧妙应用,在丰富教学内容,降低教学难度的同时,渗透传统文化,提高教学效率。
例如,在学习人教部编版《可敬可爱的家乡人》的时候,教师通过联系现实生活,使学生了解了身边的家乡人的突出事迹,激发了学生对于家乡的热爱之情。同时,教师还需要为学生介绍自己家乡不同时期的杰出人物,激发学生对于家乡的自豪之情。此时,教师可以借助影视作品,为学生介绍家乡的古圣先贤,使学生通过直观感受,体会古代家乡人的可爱与可敬。比如,山东地区的学校可以为学生播放电影《孔子》的片段,使学生了解孔子这个“家乡人”的伟大成就和卓越贡献。通过这种方式,教师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使学生对于儒家文化的发展历程和孔子的个人履历有了全面的了解,也深化了学生的学习体验,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可见,教师不仅可以利用影视作品优化教学,还可以实现传统文化的渗透。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中要求教师将“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儿童生活的各个方面。”正所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教师在进行教学内容的扩展的过程中,必然不能忽视地域文化对于学生学习的影响与思想的熏陶。换言之,教师应该将地域文化纳入到教学资源中,发挥其教人与育人的功能。在此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通过对于地域文化资源的优化选择与巧妙应用,实现传统文化的渗透。例如,在学习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的时候,教师就可以通过地域文化的引入,在丰富教学资源的同时,渗透传统文化。比如,“栖霞龙舞”是南京地区享有盛名的民间艺术形式。那么,在学习《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这一课的时候,南京地区的学校可以充分利用这一地域性文化资源,带领学生现场观摩“柴龙”的制作过程及舞龙的排练过程,使学生近距离了解这门古老的传统艺术。不仅如此,有条件的学校甚至可以把“栖霞龙舞”的传承人薛友新请到学校开展讲座及示范,使学生在其指导下亲自体验舞狮动作。这样一来,教师通过地域文化的引入,不仅丰富了课程资源,提高了教学效率,也渗透了传统文化,传承了民间艺术。总之,教师可以通过地域文化的引入,将传统文化融入到道德与法治教学当中,使其成为教学的一部分。
活泼好动,是小学生较为普遍的性格特点;好奇心强,是小学生较为普遍的认知特点。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应该从小学生的这两大特点出发来创新教学形式,通过组织富有新鲜感与趣味性的课堂活动,使学生增强学习的兴趣,深化学习的感悟。而教师也可以以课堂活动为载体,实现传统文化的渗透。
例如,在学习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传统美德 源远流长》的时候,教师可以组织“传统美德故事会”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能够受到古圣先贤的品德与言行的影响,形成高洁品质与良好操守。同时,学生也能够了解诸多国学经典故事,增加对于传统文化的了解与热爱。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组织“美德小短剧”活动,让学生将自己听到的传统美德故事以短剧的形式表演出来。这样一来,教师能够为学生营造“沉浸式”学习氛围,使学生代入古人角色,融入古代文化,更好地了解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显然,通过这两个活动,教师既创新了教学形式,增加了教学的趣味性,也渗透了传统文化,提升了教学的影响力。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中指出:“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和真实道德冲突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因此,教师应该将道德与法治教学延展到学生的生活领域,使学生在实践中培养道德情感,规范道德行为。而教师也可以通过对于生活实践任务的巧妙设计,在增加教学影响力的同时,实现传统文化的渗透。
例如,在学习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探访古代文明》的时候,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个实践任务:以小组为单位,任选建筑、医学、科技、文学等一个领域,以查阅资料、线上调研、线下访谈、实地考察等形式,发现遗留在身边的古代文明及其影响,并通过文字、图片或影像,将自己的发现记录下来,形成小型的“古代文明展”。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进行小组内部的分工协作以及与外部成员的沟通互动,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交际能力是十分有帮助的;同时,学生在查阅资料、线上调研和实地考察的过程中,能够形成良好的信息素养与严谨的科学态度;此外,学生在利用文字、图片和影像制作“古代文明展”的时候,也能够发现祖先遗留给我们的古代文明中闪耀的智慧的光芒和积淀的情感的光辉,这对于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是十分有帮助的。可见,教师可以将传统文化融入到生活实践活动中,使学生在实践中走近传统文化,了解传统文化,弘扬传统文化。
综上所述,在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应该加强对于传统文化渗透视域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研究与实践,通过“深刻解读教材”、“联系生活实例”、“利用影视作品”、“引入地域文化”、“组织课堂活动”、“开展生活实践”等途径,促进传统文化与道法教学的融合,使学生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与影响下,不仅优化知识学习,也形成高尚品德,从而实现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