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贵龙 冯 琳 刘文龙 张铁民
新时代高校《体操》课程改革与创新*
孙贵龙 冯 琳 刘文龙 张铁民
(中南民族大学体育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体操》作为体育学主干课程之一,其发展与体育学人才培养有着密切关联性。文章从本体论视角出发,剖析《体操》课程发展面临的困境,结合《体操》课程内部机制变革,探讨新时代《体操》课程建设的特色路径。
新时代;高校;体操
我国高校体操教学起步较早,目前发展得比较成熟,已成为高校体育课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着高校课程改革力度不断增加,虽然已取得一些可喜的成绩,但体操教学改革仍然是高校课程改革的一个难点。由于高校体操教学的发展受教学内容、评价体系等多方面的影响,并且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会随时代和社会的变化而更改,对此,高校体操教学应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环境的实际情况,进行科学改革,这样才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从而使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意识,为国家培养更多的体育人才。
广义的“体操”是对所有体操项目的总称,“竞技体操”只是体操的一个分支。受文革末期特殊的政治社会环境影响,我国初步形成的体育理念偏竞技性,体操在学校体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其知识结构也趋于单一化,体操这一概念的竞技性内涵趋于增大,体操教学从而逐渐发展成了竞技体操教学,而体操教学的内容和范围越来越狭窄单一[1]。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体操的需求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是我国的体操教学还是保持着竞技体操教学模式,在实际的教学中仍追求动作技术的难度和竞技性,以传授体操技术为教学重点对学生的综合身体素质进行培训,而忽视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体操的积极性。大部分从事体操教学的教师很少关注社会对体操的需求发生了哪些变化,且教育理念落后,对体操和竞技体操的概念混淆,使体操教学改革难以有质的突破,这也是致使学校体操教学受到制约的主要原因[2]。
教学内容作为完成教育目标的载体,合理设置教学内容是体育教师的首要任务,但是由于各高校的实际情况,我国高校的教学内容存在极大的差异和矛盾[3]。目前的教学内容结构体系与过去二十年相比,变化不大,仍是竞技体操的基本框架,内容枯燥单一,只是由于课时削减、内容增多,而减少了动作数量和难度。但技术教学模式占比重,健身教学模式占比轻,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抵触学习体操,甚至厌恶体育课程,这与新时代推崇全民健身和终身体育的初衷大相径庭,由此说明我国高校体操教学内容的发展已落后于社会和学校体育发展的需要。所以合理选择既满足学生发展需求,又推动高校发展的教学内容,是高校体操进行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教师应该结合实际,以高校的具体情况和学生的发展需要为出发点,设置教学内容。此外教师应结合实效性原则,设置可以有效锻炼学生身心健康的教学内容。
目前高校体操教学内容多、难度大、课时少,教师普遍以讲解示范法为主,在教学过程中先示范动作,其后将动作分解,最后让学生按照步骤练习。此种教学方式有利于在有限的学时内提高学习效率,但是教学形式单一,没有涉及多样的方式方法[4],很大程度地遏制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并且大多数教师都采取“填鸭式”教学,将自己作为课堂的主导位置,单方面向学生灌输专业知识和技能,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缺乏与教师的互动与交流,自主思维能力受到严重限制,学生价值难以体现,教师也难以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不足之处,长此以往双方都逐渐对体操失去兴趣,从而影响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5]。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并不适合同种教学方法,因此教师应根据个人特点,结合区别对待原则,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针对不同学生设置不同的教学方法,这样将有效改善我国高校体操的教学效果。
课程目标与培养目标直接关联,根据教育目的,端正教学思想,改革当前体操教学大纲及教学计划。以新课标的要求为基础,高校体操课程的改革应全面发展素质教育,课堂教学应面对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针对个体差异性,使所有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课程教学应以体操理论知识和基础技能为先导,以培训个人能力为重点,以身心和谐发展为中心,制定出适应时代需求、具有时代特征的教学大纲和计划,调整并完善体操教学体系,将体操教材进行结构化处理,重新审定教学培养目标和教学任务,使之在兼顾基础教学的同时,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和终身体育理念的培养[6]。
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和创新性,直接影响学生对体操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因此,高校体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一改以往单一的竞技体操教学内容,积极引进能够吸引学生兴趣、激发学习热情的教学内容。并且在体操运动的内在体系规律、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基础上,建立适应素质教育的内容体系。此外,高校应从自身教学发展情况、校本课程以及学生学习需求特点出发,合理设置体操教学课程和教学内容,强调既能适应社会发展,又能满足学生未来需要的知识体系和能力,注重教学内容的多元化,结合外部专业体操和学校教材体操的内容,设置易开展、易普及、时效性强的教学内容[7],以求最大程度地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充分保障学生身心的协调发展。
在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后,应着重修订教材,不仅要增减教材内容,而且要进一步完善系统性教材。教材内容的选择应以课程目标为指导,既符合体操教学的自身特点,又体现教学目标的要求,由此,内容应涉及基础理论、练习方法和教学指导。体操的基础理论应进行革新,淡化竞技体操成分,将重点放在健身体操的基本理论上;练习方法的内容应加大文字阐述,增加练习原理的篇幅,丰富练习方法的介绍和技能练习的图解;教学指导的内容应传授教学理论和方法,使学生掌握从事学校体育教学的必备技能。整体内容应顺应社会需求,满足现代人发展需要,引导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理念,此外,还需增加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内在技术和理论方面的内容占比。
《新课标》的实施不仅确定了新的基本理念和核心思想,也对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出了较大的挑战。新课标将教师从原来的主导者转变为现在的指导者,从原来的知识传递者转变为现在的学习促进者,在课堂上能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给予学生大量机会让其成为课堂主体,这要求教师不仅有广阔的专业知识,还要有选择教学内容、方法及课程评价手段的能力。传统的教学观念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适应时代发展的师资需求,在此背景下,教师需要有良好的课程开发和决策能力,积极引进体育课程资源,因地制宜地选择学生青睐且能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发展的课程内容。因此高校不仅需要引进专业水平较高的体操教师,而且要加大对体操教师的引导力度,给予大量培训和学习的机会,使其能够快速进行角色转换,满足《新课标》对体育教师的要求,更好地开展体育教学活动[8]。
教学方法是服务于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由师生双方共同完成教学活动的手段,因此优化教学方法是提高体操教学质量的关键。传统课堂上,普遍是教师占据主导地位,采用“满堂灌”的方式进行知识技能的传授,并且由于专业知识相对陈旧、教学方法过于单一,致使课堂学习氛围单调枯燥,学生的积极性受到严重扼制。新时代的教学改革则力求改变这一现状,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不断创新教学方法,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如分层教学法、小组教学法等,增加师生互动交流,扩大学生自主思维空间,创造和谐积极的学习氛围。另一方面,教师应积极创新教学手段,引进不同形式的体操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以人为本”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主动探究的学习热情,从而提高高校体操教学的质量[9]。
教学评价是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也是教学改革的突破口,一套行之有效的评价体系是体操教学至关重要的内容之一,科学合理的评价手段能够彰显教学效果,也有助于教师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并且合适的评价方式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也能促进教师业务提高。然而传统的评价方法以技术考核为主,没有完整的评价体系,缺乏定性与定量结合的评价,这无法适应当前课程教学发展的需求,所以应构建旨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评价体系[10]。首先应调整对教学评价的认识,教学评价不是教师用来评优评级的工具,而是对教学过程和结果的评价。其次,评价内容应全面,不仅要对理论、技术和身体素质进行评价,也要考核学生的发展性能力,即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社交能力及思辨能力。此外,还应对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学质量和师风师德进行评价。考评形式应多样化,采取师生互评、生生互评等方法。评价体系的改革,将有利于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从而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大众体育文化的繁荣导致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对于体育运动的认识也从“强身健体”转变为“娱乐健身”,我国各个岗位也由此需要大量体育人才,这也为新时代学校体育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因此我们充分发挥体操的多元功能,结合《新课标》,调整高校体操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设计,重新让体操展现其在强身健体、磨练意志、休闲娱乐等方面的功能和特性。为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将学生培养成既掌握知识技能,又具有教学能力的全能型人才,我们对高校体操教学体系进行改革,形成涵盖体操所有类型且与社会接轨的高效设计,对体操体系全面进行优化改革,最终建立适应我国以素质教育为主的教育体系[11]。
体育课程对于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积极意义。故根据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专业需求,结合《新课标》,围绕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确定课程目标体系和课程内容,并坚持体操特有的素质先导性原则和安全性原则,系统地进行素质训练,为技术动作的学习打下基础。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还应结合体育专业的特点,以及体育专业学生未来的职业需求,培养其从事教师一职所需的教学能力,从整体上把握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以知识技能的教学为基础,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锻炼心理素质,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建立多元教学内容体系[12]。
在全民健身背景下,我国学校体育目标逐渐构成新的体系,以增进学生健康、增强学生体质为核心内容,强调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为我国培养出适应新时代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接班人。为适应学校体育的变化趋势,高校体操课程的教学模式也做出新的调整。目前的教学方法大多数采用“互动式”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教师不再是“主导者”而是“指导者”,通过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互问的形式,加强师生间的沟通交流,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力的培养贯穿整个课堂,不仅是知识技能、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还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创新思辨素质[13],在综合能力的培养下,将学生培育成全面发展的个体。
针对当下我国高校体操教学理念滞后、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单一的情况,以创新体操课程体系为驱动,重置高校体操发展方向、优化体操教学模式、开阔体操教学视野[14],扭转传统体操必须依赖器械才能开展的被动局面。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对教育产生革命性影响,尤其体现在学习资源方面。传统的教学路径依赖课堂教学,教学资源有限,而当今网络学习资源包罗万象,知识更新紧随时代变化,更利于实现个性化和自主性学习[15]。通过观看网络课程、竞技比赛等,改良枯燥的教学内容,结合课堂教学以及学生课下自主练习,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综上所述,目前体操课程改革已滞后于时代发展的步伐,通过对《新课标》教学目的的再认识,本文对体操教学改革提出相关建议,以期摆脱狭窄的改革思路,并改善对体操教学思想的认识,结合当前我国高校体操教学的实际情况,努力构建符合体操教学自身特点且顺应新时代对体育人才需求的体操课程,为深化高校体操课程改革起推动作用。
[1]刘静.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体操课程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245-247.
[2]张允蚌.我国学校体操教学现状的社会学分析[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5(5):82-83.
[3]王可.探讨高校体操教学改革途径与策略[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4,27(12):137-138.
[4]盛小苗,骆意.高校体操发展的策略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9(9):103-105.
[5]李秀霞.高校体操教学中现存问题及对策分析[J].运动,2018(1):100-101.
[6]曹恒海.新课程标准下体育院系体操教学改革的思考[J].山东体育科技,2004(3):99-101.
[7]徐开亚.高校体育教学中体操教学现状及问题分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8,8(19):87-89.
[8]杨琼.新课标背景下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体操课程教学设计现状研究[D].西南大学,2014.
[9]黄波.高校体操教学容易被忽视的原因分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4,4(1):70-72.
[10]化洪斌.体育院系体操普修课程创新构想——关于健身体操课程的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8(8):89-91.
[11]李绪稳.全民健身背景下体操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7,25(4):26-28.
[12]孙思哲,岳新佳,程永超.新课标背景下中学体操教学内容优化研究[J].体育科学研究,2015,19(1):88-92.
[13]杨刚,高发民.体育教育专业体操课教法改革与发展研究[J].山东体育科技,2004(2):78-81.
[14]孙贵龙.高校“大体操”课程群教学内容体系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8,8(21):52-56.
[15]杨现民,赵鑫硕.“互联网+”时代学习资源再认识及其发展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6,37(10):88-96.
Reform and Innovation of "Gymnastics" Course in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Era
SUN Guilong, etal.
(South-Central Minzu University,Wuhan430074, Hubei,China)
中南民族大学2019年校级教研项目:《体操》课程改革与创新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JYX19104);湖北省高校省级教学教改项目:校-赛-研三位一体的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实践改革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JYZD18020)。
孙贵龙(1991—),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体操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