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巴甲措
(西藏昌都市左贡县旺达镇小学 西藏 昌都 854400)
听说读写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性教学内容,这是影响学生语文综合能力发展的基本元素。因此,小学语文听说读写能力培养不容忽视。
1.1 加强听觉训练,感受朗读中的情感。教师在讲解课文时可以利用视频和音频对课文中所描绘的场景进行演绎,引导学生进行深度理解和感受。比如,在《秋天的雨》课程教学过程中,为了提升学生的视觉、听觉体验效果,语文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展示与秋天相关的风,将南飞的大雁以及金黄的落叶等作为教学情境,首先让学生对秋季的景色产生良好的视觉感受,然后教师可以配合音频播放下雨的声音,将学生带入到课文所描写的情景中去。利用多种感官的调动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
1.2 培养学生的反应能力和理解能力。教师除了可以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对学生进行引导外,还可以利用多种不同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引导。在小学课本中,包含着多种体裁的课文内容,如散文、记叙文、小说等等。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依据课文体裁结合不同的语气进行教学,锻炼学生掌握关键词语和句子的能力。如教师在朗读课文后,可以向同学提问:刚刚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所描写的是作者人生中的哪一阶段?重点描写了哪些人物?这样快速提问的方式,可以有效的锻炼学生的反应能力和记忆能力,帮助学生对课本内容进行理解。
2.1 增加课堂互动,让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无论学生内心有着怎样充沛的情感,如果不能学会表达,那么这些情感就只能够压抑在内心中,无法被人所理解。因此,教师对于学生说话的教学也是十分重要的,教师要有目的的增加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说话能力,第一步就是要让学生具有在人前说话的勇气[1]。例如,在《总也倒不了的老屋》这节课的教学时,教师可以请几位同学进行分段朗读。这篇课文相对于其他论述性较强的课文故事情节更加丰富,很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更好地投入进去。在学生朗读后,教师可以适当的让学生对于自己所朗读的部分进行总结,从单纯地读书逐步发展到讲述自己的看法。
2.2 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进行了简单的朗读训练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阅读的感受进行分享,从而促进发展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如在学习了《自相矛盾》这节课后,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理解课文内容,表达自己对“自相矛盾”这个成语的理解,从这篇课文中学生学习到了哪些知识?有怎样的思考?同时,语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拓展,将自己阅读的课外文本进行分享。
3.1 寻找阅读素材,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想要真正的理解一篇文章所写表达的内容,仅仅靠学生自身的生活经验和阅历是远远不够的。小学生的年龄较小,整体的思考方式还不够成熟,教师要通过寻找各种类型的阅读材料为学生传授多角度、多方面的知识内容,扩展学生的知识层面,使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可以产生更加全面的联想。
例如,在学习《父爱之舟》这节课后,教师就可以将朱自清的《背影》作为课外阅读素材。让学生将两篇文章中对于父爱的描写具体有哪些不同做出对比,使学生了解描写父爱不仅仅有一种表达方式,还可以通过对于父亲行为的描写较为隐晦的进行表达,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3.2 通过阅读增加学生的语文知识积累。当学生所接触的阅读素材越来越多时,学生会了解到各种各样的描写方式和写作修辞手法,教师要适当的对于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将作者所利用到的方式方法,通过自己的理解转化为可以为自己所用的写作能力,丰富学生的情感表达。
4.1 激发学生写作热情,培养写作兴趣。教师要注重学生的情感,教学当学生的情感上升到一定程度时,学生就会寻找表达情感的方式,而写作就是情感表达的一种重要手段。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最多的就是身边的同学和老师,以及自己的父母亲人。对此,语文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中描写人物的课文进行教学,根据语文教材中《少年闰土》等与人物描写相关的课文对学生展开综合性的教学活动。
在学习这些课文后,教师可以按照课本要求让学生写出习作《有你,真好》。这篇习作命题较为宽泛,学生可以选择任意一个自己喜欢或感兴趣的人物进行描写,有很强的开放性,同时开放性与拓展性较强的语文写作题材是促进发展学生想象力与思维能力的有效措施。
4.2 将听说读写结合起来,帮助学生创作。教师在写作过程中,要积极的引导学生将日常所积累的内容与写作结合起来。“听”的训练是学生更加注重细节,“说”的训练强化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读”的训练积累了一定的语文素材。只有将这些内容结合起来,才能够使学生创作出真正优秀的文学作品,将自己的内心情感完全表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