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 军
重庆邮电大学,重庆 400065
2015年11月25日,全国第七次《2014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公布,数据显示,学生身体素质出现下滑现象,尤其是引体向上、长跑。从大数据分析来看,近几年学生近视、肥胖等比例不断增加,身体素质逐渐下降,其中速度、力量、柔韧等身体素质下降较明显。由此可见,导致学生近年来身体素质下滑的主要原因有:(1)学生自身原因,由于对课内、课外体育锻炼的认识不够,课内为了完成学分,被动参与体育的思想严重,学生自主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不足,未养成体育锻炼意识和习惯,体育锻炼成为大学生的一种生活方式缺失。另外,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不运动,缺乏运动导致营养过剩,导致学生身体素质逐渐下降。(2)当前大学体育改革思路不够清晰,未结合国外前沿的教学理念,互联网和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有待加强,《大学体育》四年一贯制、课内外一体化执行不到位,课内教学组织形式单一,灵活性不够,传统的教学理念较为严重,授课内容重技能传授,轻理论的学习思想“顽固”。(3)课程内容陈旧,缺乏时代性、前瞻性、缺乏体育课的魅力,导致学生学习无兴趣,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4)教学手段单一,教学方式停滞不前,对不同时期学生的需求研究不够,未针对不同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严重的影响体育课堂教学效果,使学生对体育课产生厌倦、反感情绪,甚至放弃对体育的学习。(5)教学环境不能满足学生课内、课外锻炼的需求,根据调研,目前大多数高校无室内体育场馆,由于受天气等多方面原因,对体育课堂教学和学生课外锻炼影响严重。(6)考核测评的问题,通过调研,目前大部分高校对于学生的成绩,始终重课内规定项目的考试,未充分考虑课外锻炼纳入成绩评价体系,这种考试方式,严重影响学生课外锻炼的参与性和积极性,不利于养成终身参与运动的习惯。
2018年6月,教育部长陈宝生在全国高等教育工作会议中指出:“学校体育有‘边缘化’的危机,学生视力下降和体质健康水平仍是学生素质的短板;继续开展学生身体健康素质监测,把体育工作纳入教育现代化评估指标体系、纳入考试制度改革、纳入督导评价内容;改进体育教学模式,杜绝“水课”,正确引导学生享受体育锻炼带来的乐趣、增强体质、锤炼意志;大力发展素质教育,深入推进体育教学改革,把体质健康和运动技能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重要指标。可见,新时代我国教育正式迈入以提升学生身心健康为主题的时代。
当前高校体育课堂教学目标,以培养学生运动技能为主,以全面提升学生身体素质为主要任务,在素质教育全面推广的过程中,党中央、国务院对于教育工作重视不断增强,在新时代背景下,更是提出了“健康第一”指导思想。所以,体适能融入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是体育教学的补充与完善。体适能教育理念引入体育教学中,能使学生了解自身的运动需求,加强自我主动锻炼意识,提高科学锻炼方法,形成良好的健康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提高身体素质,提高身体免疫能力,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人才起到推动作用。另外,当前全球人们受到新型冠肺炎病毒的严重影响,在疫情中,中国科学院院士钟南山同志说过,运动是预防和治疗一切疾病的良药,因此,“体适能”教育理念融入普通高校公共体育教学中势在必行。
教师在教学中始终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使学生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并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将体能目标纳入到体育教学目标体系,加强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的传授,让学生在积极、向上的课堂中掌握1-2种体育锻炼项目。通过体适能的教学,最终使学生成为学体育、爱体育、会体育、懂体育、乐体育的真正体育人,并形成终身体育意识,所以,应把体适能教学理念引进课堂,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将体适能融入到体育课中来,并非打破传统的体育教学理念,而是改变传统体育课重技能和轻体育理论知识的传播和身体素质的练习的现象,让学生对体育课和课外体育锻炼有更深层次的了解,引导学生掌握体育运动技能,提升学生参与不同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达到培养学生积极健身和养生的生活习惯。所以,在课程内容安排上,将根据不同运动项目,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应该根据体适能的功能,具有针对性的进行选择和安排,树立健康体适能的科学锻炼方式,围绕提升学生身心健康为目的,不断优化和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养成健康第一的思想,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改变当前教学组织形式,分析和选择教学策略方法,改变学生喜欢体育而不喜欢体育课的现状。在教学方式上,注重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线上加强体育理论的学习,提升健康的生活方式,科学的锻炼方法。线下加强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督促学生走出寝室,走向操场,远离网络游戏等活动。在教学方法上,变被动的操练式教学为主动的思想型的体育教学,使体育教学真正实现三个转变;在教学模式上,由传授型向引导型转变,由形式型向实效型转变,由枯燥型向快乐型转变的教学模式,在教学内容安排上,增加体适能的训练,全面发展和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为目的。
发展体适能,将体适能融入到体育课程中,首要的问题就是教师的培养,结合现有体适能师资队伍的规划现状,要建立每一个体育教师实现年度体适能培训进修计划,让每一个老师建立专项体适能教学基本技能。制定体适能教研活动惯例,制定相应的体适能教研计划,实现体适能教研专项活动。建立覆盖全体专任教师的体适能教学大比武活动,以教学竞赛提升教师体适能教学技能。建立专任教师体适能教学研究专题活动,以教研促教改,提高体适能教学质量。
引用体适能教育理念的前沿性,根据当前体育课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新时代教育部对高校教育要求以及增强大学身体素质要求,提出细化高校体育教学目标、更新高校体育教育内容、丰富高校体育教学方法、构建高校体育教学评价。在课程中明确传授技能目标;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快乐参与技能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掌握技能的方法,结合网络平台构建高效便捷的教学反馈平台,建立以大数据平台管理为支撑的过程性监管手段,实现体育教学创新性管理。根据体适能教育理念,针对体适能锻炼理念、锻炼方法、锻炼环境、锻炼反馈等内容,结合数字媒体仪器,拍摄教学视频,优化教学资源库,打造在线体适能与健康促进精品资源共享课程。
根据2019年教育部印发《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结合新时代教育部对高校教学“高阶段、创新性和挑战度”要求,以及对大学生体质健康毕业的高要求,探寻解决措施,完善并提升新时代高校公共体育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教师在课堂上传授运动技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把体适能融入在课堂教学中来,打造高校体育教学的“金课”。所以,发展体适能,必须针对课程建设和教学模式建设的效果进行全面评价,以健康促进为主,紧扣个人体适能发展为核心,重点以运动技能体适能测评制定课程实施效果评价标准,对教学效果进行反馈验证和推广应用。
通过以上分析,随着当前国家对高校体育课程的重视程度的逐渐加强,学生也越来越注重自身健康状况,对此,相关学者对体适能融入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研究较多,但是,还应充分发挥教学优势,积极学习和总结实践经验,改进创新教学理念与教学内容,让学生都对体育运动有更深入的认识,不断提升自身体育素养,养成终身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